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里面什么都没有 那是我们本来的面目

其余都是虚妄不实的

虽然听起来有点。。。。但却是真实的 我们总有一天回归自性
极乐世界也是假的 只有常寂光才是真的

听起来很悲剧 本来无一物
但是我希望大家不要伤感 因为那是真正的自己

兄台 法安!

如果说自性里面什麼都没有,那楼主怎麼学佛法、学习世间法,又如何会造善、造恶?
如果自性里头没有包揽一切万法种子,譬如,你今天好不容易学会了基本算数,那如果自性没有将这个算数功能收藏起来、薰习进去的话,照理说你明天起床後一定归零,同理,甚至最基本的拿筷子、穿衣服、洗澡等,这些功能如果不是因为薰习成种子,收藏在自性里头,那你永远都跟小婴儿一样,什麼都不会才是。

同样的,若无善恶种子,你纵然遇到不顺境,也不会起嗔,因为无嗔种子的缘故;若遇到顺境,也会因为无贪种子的缘故,不会起丝毫的贪才对。 然而,这个无烦恼种子的境界,是上地菩萨的修证境界,我们凡夫位各类烦恼种子都是具足的,焉能说什麼都没有乎?

纵然是上地菩萨或是究竟佛,也只是将烦恼种子如贪嗔痴、慢疑、恶见、恨、忌妒、怨恼等等大小烦恼净除,但是并没有将无漏法种也除掉,如果连无漏法之种子也没有,诸佛又如何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四智圆明、十八不共法、十无畏力、乃至意生身等等功德。

而六祖慧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并不是说自性里面什麼都没有,而是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个本来就具足的自性,它本来就有能出生一切万法的功能。

楼主若拨为空无,即是谤法、谤僧,也是谤佛。是故: 大宝积经 卷112:宁起我见积若须弥。非以空见起增上慢。何况,能大师是在五祖开示後而大悟,开悟前所说的"本来无一物",此句当勘酌,应以佛经为依归才是。

楼主应当在寂静处深思: 自性虽本自清净,可是还有许多烦恼障之种子,须待见道(即开悟)後起修净除,方能至究竟佛地。後学亦给个入手处: 不妨观察自身的贪嗔烦恼,因为这是最粗重最好观察的烦恼,当这些烦恼现起的时候,如果楼主你的自性里头什麼都没有,那你怎麼会跟贪嗔相应呢?
那你无妨再继续观察,学佛前学佛後,乃至每天,你的贪嗔现起的情形有无改变否? 是越来越贪,还是越来越不贪,或者是越来越容易起嗔,还是越来越与不嗔相应,如果楼主你的自性里头什麼都没有,那这些种子又如何会这样改变、变异呢?

这是从烦恼方面做观行,也可以从自我身心做观行:

譬如楼主你每天跟一般人一样也都需要睡眠,那睡著之後,在眠熟无梦阶段,你跑去哪边去了? 你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吗? 如果还知道显然是还没睡著。 是不是要等到半夜起来上厕所、或睡饱清醒後,才知道自己睡完觉了?

如果楼主你的自性里头什麼都没有,又如何能让你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眠熟之後又再度清醒、以及累了又再度眠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4
自性就是自性,没有“什么都没有”的概念,自性本身只是一种觉的本来状态,对于一种精神上的名词概念,是不能说有或者没有此物的。非要把这个状态去限定为符合某种类型、某种道理,这才是虚妄不实的,因为一种“法”,它本身就是不能以色相来标志的,但是却一样有着生住异灭的道理。
自性并不是空无,而是本初本来、原始自觉的觉察性这样的意义,认识自性,不过是我们重新认识到自觉的真实状态而已,不是去找什么东西。最初的本觉具有最简单纯朴的种子,未经任何外物干扰和诱惑,而经过时间过程中各种生活外界的影响,自己思维上的妄念逐渐掩盖了对事物直接的理解,反而是以各种“执取”来分别,因此才产生了我们的各种烦恼。而见性,只是找回自己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简单思路方法。既然如此,又有什么深感的问题呢?应该是快乐和自信才对啊。
所谓“本来无一物”,不是指什么都失去、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终结、什么都不存在,本,是指本心的觉性,是众生皆具的清净真心,是最初的本觉最简单纯朴的种子,未经任何外物干扰和诱惑,所以说本来无一物。这个物是指外物,而不是指自己不存在,所以说何处惹尘埃。尘埃是指心对外界虚幻五蕴的执著。
第2个回答  2012-02-25
其实佛教里面的东西要实证才有意义,没有实证,永远不知道那里是怎么样的。现在复旦大学好多教授研究佛学比庙子里面的和尚研究的精深的,多得是,可是终究于自身没有利益,因为没有实证啊。‘

