文言文中,“之”“而”“以”这三个字的用法。

急啊!跪求

第1个回答  2011-09-23
(一)之

  1.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助词,舒缓语气,不译。

  如:

  ①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1)可以表示顺接连词,包括并列关系,修饰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一般不译。

  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2)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以

  1.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

  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2.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如: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