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死于哪一年?

如题所述

 李斯(?——前208),河南上蔡人,是辅佐秦始皇的主要政治家,是著名的法家人物。公元前210年7月,出巡的秦始皇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突患重病,临终前让宦官赵高修书给远在陕北榆林的长子扶苏,令其速回咸阳办理丧事,主持政务。信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李斯密不发丧,日夜兼程向京城咸阳进发。知道皇帝已死和遗诏内容的只有李斯和宦官赵高等几个人。赵高策动李斯修改遗诏,发动“沙丘之变”,立胡亥为帝,赐扶苏和大将蒙恬死。李斯起初不答应,他对赵高说:“我本是上蔡的一个普通百姓,皇上提拔我做丞相,封我为通侯,子孙也都获得高官厚禄,临终前又把国家的安危存亡托付给我,我怎么好辜负他的重托呢?”但他最终还是参与并决策了。李斯深知此举的风险和道德上的缺失,他仰天长叹,流着泪羞愧交加地说:“哎呀,生当乱世,既然不能去死,也就只好这样了。”胡亥是秦始皇儿子中最坏的一个。扶苏接诏含泪自杀,蒙恬疑虑诏书真伪,拒绝自杀,被投入监狱(后与其弟蒙毅一起被杀)。
  这一切过后整一年,即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胡亥想的不是如何挽救危机,而是要李斯向他传授“常享天下而无害”的秘诀。李斯揣摩二世心理,精心炮制了一篇上书,基本要点是,为了捍卫君主的尊贵,即使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君主要厉行“督察之术”,在刑罚之下臣民“纠过不及”,终日在惶惶不安、惊恐疑惧中打发日子,自然也就不会造反了。李斯认为,最合格的臣民是在严刑峻法下战栗不已的百顺百依的奴才。李斯的这套统治术与他的同学、著名法家韩非提倡的如出一辙。
  在李斯向胡亥献忠的时候,赵高认为李斯是他走向专权的最后障碍,意欲除掉他。赵高诬告李斯父子暗通农民起义军,经胡亥同意,把李斯投入监狱。在狱中,李斯受酷刑一千多次,最后不得不自诬谋反,坠入了赵高设计好的陷阱,从而断送了他生存的最后一线希望。二世三年(前207)冬,李斯父子被腰斩于咸阳街头。临刑前,这位白发苍苍、为秦王朝服务四十年的老翁对他的儿子说:“我想同你再次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追捕野兔,还可能吗?”父子相对失声痛哭。这一幕被永久地定格在了历史的画面上。我虽然不能很好地理解历史记忆怎样取代了实存的历史,历史知识又怎样转化为历史哲学,但我长期以来坚持认为,李斯之死是一个象征,李斯之死标志着法家由此开始走向衰落。一,法家理念在政治实践中彻底失败。以法家为政治路线的秦王朝,在李斯死后迅速土崩瓦解。汉初地主阶级在经历了秦朝的“国家恐怖主义”后,普遍地厌恶秦政,偏爱黄老的清静无为之学,推行厚法宽赋、与民休息的黄老之治。至汉武帝时,儒家成了官方的意识形态,法家学说更被淡化。其实,在强权和暴政之下,没有百姓的太平,
  也没有官员的安危。吏治与法制过分严酷造成的社会紧张对统治者是不利的,因为生存空间对富人和穷人来说是并存的。因此,汉初统治集团选择为政处事温和的黄老学派进而以儒学为立国的思想基础,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二、奉行法家理论的政治家命运多桀。李斯的结局是他的法家先辈的继续。吴起是战国初期的法家代表,在楚国强行变法,树敌多多,他所效忠的楚悼王突然死去,政敌蜂拥而起追杀吴起,情急之下,吴起爬到楚悼王的尸体上,试图以“君主的身体任何人不能伤害”来保护自己。天哪,你不是法家吗?法家不是提倡为政治目的不择手段吗?因此反对者也就管不了这些,用乱箭射死吴起。商鞅是战国中期的法家代表,在秦国变法,他所效忠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他的反对者用车裂的酷刑杀害。韩非与李斯是同学,韩非从韩国到秦国后,李斯忌妒韩非的才华,怕韩非得到秦王的信任,向秦王进谗言,把韩非投入监狱,李斯逼韩非自杀于狱中。
  人文学院教授陆建猷博士强调,看待历史上的所有思想都要持同情的态度。我也常想,法家学说中重实践、重效率、重法度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很精彩的部分,为什么这部分内容没有在战国之后通过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努力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原因首先是它在学理上的缺陷。法家思想核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立论基础以君主利益为本,而君主利益中忽视国家整体利益,国家利益中缺失民众利益。法家的政治智慧主要在“权术”上。韩非是法家学
  说的集大成者,他断言没有“自善之民”,其理论要点是“法 ”、“术”、“ 势”。韩非非常强调“术”,“术”是君主暗藏胸中的权术,其中一种权术就是大胆任用坏人,只要对君主有利,什么样的坏人都可用。韩非这样的法家以如此赤裸裸的邪恶理论鼓吹于世,他们自己遭到“权术”的算计,死于非命也就不奇怪了。一种学术连他的实践者也不能全生保身,于社会又有何用呢?在我看来,李斯是最后的法家。李斯之后,“法家”日见稀少了。
