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计的所有故事

36计中打草惊蛇、调虎离山、走为上、偷梁换柱、借刀杀人和趁火打劫的小故事,要准确、要细致,不少于40个字

第一计 瞒天过海
【计名探源】 事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 万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 见驾,并声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随这豪民老人来 至海边。只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 更是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乐甚。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 盏倾侧,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己,一 看愕然,满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里作客,大军竟然已 航行于大海之上了!原来这豪民老人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 就是他设计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 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效果。

第二计 围魏救赵

【计名探源】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 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 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报,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 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即解旧恨又 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 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 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膑曾 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奉魏 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在他 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逃 到齐国。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 时,田忌想直逼赵回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 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虽然,魏军离开邯 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 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本 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第三计 借刀杀人

[计名探源]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 其通上 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 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 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 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 而攻齐,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 就有了攻齐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 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 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 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 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 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将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强备战,以防吴国进 犯。公元关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 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赵、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第四计 以逸劳待

【计名探源】 以逸待劳,语出《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 昼夜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 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又, 《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 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 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 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楚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己,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第五计 趁火打劫

【计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趁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肥技破�吩疲? “乱而取之。”唐朝牡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仍。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回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室,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民的措施。越国几年后实力大大加强,人丁兴旺,物资丰足, 人心稳定。吴王夫差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被勾践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国放在眼里。 他骄纵凶残,拒绝纳谏,杀了一代名将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糜奢侈,大兴土木,搞得民穷财尽。公元前473年,吴国颗粒难收,民怨沸腾。 越 王勾践选中吴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诸候在黄池会盟的时机,大举进兵吴国,吴国国内 空虚,无力还击,很快就被越国击破灭亡。勾践的胜利,正是乘敌之危,就势取胜 的典型战例。

第六计 声东击西

【计名探源】 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 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 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 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 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 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 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 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 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 让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 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 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 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 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 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 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 惨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第七计 无中生有

【计名探源】 无中生有,这个“无”,指的是“假”,是“虚”。这个“有”,指的是“真”, 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 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此计可分解为三部曲:第一步,示敌 以假,让敌人误以为真;第二步,让敌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第三步,我方 变假为真,让敌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敌方思想已被扰乱,主动权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计有两点应予注意:第一:敌方指挥官性格多疑,过于谨慎的,此计特易奏 效。第二,要抓住敌方思想已乱迷惑不解之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变无为 有,出其不意地攻击敌方。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 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二三千人的军队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县)。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 张巡虽取得几次 突击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只越来越少,赶造不及。无有箭只,很难抵挡 敌军攻城。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急命军中搜集秸草, 扎成千余个草人,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 数十万支。令狐潮天明后,知已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夜晚,张巡又从 城上往下吊草人。贼众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损兵折将,只 得退守陈留(今开封东南)。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计 暗渡陈仓

【计名探源】 暗渡陈仓,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当敌军被我牵制而集结固守时,我军悄悄派 出一支部队迂回到敌后,乘虚而入,进行决定性的突袭。 此计与声东击西计有相似之处,都有迷惑人、隐蔽进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处 是:声东击西,隐蔽的是攻击点;暗渡陈仓,隐蔽的是攻击路线。 此计是汉大将军韩信创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 功战例。 秦韩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 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 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 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 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 出征 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 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 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 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 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第九计 隔岸观火

【计名探源】 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 对付你。正确的方法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东 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 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 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 静观辽东局势。公孙康听说二袁来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 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 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 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 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 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 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计 笑里藏刀