本师释迦摩尼佛不是常说,佛法是不可思议,其中就有这个意思,凡人的智慧是体会不到的。佛家寂灭为乐的宗旨,你是在用凡夫的思维在觉得那里什么都没有,觉得伤感吧,其实不是的。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佛说,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幸与不幸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不幸也就无所谓幸。似乎每个人都觉得别人过得幸福。自己过得不幸福,所以,我们总是用羡慕的眼睛看别人。可是我们不知道,别人也常常觉得自己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所以也总是用羡慕的眼睛看着我们。而事实上,贫有贫乐,富有富苦,莫论尊卑贵贱,每个人总会有每个人的烦恼;每个人也都拥有各自值得珍惜的幸福。
文殊菩萨与维摩诘居士探讨佛法,如联珠贯玉。众人听了,无不如醉如迷。
有一位天女看见了这种情景,便现出身形,将天花纷纷抛向听法者的身上。
美丽的花雨从天而降,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
奇怪的是,当花瓣飘到诸菩萨的身上,就纷纷滑落;而当花瓣飘到各位大****的身上时,便黏着在那里。
各位大****见状,运起神力,想让花瓣从身上落下。可不管他们怎么用力,花瓣仍牢牢粘在身上,怎么也甩不脱。
天女问舍利佛:“为什么要将花去掉呢?”
舍得佛说:“这花粘在身上,与佛教的戒律不符,所以想办法把它抖落。”
天女说:“不要这样说,花的本身并没有符合不符合教义的区别,之所以认为它不符合教义,是因为你自己生起了想法。你看大菩萨们,他们并不把花看作是花,所以花雨不沾衣。而你们心中生起想法,产生畏惧之情,于是黏着了。有了黏着的念头,怎么能去掉黏着的花呢?”
世人之所以为不幸而烦恼,是因为心里总是想着不幸有多苦,所以整日嗟叹;而所谓幸福,也并非外物使然。
幸福与不幸源自于人的感觉,如果不幸真的降临,我们仍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来使不幸转化成幸福。
漠视不幸的事实虽然不可能使它们消失,但是不被此扰乱内心,也就可以避开不愉快的情绪。倘能如此,幸福的心情自然会有。
不是每一种不幸都是灾难,有时不幸却常常成为另一种幸福。
人生之路充满选择和转折,当你处在人生的低谷时,可能就预示着转折的来临。人生的不幸向人们昭示的不纯粹是灾难,它或许告诉你原来的那种生活方式不适合你,或者告诉你原来的种种愿望与现实有偏差,生活用不幸来提示你,应该暂时停下行走的脚步,倾听自己的内心,静心思考未来的方向。这个时候,你如果能抓住冥冥之中命运之神给你的这个暗示,你前面的路就会豁然开朗。
第3个回答  2012-02-24
楼主的言论是断灭论,而佛法是非断非常,不执空有。如心经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六祖坛经: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何其自性本来具足。金刚经: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说断灭相。学习佛法不能用分别心,比如有真有假,有断有常,有空有有还在第六意识范畴。另外需要不执着,比如持一个“空见”,执着一个“空”是我,或者有个什么本来面目。(但自己肯定是不存在的,也不是空,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需突破第六、第七识。)如果您还想“回归自性”,还是在生灭之中,能回归早晚还得回来。得放下所有的看法、概念……本来当下即是,还回归啥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2-24
自性非有非无,说有为常见,说无为断见,自性非常非断。就如一维的只有长短线无法测度出二维中的面一样。面积不可说是一维中的长度上的“长”或者“短”。但面积与一维中的长度又有关系。
说所有都是虚幻,那是断见。

对于这个自性或者佛性的问题,你可以看禅宗的一段公案“有僧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曰:干屎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