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全书共几卷 哪个中译版比较好?

如题所述

应该说是“四卷”!
卡尔·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的最后曾经写到:“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的总体构想:即三卷(Band)四册(Buch)。然而不幸的是,马克思只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一卷后就去世了。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整理出版的。恩格斯有没有把马克思的《资本论》出齐呢?让我们来看看第二卷和第三卷的内容。
现有的《资本论》第二卷的标题就写得很明白,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只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第二册。
现有的《资本论》第三卷的标题也写得很明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这一卷被分成了上、下两个部分(Teil)。整个第五篇都被拆散了。第28章以前被放到了“上(即第一部分)”中,第29章以后被放到了“下(即第二部分)”中。看起来,现在的所谓第三卷,实际上只相当于马克思所说的“第三册”。
恩格斯还在第三卷的序言中写到:“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史,只要有可能,我就着手去编。”这是恩格斯在1894年10月4日说的。看来,他已经感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恩格斯于1895年8月5日去世。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只把“第四卷”作为手稿整理出版了。他们把这一卷分成了三册,分编成了24章。其总标题是《剩余价值理论》,副标题才拟作《资本论》第四卷,并且加了圆括号。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资本论》第一卷被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3卷出版。这是马克思自己出版的。《资本论》第二卷被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4卷出版。《资本论》第三卷被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5卷出版。由于内容很多,该卷被分成了两个分册。这是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手稿编辑出版的。刚才说到的所谓《资本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主标题被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6卷出版。由于内容很多,该卷被分成了三个分册。
因此,单行本中只包括前三卷,被分为四册出版。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才包括《资本论》的全部内容(包括手稿)。在这里,整个《资本论》的内容,被编成了四卷(第23卷-第26卷),被分为7册出版(第25卷有2册,第26卷有3册)。这个编排和马克思原来所设想的,已经大不一样了。

中译版中最权威是人民出版社的《资本论》,共三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著。三卷总定价120元左右。属于极为专业的版本,绿色硬皮封面一般书店看不到的。我不知道你的年龄,不过这样的书读起来是很费劲。还有专业的,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38年版影印本共3册。总定价398元。 如果你是专业人员,研究经济的,一定要买人民出版社的;要收藏,买三联的。或者买最早的版本,价格不菲。如果你是业余的,买一些通俗的。可以说,其余版本基本都是缩写或改写的。 推荐几个版本:南海出版公司,北京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的,日报社的插图多,比较通俗。不要买近期出版的资本论,有些出版社听说资本论畅销,拼命的出资本论,质量太差,纯粹为赚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0
1938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郭大力对这个译本并不满意。他认为,这个译本除印刷上的差错外,在译文上也有许多地方不够准确,甚至有错误。鉴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只好用“勘误表”的形式加以补救。他早就计划在译完并出版《剩余价值学说史》后,对《资本论》的译文做一次全面的修改与校订。 1948年底,郭大力校完并寄出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最后一部分清样,他并没有休息,在担负教学工作的同时,又开始了《资本论》译文的全面修改、校订工作。1950年3月31日,他在自己保存的《资本论》第一卷封面背后的空白处,作了如下的记载:“从1948年12月开始校对。在这个时间的过程中,因为着手采写《凯恩斯批判》,校完第一篇就停下来了。四月中旬我离开厦门,在香港,住了半个月,和家人一道来到北京。一年来,修改这个译本,是我的主要工作。”1950年5月第一卷译文修改完毕。但他并没有认为已经完成。他曾写道:“1950年5月25日第一卷的校正工作,告于一个段落。还有几点要注意:(一)有些部分有重对一遍的必要:第一篇的注,第三篇的第六章、第八章,第四篇的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二)书名、地名、人名,要注意。我这一次对于专门名词,有些改动。(三)关于译音和译意的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a)中国有的东西,采用中国的名字。……(b)中国没有的东西,以译音为原则。……(四)每一个名词,在使用上,都取得了多方面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当这样去处理:(a)已经习惯通用的字,尽量遵守习惯。(b)习惯上有几个译法通用时,沿用自己已应用的名词。(c)必须更动的译名,应顾到它的意义的最主要方面。(五)人名地名,习惯上已经通用的,采用旧名。(六)书名:不必太简洁。要把原来的形式保留。”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郭大力对于马克思著作的翻译工作是多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啊!在完成第一卷后,他又接着修改第二、三卷的译文。经过近5年的努力,终于在教学任务和其他社会活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完成了《资本论》三卷译文的全面修改、校订工作。 由于这次修改、校订进行得十分仔细,并且有相当大的部分重新翻译过了,因此,初版中的疏忽、错误基本上得到了改正,名词文句译得更加准确、严密,从而使译文更好地表达了原著的意思。 这部经过全面修改的《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由人民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这个版本分布面、纸面两种精装本。布面精装本封面为宝蓝色绢面烫金字,印刷精美,庄严大方。对于《资本论》的这次重版和发行,新华社于1953年4月21日发了专题消息。第二天,《人民日报》等在头版刊登了新华社的这条消息。消息称:“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的中译本,最近将由人民出版社重版,由新华书店发行。译本为二十五开本,以蓝色绢面精装。全书共三千多页,分三大卷,在今年年内分三次出齐……《资本论》的中译本,在1938年以前曾有过一些单章单节的分译本。这些分译本是由许多人选译的,并不完全,在译笔的格调和名词的翻译上也不统一。到1938年,郭大力和王亚南合译的三卷全译本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后,这一巨著才被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自1938年以后,该译本曾陆续再版了六七次,共约三万部左右。这次重版,由原译者改正了一些译文的错误,改译了一些名词,并整段重译了某些段落。” 修改后的《资本论》全译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广大读者争相购买。在短短的几年里,第一、二卷重印了九次,第三卷重印了7次,每卷的发行量均达16万册之多。 由于过度劳累,1954年郭大力患了严重的高血压病。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直到1958年得了脑血栓后遗症,他才被迫暂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全国掀起学习马列主义经济理论的热潮,《资本论》成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的主要著作之一。面对这种形势,郭大力深受鼓舞,同时也感到很大压力。他认为,自己作为《资本论》的主要译者,只有把马克思的这部伟大著作尽量准确、完善地介绍给中国读者的义务,没有任何满足于已有成绩的权利。他感到,修改后的《资本论》译文,虽然改正了初版的缺点错误,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一大步,但还存在不少毛病,误译的地方也还有,特别是在修改时有的地方因为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使译文不够通俗,增加了阅读的困难。读者对此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促使郭大力不顾重病缠身,再一次开始了对《资本论》译文的全面校订修改工作。 1961年,人民出版社应读者的要求,决定再次印行早已脱销的《资本论》。由于此前印刷数量过大,原来的纸型已模糊不清,因此必须重新排版打纸型。当郭大力得知这个消息以后,立即加以劝阻,告诉出版社,他正在重新修改译本,希望等他修改之后再按新改的译文排印出版。从这时起,他带着重病,又开始整天伏案工作。 《资本论》译文的第二次全面修改工作进行得更加艰苦,持续的时间也更长,前后用了6年多的时间。第二次修改后的《资本论》中译本第一卷于1963年出版,第二卷也于1964年出版,第三卷则几经周折,直到1968年才正式发行。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要,这次修改的《资本论》中译本,出版了多种版本,既有布面、纸面两种精装本,又有普通的平装本,还有专门供中央领导及老年读者阅读的大字本,此外,还出版了专门对港、澳、东南亚发行的三卷五册的32开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