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花鼓戏

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今仙桃市)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江汉平原,延及邻近鄂南、湘北等地。
  荆州花鼓戏源于沔阳州一带。据《沔阳州志》特大水灾纪实记载,清雍正二年(1724年),就有"穿街过市流浪苦,沿门乞生唱花鼓"的情形。乾隆年间,花鼓逐步演变成有人物装扮的表演形式和简单故事情节的演唱内容,艺人们沿门或划地为台演唱,被称之为"沿门花鼓"或"地花鼓" ,也有由一人背着木凳,挂上锣鼓边敲边唱的"架子花鼓"。这是沔阳花鼓的雏形。道光年间,艺人三、五组班,利用农闲,在方桌或肉案子拼凑的台上演唱,人们称为平台花鼓,'亦称"麦黄戏"或"犁尾戏'.。
  后来出现了常年戏班,演出场地由平台转为四根竿的舞台,继而升为用六根竿搭起的"阳台"或台上扎彩的"辉台"演员由前期的三小〈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发展到有须生、正旦、老生等行当,演唱时一唱众和,伴之以锣鼓。至此,沔阳花鼓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剧种。
  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很多唱腔渗透着民歌音调,有些仍保留着民歌原形。同时也吸收了某些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本剧种的唱腔。其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二百余种小调多种小调,戏剧台词不用韵白,而是采用当地人民的口头语 、歇后语。具有主动、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
  群众喜爱的“高腔”、“悲腔”就是由流行于仙桃市毛嘴、三伏潭一带的薅草歌、硪歌、薅草悲调、渔鼓调、歌腔皮影等民歌小调演变发展而成,声腔高亢质朴,道白用通顺河流域方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把沔阳方言艺术化,土话(多用于丑行)和韵白(多用于生、旦行)相结合,并根据剧情、人物有所选择的吸收民间的各类熟语。如《站花墙》中春香丫环说的:“三九天的萝卜——动(冻)了心”,张宽说的“丝瓜瓤子落水——搞不成(沉)。”掐菜苔中的“泰山压顶、鲤鱼扣腮、凤凰闪翅”等等既形象生动,又有很强的生活气息。表演的生活性沔阳花鼓的表演,没有形成像皮黄剧种那样一套套严谨固定的表演程式。但在长期舞台实践中,也创造、发展了自己的表演身段、表演特技和表演程式。如站花墙》中创造的“鸭子步”,《赶会》中的‘椎车步”,《何业保写状》中的“鸦雀步”等在舞台上显得格外轻快活泼,为本剧种所特有。虚拟性动作尤较其他剧种生活、土俗和细腻;表现得活灵活现,往往使观众掌声不绝。还有像“转椅”、“打水”、“醉酒”等;在特技表演上创造了“摘花”、“咬碗”、“带彩”、“流泪”、“阴阳脸”、“掐菜”等,各种表演技巧异常丰富,既接近农民生活,又是艺术的创造,代代相传,形成了自己的具有强烈生活气息的表演程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