【计名探源】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昂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于言表。他还建立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昂已钻入 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昂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定地 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气氛 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鞅还摆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兴冲冲入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昂和三 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赚开吴城城门,占领吴城。 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计名探源】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詹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 赵国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清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 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牧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 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詹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计名探源】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 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 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前,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 调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 苻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 军齐集,立即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 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 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势严整,立即命令坚守河岸,等待后续 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 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 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箭之地,让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 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河中间,再回兵击兵,将晋兵全歼水中。 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顿时大乱。秦军争先恐后,人马冲撞, 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 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 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 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弱的著名战例。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计名探源】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 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做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贿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峰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般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里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计名探源】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阳。当这些戍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戍卒一律处斩。陈 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知 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位 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扶 苏,温良贤明,已被阻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将 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公 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巧 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王” (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在旷野 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他 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见时机 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们反正 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陈胜自 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乡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后来, 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计名探源】 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 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且兵力众 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方法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 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 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 卢 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 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 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 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 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 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 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 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 言迷惑住了。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 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 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 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4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
【计名探源】 美人计,语出《六韬·文伐》:“养其乱臣以迷之,进美女淫声以惑之。”意思是,对于用军事行动难以征服 的敌方,要使用“糖衣炮弹”,先从思想意志上打 败敌方的将帅,使其内部丧失战斗力,然后再行攻取。就象本计正文所 说,对兵力 强大的敌人,要制服它的将帅;对于足智多谋的将帅,要设法去腐蚀他,将帅斗志 衰退,部队肯定士气消沉, 就失去了作战能力。利用多种手段,攻其弱点,己方就 能顺势保存实力,由弱变强。 前面曾讲到春秋时吴越之战,勾践先 败于夫差。吴王夫差罚勾践夫妇在吴王宫 里服劳役,借以羞辱他。越王勾践在吴王夫差面前插躬屈膝,百般逢迎,骗取了夫 差的信任,终于放他回到越国。后来越国趁火打劫,终于消灭了吴国,逼得夫差拔 剑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样烧起来 的呢?原来勾践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计”。 勾践被释回越国之后,卧薪尝胆,不忘雪耻。吴国强大,靠武力,越国不能取 胜。越大夫文种向他献上一计:“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要 想复国雪耻,应投其所好,衰其斗志,这 样,可置夫差于死地。”于是夫差挑选了 两名绝代佳人:西施、郑旦,送给夫差,并年年向吴王进献珍奇珠宝。夫差认为勾 践已被他臣服,所以一点也不加怀疑。夫差整日与美人饮酒作乐,连大臣伍子胥的 劝谏也完全听不进去。后来,吴王进攻齐 国,勾践还出兵帮助吴王伐齐,借以表示 忠心,麻痹夫差。吴国打胜之后,勾践还亲自到吴国祝贺。 夫差贪恋女色,一天 比一天厉害,根本不想过问政事。伍子胥力谏无效,反被 逼自尽。勾践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 勾 践乘夫差北上会 盟之时,突出奇兵伐吴,吴国终于被越所灭,夫差也只能一死了之。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计名探源】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 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 之”。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 生疑”。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但这是悬而又悬的 “险策”。使用 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诸葛亮使用 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 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诸葛亮 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 出色战例。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 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 法去讨好,文夫人却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 显显自己的能耐,此以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率 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攻打郑国。 楚国大军一路 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 抵挡楚军的 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 固守待援。这几种主张都 难解国之危。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 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国和齐国订有盟约,而今有难,齐国会 出兵相助。只是 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上是想邀功图名,讨好文夫人。他一 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 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叔詹的计策,在城内作了安排。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 一兵一 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一丝慌乱之色。大开城门,放 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 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景,心里起了怀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 诱我中计?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 觉得好生奇怪。他率众到 城外高地了望,见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 为其中有诈, 不可贸然进攻,先进城探听虚实,于是按兵不动。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 报,知 道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好在也打了几个胜仗,还是赶快撤退为妙。他害怕撤 退时郑国军队会出城追击,于是 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 响。所有营寨都不拆走,旌旗照旧飘扬。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 说道:“楚军已经撤走。”众人见敌营旌旗招展, 不信已经撤军。叔詹说:“如果营中有人,怎会有那样多的飞鸟盘旋上下 呢?他也 用空城计欺骗了我,急忙撤兵了。”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计名探源】 反间计,原文的大意是说:在疑阵中再布疑阵,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 万无一失。说得更通俗一些, 就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在战争 中,双方使用间谍,是十分常见的。《孙子兵法》就特别强调间谍的作 用,认为将 帅打仗必须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准确掌握敌方的情况,不可靠鬼神,也不可靠 经验,“必取于人,知敌之 情者也。”这里的“人”,就是间谍。《孙子兵法》专 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 谍,叫因间; 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 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 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 生间。唐代杜牧解释反间计特别清楚,他说:“敌有间来窥我,我 必先知之,或厚 赂诱之,反为我所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 三国时期,赤壁大战 前夕,周瑜巧用反间计杀了精通水战的叛将蔡瑁、张允, 就是个有名的例子。 曹操率领号称的八十三万大军,准备渡过长 江,占据南方。当时,孙刘联合抗 曹,但兵力比曹军要少得多。 曹操的队伍都由北方七兵组成,善于马战,可不善于水 战。正好有两个精通水 战的降将蔡瑁、张允可以为曹操训练水军。曹操把这两个人当作宝贝,优待有加。 一次东吴主帅周 瑜见对岸曹军在水中摆阵,井井有条,十分在行,心中大惊。他想 一定要除掉这两个心腹大患。 曹操一贯爱才,他知道周 瑜年轻有为,是个军事奇才,很想拉拢他。曹营谋士 蒋干自称与周瑜曾是周窗好友,愿意过江劝降。曹操当即让蒋干过江说 服周瑜。 周瑜见蒋干过江,一个反间计就已经酝酿成熟了。他热情款待蒋干,酒席筵上, 周瑜让众将作陪,炫耀武力,并 规定只叙友情,不谈军事,堵住了蒋干的嘴巴。 周瑜倦装大醉,约蒋干周床共眠。蒋干见周瑜不让他提及劝降之事,心中不 安, 哪里能够入睡。他偷偷下床,见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来是蔡瑁、张 允写来,约定与周瑜里应外合,击 败曹操。这时,周瑜说着梦话,翻了翻身子,吓 得蒋干连忙上床。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人要见周瑜,周瑜起身和来人谈话, 还装作 故意看看蒋干是否睡熟。蒋干装作沉睡的样子,只听周瑜他们小声谈话,听不清楚, 只听见提到蒋、张二人。于是 蒋干对蔡、张二人和周瑜里应外合的计划确认无疑。 他连夜赶回曹营,让曹操看了周瑜伪造的信件,曹操顿时火起,杀了蔡 瑁、张 允。等曹操冷静下来,才知中了周瑜反间之计,但也无可奈何了。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计名探源】 苦肉计:人们都不愿意伤害自己,如果说被别人伤害,这肯定是真的。己方如 果以假当真,敌方肯定信而不 疑。这样才能使苦肉之计得以成功。此计其实是一种 特殊作法的离间计,运用此计,“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乱 假。己方要 造成内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装作受到迫害,借机钻到敌人心脏中去进行间谍 活动。 周瑜打黄盖—— 一 个愿打,一个愿挨。这已是尽人皆知的故事了。 两人事先 商量好了,假戏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骗过曹操,诈降成功, 火烧了曹操八十三 万兵马。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得王位。他十分惧怕吴王僚的儿子庆忌为 父报仇。庆忌正 在卫国扩大势力,准备攻打齐国,夺取王位。 阖闾整日提心吊胆,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设法除掉庆忌。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一 个智勇双全的勇士,名叫要离。阖闾见要离矮小瘦弱,说道:“庆忌人高马大,勇 力过人,如何杀得了他?”要离说:“刺 杀庆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 事情就好办。”阖闾说:“庆忌对吴国防范最严,怎么能够接近他呢?”要离说: “只要大王砍断我的右臂,杀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庆忌。”阖闾不肯答应。 要离说:“为国亡家,为主残身,我心甘 情愿。” 吴都忽然流言四起:阖闾弑君篡位,是无道昏君。吴王下令追查,原来流言是 要离散布的。阖闾下令捉了要离和 他的妻子,要离当面大骂昏王。阖闾假借追查同 谋,未杀要离只是斩断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送进监狱。 几天后,伍 子胥让狱卒放松看管,让要离乘机逃走。阖闾听说要离逃跑,就杀 了他的妻子。 这件事不断传遍吴国,邻近的国家也都知 道了。要离逃到卫国,求见庆忌,要 求庆忌为他报断臂杀妻之仇,庆忌接纳了他。 要离果然接近了庆忌,他劝说庆忌伐 吴。要离成了庆忌的贴身亲信。庆忌乘船 向吴国进发,要离乘庆忌没有防备,从背后从矛尽力刺去,刺穿了胸膛。庆忌的卫 士要捉拿要离。庆忌说:“敢杀我的也是个勇士,放他走吧!”庆忌因失血过多而 死。 要离完成了刺杀庆忌的任务,家毁 身残,也自刎而死。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计名探源】 连环计,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 无攻不破。此计正文的意思 是如果敌方力量强大,就不要硬拼,要用计使其自相钳 制,借以削弱敌方的战斗力。巧妙地运用谋略,就如有天神相助。 