  儒家与法家不是截然对立的,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深含着法家的机理,但儒学的学理机制既有为统治者所用的功能,又有自己独立的学术追求。法家离开了君王一事无成,而儒者则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始终在捍卫知识阶层对意义与价值的最终裁判权。以孔子、孟子、董仲舒等为代表的儒家先知坚持认为在君主的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国家权力之上还有良心,在皇帝之上还有“天”,而且天、人是感应互动的。儒家中的若干思想家为限制王权的过度膨胀做了许多苦心孤诣的努力。历代的儒者为自己固执的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付出过代价。儒家把仁义作为人心和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每每礼崩乐坏、暴政肆虐、社会动荡的混乱时期,儒者承担了最主要的社会关怀。先秦以来,儒学为历代士大夫和普通民众所接纳,正是其中所涵含的以人为本、君轻民贵、中庸仁和的人本主义理念缩小了强势的统治者与弱小的民众之间的比例关系,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始终在追问权力的合理性并为改朝换代、社会变更留有很大的空间。当然,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知识基层与官僚系统和二为一,消解了知识与精神的独立性立场,这又是儒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必然退化的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9
秦朝没有年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日,始皇外出巡游。左丞相李斯跟随着,右丞相冯去疾留守京城。少子胡亥想去巡游,要求跟随着,皇上答应了他。十一月,走到云梦,在九疑山遥祭虞舜。然后乘船沿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渡过海渚(zhǔ,煮),经过丹阳,到达钱塘。到浙江边上的时候,水波凶险,就向西走了一百二十里,从江面狭窄的地方渡过。登上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颂扬秦朝的功德。
始皇返回,途经吴地,从江乘县渡江。沿海岸北上,到达琅邪。方士徐市等人入海寻找仙药,好几年也没找到,花费钱财很多,害怕遭受责罚,就欺骗说:“蓬莱仙药可以找到,但常被大鲨鱼困扰,所以无法到达,希望皇上派善于射箭的人一起去,遇到大鲨鱼就用装有机关可以连续发射的弓弩射它。”始皇作梦与海神交战,海神的形状好象人。请占梦的博士给圆梦,博士说:“水神本来是看不到的,它用大鱼蛟龙做侦探。现在皇上祭祀周到恭敬,却出现这种恶神,应当除掉它,然后真正的善神就可以找到了。”于是命令入海的人携带捕大鱼的工具,亲自带着有机关的弓弩去等侯大鱼出来以便射它。从琅邪向北直到荣成山,都不曾遇见。到达之罘的时候,遇见了大鱼,射死了一条。接着又沿海向西进发。
秦始皇到达平原津时生了病。始皇讨厌说“死”这个字,群臣没有敢说死的事情。皇帝病得更厉害了,就写了一封盖上御印的信给公子扶苏说:“回咸阳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信已封好了,存放在中车府令赵高兼掌印玺事务的办公处,没有交给使者。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地逝世,恐怕皇子们和各地乘机制造变故,就对此事严守秘密,不发布丧事消息。棺材放置在既密闭又能通风的辒(wēn,温)凉车中,让过去受始皇宠幸的宦官做陪乘,每走到适当的地方,就献上饭食,百官象平常一样向皇上奏事。宦官就在辒凉车中降诏批签。只有胡亥、赵高和五六个曾受宠幸的宦官知道皇上死了。赵高过去曾经教胡亥写字和狱律法令等事,胡亥私下里很喜欢他。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开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那封已封好的信。谎称李斯在沙丘接受了始皇遗诏,立皇子胡亥为太子。又写了一封信给公子扶苏、蒙恬,列举他们的罪状,赐命他们自杀。继续往前走,从井陉到达九原。正赶上是暑天,皇上的尸体在辒凉车中发出了臭味,就下令随从官员让他们往车里装一石有腥臭气的鲍鱼,让人们分不清尸臭和鱼臭。
一路行进,从直道回到咸阳,发布治丧的公告。皇太子继承皇位,就是二世皇帝。九月,把始皇安葬在郦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4-19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是秦二世二年七月被囚受刑,三年冬被杀(三年……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但《李斯列传》记的是二年七月“论(判决)腰斩”,没有写执行时间。不过秦二世二年七月和三年初冬都在公元前208年,因为秦朝是把夏历十月当做正月的。一般关于李斯的介绍都是写死于前208年,没有具体说明,这是我个人根据《史记》记载给你的回答。
第3个回答  2013-11-19
公元前205年
第4个回答  2013-11-19
没记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