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从优生变成差生

如题所述

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科目、课程设置量、课时任务量骤然膨胀,加上小学与初中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化,以及小学老师与初中老师教学交流的缺失,造成一部分适应新环境较慢的学生出现学习成绩快速滑落,以至于失去信心和学习的兴趣。昨日,湖里区“中小学教育衔接”专题交流会在火炬学校举行,与会专家针对“中小学教育衔接”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现象 优等生变成差等生
火炬学校1名正在上初一的学生,小学六年级还是班上的尖子生,可升入初中后,成绩一落千丈,变成了1名差等生。
经过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反复调查论证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来这名学生在“中小学教育衔接”环节中出了问题。而像这名学生出现的问题,在小学生升入初中的过程,比比皆是,只不过有些学生适应能力强,有些适应速度慢;有些表现得强烈,有些表现得不明显。

问题 中小学衔接“断链”
据火炬学校王哲红校长介绍,在小学阶段,不论是低段、中段还是高段,三个年段不仅目标一致,课程设计连贯,老师之间也比较熟悉,可以常在一起备课、交流心得,切磋教学方法。在中学阶段,从初一到初三年级的课程设计也比较一致,老师之间同样有较多的机会交流、切磋。但是,众多教育专家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往往是学生学习连续性容易“断档”的关键环节,而这种“断档”又往往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极度不适应,以至于最后学习兴趣削弱、自信心坍塌。

教材:版本师出多门
“这种‘断档’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其中有几种情况是非常关键的。”王哲红说,首先是教材版本的问题,比如火炬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使用的教材版本区别就很大:小学部数学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而初中部使用的则是华师大版;小学部英语教材使用的外研版,而初中使用的则是人教新目标版;小学部思想品德小学用的是人教版,而初中则使用粤教版。这种教材版本的多变,会让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当然,他们的这种无所适从是潜意识的,因为,他们是不可能横向对比的。

学生:跟不上学习节奏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阶段的科目骤然增多,课程设置量、课时任务量相应的突然膨胀,也是造成学生极度不适应的主要问题。比如,小学六年级一节英语课,老师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量大约7个—10个,而初一一节英语课,学生们至少要掌握20个以上的单词。如果学生继续停留在小学生的那种学习节奏和方式,而老师和家长也未能帮助学生解决好“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就极有可能出现学生学习成绩极端不稳定的情况。

老师:未能主动“衔接”
“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在管理学生的方式上也有差别的。”王哲红说,因为学生已经从儿童转变为少年,所以初中的老师也不可能像小学老师那样,在管理学生中面面俱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靠自觉。因此,有些学生不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在学习过程中还停留在过去那种需要家长和老师全面督促的阶段,造成了学习方式的脱节。而对于老师而言,这种管理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和生活习惯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办法 重视中小学老师“衔接”
据了解,目前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很难做到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课程具有连贯性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教材的衔接方面,不是个别学校或个别地区能够轻易解决的。火炬小学教研室主任刘胜峰在其“中小学教育衔接实践与思考”课题中指出,教育管理和实践单位仍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帮助学生顺利迈过“中小学教育衔接”阶段。
对于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教学方式的改变,刘胜峰说,教育管理部门可以创造条件,让初中老师到小学来代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熟悉初中教学方式,并多举行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促进小学老师与中学老师的深入交流,形成统一的、具有连贯性的课程目标。通过老师之间的“衔接”,达到相互熟悉对方课程,尽可能在教学方式等方面保持一致的目的。

专家提醒:
家长教育方式要转变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陪父母逛街时会欢天喜地,而到了初中阶段,随着性意识的不断强化和叛逆心理的不断增强,愿意主动陪父母逛街的初中生已经越来越少了。”刘胜峰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家长的教育过程中,表现的非常听话,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学生的叛逆心理也越来越严重,这就迫使家长必须要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在“中小教育衔接”过程中,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同时也需要改变。
刘胜峰说,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学会更耐心些,通过一些例案,告诉孩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良好生活习惯,减少“中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对学生们的负面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8
没有用心去学习,心思被其他东西吸引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少想多看书,集中精力去学习。
第2个回答  2013-11-28
那是沉迷于学习有外的东西,不肯下决心去学习!
第3个回答  2013-11-28
有冰毒 有游戏的毒 有错误思想和言论的毒

那就是虚幻的、不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因而也就不能持续反馈发展、长久的美好

我说的沉溺不是那种沉醉

那种忘我的 快乐的沉醉

在沉溺的状态下 你还是能明显或强烈的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但很可能你对这个自我是厌恶的 尽管你可能获得了感官的快乐

只有毒 才能让人如此轻易的 不付代价的获得快乐 这毒也就能让人因为失去真实而失去方向 难辨真伪

沉溺 沉溺 不断的下沉

好象心与情感的剥离 我的心(理智?)告诉我我是那么的可恶或无用 但我已经不能控制我的情感 它只想获得快乐和满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4-14

孩子如何成为差生?又如何从差生变成好学生?家长必看!别踩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