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的设计有哪些方式

如题所述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知识。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本文谈一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有的能得到满足,有的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则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创设模拟实验情境首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然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教师指导评价。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的应用中,为使学生巩固仰角、俯角的概念,能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量角器、卷尺、直尺等测量国旗杆的高度。先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法,然后再进行实验。(过程略)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仰角的概念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二、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在衡阳两大购物中心摩登百货和晶珠广场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摩登百货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晶珠广场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三、用故事创设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例如,我在勾股定理一课的引入时,就采用了用动画FLASH来播放,古希腊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吃饭赴宴时,通过观察地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一故事,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四、用游戏、活动等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例如,我在上“二次根式的综合应用”这节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猜我钱包中钱数,如果猜对了,就把钱奖励给他。老师说:你们现在学习了二次根式,若X代表 的整数部分,Y代表它的小数部分,我的钱包里的钱数是( +X)Y元,谁猜出来了,钱就归谁!猜对了的学生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21
 创设情境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要求我们将传统的教学设计,改变为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知识。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本文谈一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一、用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恰当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以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从而建构起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但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有的能得到满足,有的并不能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则创设模拟实验情境可代其功能。学生一方面按照教师的要求及学习目标模仿练习,以巩固新知识,另一方面凭借想象,再现表象,展开联想,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对问题的求解能力。创设模拟实验情境首先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接近真实的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然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实现,教师指导评价。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的应用中,为使学生巩固仰角、俯角的概念,能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我创设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量角器、卷尺、直尺等测量国旗杆的高度。先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法,然后再进行实验。(过程略)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仰角的概念和三角函数的应用。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二、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让学生处于“愤”、“悱”的状态,将其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教师创设情境的重要原则是激情引趣,即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对知识、对科学、对人生的兴趣。而问题情境是最常见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欲望。教师则要抓住时机,依据问题情境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情境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学生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思考问题。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在衡阳两大购物中心摩登百货和晶珠广场为迎接五一,都进行促销活动,其中摩登百货是全场物品打六折销售;晶珠广场是实行买两百送一百的活动,请问在标价一样的情况下,到哪家购物更合算?

  这问题一出,许多学生觉得这与自己密切相关,于是都会主动地思考,然后解决问题。可见,一个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在不经意间学到有用的数学,也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三、用故事创设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实验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来自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并且多感官的刺激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和学生无意识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媒体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情绪反应的形象整体。

  例如,我在勾股定理一课的引入时,就采用了用动画FLASH来播放,古希腊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吃饭赴宴时,通过观察地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通过这一故事,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四、用游戏、活动等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例如,我在上“二次根式的综合应用”这节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学生猜我钱包中钱数,如果猜对了,就把钱奖励给他。老师说:你们现在学习了二次根式,若X代表 的整数部分,Y代表它的小数部分,我的钱包里的钱数是( +X)Y元,谁猜出来了,钱就归谁!猜对了的学生开心得不得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25
课堂情景设计的专门著作好像还没有。大概因为课堂情景设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科目、学生学程、学情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课堂情景设计的探讨一般都是在具体某阶段、某学科的教学论著中作为一部分出现。如果对此有兴趣,倒确实可以进行整合研究。如果要为具体学段的教学服务,那选择相应学段的不同作者的教学论著相互参考,更合适。
一般来说,大家能统一的是课堂情景设计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供参供:
课堂情景设计的原则
(一)适应性
也就是针对性。设计的情景必须针对教学中的概念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是不能搬入课堂的。
(二)基础性
设计的情景必须与学生原有的情景印象相似或相近,才能使新细胞在共振中长出相似的树突。否则就叫“对牛弹琴”。你和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人讲“回车”,人家肯定莫明其妙。前面所讲的给没有见过太阳的瞎子讲太阳,再用他没有见过的东西来比喻解析是没有作用的。
(三)形象性
设计的情景的形象与教学的内容形象一致。例如用糖葫芦形象“串”字。把学生组装的一个小灯泡发光的电路拆开,与糖葫芦比较形状,从而导出“串联电路”的概念。又如,量筒中液体体积的正确读数时,必须眼睛平视,仰视则读数偏低,俯视则读数偏高。这几句话是很难理解的。有个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将一支
100毫升的量筒装了50毫升的水,放在讲台桌子上,然后让一个高个子和一个矮个子的同学同时来读,结果高个子读出51,而矮个子读出的是
49。于是学生便把“高者把数据读高,低者把数据读低”记牢了。
(四)奇特性
设计的情景越奇特,对记忆细胞的刺激就越大。俄语“博物馆”的汉语读音是“muxieyi”(幕写衣),之所以把“幕写衣”记得那么牢,是因为教俄语的老师是福建人,他把博物馆读成“波箩杆”也就是我们那儿人称“玉米秆”的音。所以“奇特”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当然这种情景,是学生自己产生的。
(五)诱导性
情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起学生思考。让设计的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情景形成共振。所以设计的目的是诱发。演示实验便是情景。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做一些实验,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蜡烛在水里燃烧。
(演示)从侧面看,蜡烛的火苗已经在水底下燃烧了,这是怎么回事?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怎么会掉下山的呢?山区的学生就会回答,因为山高,下午两三点太阳就下山了。由此让学生讨论出鹳鹊楼的地理位置——北边是黄河,南边是高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