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戒有哪些?

如题。

居士五戒:《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

杀戒第一。盗戒第二。淫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

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饮酒

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

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

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二)不杀生

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与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不相同的。十不善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所有的生命,而居士五戒中的不杀生,是指不杀害特定的生命,也就是指人类。

(三)偷盗

偷盗的对境有三个条件:

首先,必须是包括食物在内的所有财产。有人认为食物与饮料不包括在内,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有人对此反驳道:如果食物不是偷盗的对境,那么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遭遇饥馑的时候,是否就可以随意地去偷盗急需的食物呢?这种说法既没有教证的依据,从逻辑上来说也站不住脚。因此,凡是财产,都是犯戒的对境。

第二、就是所盗财产必须属于没有产权纠纷的合法主人,财产主人与当事人在所盗财产的权益上也没有任何经济上的纠葛。

如果失主认为所丢失的财产不可能再找回,便放弃了寻找的念头,而从心里舍弃了该丢失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人在之后偷取了该物,但因为当事人所偷取的是无主物的缘故,所以不算是犯戒。

(四)妄语

所谓妄语是指:

第一、说妄语的对方必须是会说话、能懂事的人;

第二、所说的妄语是指特定的妄语,而不是指所有的妄语。

所谓特定的妄语,就是谎称自己具备在欲界之内,也就是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之内的普通人所不可能具备的,类似于自己可以看到天堂、地狱、前世、未来等等的功能,以及神通之类的超凡功德。

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不在犯戒界线之内,因此,妄语戒是比较容易守持的。当然,如果将日常生活中的妄语也纳入持戒的范畴,妄语戒就很难守持了。

(五)邪淫

一般说来,邪淫包含非行境、非处、非境、非时、非量以及非法的行淫等等。

所谓的非行境是指:与受种族、主人、国王保护的对象以及非法的对境,包括他人的性伴侣、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七代以内的亲属、僧尼、别人已经支付了钱财的人以及未成年的少男少女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处是指:在除了密处之外的口腔、肛门等非行淫处作不净行;所谓的非境是指:在父母、老师、上师以及僧众等附近,三宝所依存在的佛塔、佛像、经书前(包括在佩戴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的情况下),于对方有害的地方(如凹凸不平的地面等等)、有光线的地方以及人群聚集的地方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时是指:在白天、受持斋戒日、哺乳期、妊娠期、月经期间、生患不能作不净行的疾病期间、产妇尚未完全康复期间以及伤心忧愁之时作不净行。

所谓的非量是指:在一夜之内作超过五次以上的不净行。

所谓的非法是指:通过殴打等强迫手段所作的不净行。

只要符合以上六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并且具备对境、思想、行为以及结果四个条件,就会犯邪淫戒。另外,手淫以及同性之间的非梵行,也属于邪淫的范畴。

当然,这里所说的邪淫,是针对在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出家人,则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因为出家人必须从根本上断除不净行。

扩展资料

杀盗淫妄四条根本戒,加上保护、护持四条根本戒的酒戒,就是所谓的居士五戒。作为一个佛教徒,如果能严格遵守这五条戒,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持戒人。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行,就算得上是一个标准的修行人。

现在有些居士时常被是否出家的问题所困扰,其实,虽然出家比在家具有不可比拟的功德,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较好,但出家毕竟是一个牵涉面很多、需要付出极大勇气的长远打算,要付诸实施也有一定难度。

如果暂时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出家,就尽量在刚才所说的四条或者五条根本戒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并持之以恒地精进修行,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修行人,这在末法时期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在古往今来的在家人,特别是藏地的在家人中,也涌现过很多超群出众的成就者。我们也亲眼见过一些并不具备超常智慧,在平时也没有守持很多戒律、修持太多禅定,只是因为值遇了一位伟大的上师,适当地修持了无上大圆满的人,在临终之时,却出人意料地显示出有殊常人的非凡表现。

这种情形,就像释迦佛在世时,每天会有不胜枚举的人获得不同层次的成就一样。在如今的藏地,修行人获得成就的标志、现象也比比皆是,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不以为异了。这就是藏密,特别是大圆满的功德。

关于五条戒的概念,已经简单地为大家作了介绍。现在请各位反省一下,首先,自己所受的戒体到底属于哪一个层次,是否需要重新发心。

其次,从受戒到现在,自己是否作过犯戒的行为,如果犯过戒,则即使依照小乘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重新受持,并且没有受戒次数的限制。在发现自己犯戒以后,就立即忏悔,忏悔之后,再重新受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士五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6

居士戒主要有五戒,即杀戒第一、盗戒第二、淫戒第三、妄语戒第四、酒戒第五。

居士戒亦称近事男律仪,此为本从圆备能生近事律仪之因而得,承认乃至命终承断近事律仪所断相违晶之出离戒。

居士五戒是释迦牟尼佛为在家修行的弟子制定的戒律, 居士五戒的内容在显宗和密宗里没有什么区别。不杀生不仅是佛教的戒律,有些杀生行为世间法律也不允许,在家居士应该都可以受持这条戒律,做到不难。

若有明确的杀害动机,有具体的杀害对象,实施了杀害行为,并结束了对方的生命,就构成完整的杀生行为,若未忏悔清净此恶业,则须承受完整的杀生果报。没有亲自实施,但指使他人实施杀生的行为,断众生的性命,也属于杀生,过失一样。

扩展资料:

盗戒规定得非常细微,它的对象是所有不属于自己的财产,包括个人财产和公有财产,即有主财产。对不属于自己的财物生起盗取的心,实施了盗取的行为,使这些财物离开了本来所属的地方,并且价值超过一定的数额,就破盗戒。自己生起盗心,教他人去实施盗的行为,也破戒。

做生意时,故意欺骗对方、骗取钱财或者偷税漏税、伪造发票等等,这都破盗戒。对于盗戒所确定的数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但都非常细微。

守持盗戒有一定难度,在受持这条戒之前,一定要仔细观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受持。能够守持的话,可以受戒,不过我想老年人应该都能受。

邪淫指与合法配偶以外的人有不净行,与合法配偶,在白天等不正当的时间、以不正当的方式或在佛像、佛经、佛塔等三宝所依的旁边等处行不净行,

女性生理期间或者在守持八关斋戒时做不净行,也破戒。谈到这条戒律时不要不好意思,这是为了讲佛法,没什么,平时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生起羞愧才对。

居士五戒当中的妄语指大妄语。以欺诳之心,说一些自己本没有的功德和事情,比如没见到本尊或佛菩萨,没有神通,却对别人说自己见到了本尊,说自己有神通,这是大妄语。出于各种原因打其他妄语,也有很大的过失,但只有说大妄语时,才破居士戒。

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什么是佛教的“居士五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士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士五戒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27
三皈依受戒在家学佛的人称为居士。居士是在家人,通常是受五戒修十善业(也有受八关斋戒的)。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不饮酒)。
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和不邪见.

有一本福建莆田广化寺出版的《居家学佛行仪》,里面有弘一大师、印光大师、李炳南居士等高僧大德写的文章,你可以找来看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2-27
居士要守的戒,最根本的就是五戒。 《菩萨优婆塞经》中对在家居士(男的叫优婆塞,女的叫优婆夷),列出了六重戒、二十八轻戒。 《梵网经》中对在家居士列出了十重戒、四十八轻戒。 十重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沽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故悭戒、故瞋戒、谤三宝戒。
第4个回答  2014-02-27
一般就是行五戒十善八戒也是可以的在严格一些 可以持菩萨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