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高中语文三维教学目标

如题所述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承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进一步升华。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高效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一切的有效落实与否关键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把握和理解程度。
所谓知识与能力,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语文的积累、语感的培养、知识的归纳综合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等。显然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和体验;注重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学习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对教学过程有正确引导;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从选择的教学内容出发,依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恰到好处地联想和想象,寻找到最佳结合点,让学生在感受、体验和分享中培养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提高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从而达到优美健全的人格素养的目的。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集中体现了语文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属性,展示了语文大纲中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的能力层级递进关系,可以说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互为前提互为辩证、纵横交错的系统。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过程是方法诞生的土壤,情感与态度的变化是价值观酝酿形成的体现,同时又关系到语文学习的持久度。三者实际上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整个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的集合体。
“三维”目标的内容和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实现“两大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由过去课堂的主宰者走向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合作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对话关系。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学生由过去的服从和接受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主动学习转变。把握了以上“两大转变”,还得明确“三维目标”的关系和内容要求,做到在课堂具体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处理和落实。
一、是预习中培养,检查中反馈强化,
例如:教师准备讲钱钟书《谈中国诗》一文时,课前可以让学生借助网络等手段了解本文的作者,扩大知识视野,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注释,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疏通文章所涉及的中西方诗词,养成积累归纳的习惯,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诗词,达到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情感熏陶的目的。有了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就熟练的具备了相关的能力和方法及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检查预习情况,用幻灯片出示课前布置的预习内容,一方面达到检查落实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完善一些预习课文的基本技能,强化相关的能力要求。在检查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至始至终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给以点拨,引导,激励,时刻让学生在课堂中树立自信,有乐于学习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教师给以反馈的精神力量。
二、合作中对话,探究中发现
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自主阅读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因此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例如上朱光潜《咬文嚼字》一课时,在小组合作讨论环节,教师提出“如何看待朱光潜先生对‘你这’与‘你是’两种句式分析?”一问,学生在自主阅读形成个性化理解基础上,充分合作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指出“其”分析的合理性,有的却持否定态度,说朱光潜先生在论述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并以《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骂潘巧云两例为依据,据理力争,谈得有声有色。而此时教师应结合文本从作者认识等多角度给出切中肯綮的质疑空间,激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不盲从,勇于质疑、思考和探究。在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中应提倡多角度思考,比较阅读,多元解读,在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像,拓展思维空间,这无形中就落实了“三维”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