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钳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 由。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条件。 赤 壁大战时,周瑜巧用反间,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 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又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 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 在“反间计”那一章里,我们讲了周瑜让曹操误杀蔡、张二将之事,曹操后悔 莫及,更要 命的是曹营再也没有熟悉水战的将领了。 东吴老将黄盖见曹操水寨船只一个挨一个,又无得力指挥,建议周瑜用火攻曹 军,并主动提出,自己愿去诈降,趁曹操不备,放火烧船。周瑜说:“此计甚好, 只是将军去诈降,曹贼肯定生疑。”黄盖 说:“何不使用苦肉计?”周瑜说:“那 样,将军会吃大苦。”黄盖说:“为了击败曹贼,我甘愿受苦。” 第二日,周瑜 为从将在营中议事。黄盖当从顶撞周瑜,骂周瑜不识时务,并极 力主张投降曹操。周瑜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众将苦苦求 情:“老将军功劳卓著, 请免一死。”周瑜说:“死罪既免,活罪难逃。”命令重打一百军棍,打得黄盖鲜 血淋漓。 黄盖 私下派人送信曹操,大骂周瑜,表示一定寻找机会前去降曹。曹操派人打 听,黄盖确实受刑,现正在养伤。他将信将疑,于 是,派蒋干现次过江察看虚实。 周瑜这次见了蒋干,指责他盗书逃跑,坏了东吴的大事。这次过江,又有什么 打算?周瑜 说:“莫怪我不念旧情,先请你住到西山,等我大破曹军之后再说。” 把蒋干给软禁起来了。其实,周瑜想再次利用这个过 于自作聪明的呆子,所以名为 软禁,实际上又在诱他上钩。 一日,蒋干心中烦闷,在山间闲逛。忽然听到从一间茅屋中传 出琅琅书声。蒋 干进屋一看,见一隐士正在读兵法,攀谈之后,知道此人是名士庞统。他说,周瑜 年轻自负,难以容人, 所以隐居在山里。蒋干果然又自作聪明,劝庞统投奔曹操, 夸耀曹操最重视人才,先生此去,定得重用。庞统应允,并偷偷 把蒋干引到江边僻 静处,坐一小船,悄悄驶向曹营。 蒋干哪里会想到又中周瑜一计!原来庞统早与周瑜谋划,故意向曹操 献锁船之 计,让周瑜火攻之计更显神效。 曹操得了庞统,十分欢喜,言谈之中,很佩服庞统的学问。他们巡视了各营寨, 曹操请庞统提提意见。庞统说:“北方兵士不习水战,在风浪中颠簸,肯定受不了, 怎能与周瑜决战?”曹操问:“先生有 何妙计?”庞统说:“曹军兵多船众,数倍 于东吴,不愁不胜。为了克服北方兵士的弱点,何不将船连锁起来,平平稳稳, 如 在陆地之上。”曹操果然依计而行,将士们都十分满意。 一日,黄盖在快舰上满载油、柴、硫、硝等引火物资,遮得严 严实实,他们按 事先与曹操联系的信号,插上青牙旗,飞速渡江诈降。这日刮起东南风,正是周瑜 他们选定的好日子。曹 营官兵,见是黄盖投降的船只,并不防备,忽然间,黄盖的 船上火势熊熊,直冲曹营。风助火势,火乘风威,曹营水寨的大 船一个连着一个, 想分也分不开,一齐着火,越烧越旺。周瑜早已准备快船,驶向曹营,只杀得曹操 数十万人马一败涂 地。曹操本人仓皇逃命,捡了一条性命。
^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计名探源】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 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 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 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 “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助迫陈、蔡、郑、许四 个小 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 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 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 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 说道:“ 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 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 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 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 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 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 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 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 志。子玉命 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 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 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 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 兵哪里控制得 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 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 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 弄得烟尘蔽日, 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 陷于晋国伏击圈内,又 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 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 令突围。虽然他在 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逃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 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 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参考资料:百度

第2个回答  2007-10-24
去那里找会很全http://www.cn21.com.cn/onlinebook/sz36/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①,察而后动;复者②,阴之媒也③。
①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 当考实查究清楚。
②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③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媒,

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意即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隐藏
之敌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有险
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野
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可是,
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计的战例也
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
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受贿
。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在状子上
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兵力没有暴露
,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置、 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 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
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
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哭流涕地警告
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果然
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
。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
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
,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
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
,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
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
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李自成起义部队逐步壮大,所向披靡,公元1642年,围困明朝都城开封。崇祯连忙
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敌人二十五万兵马和
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李自成为了不让援军与开
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敌军分割开来。又在南方
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敌军粮道,二断敌军退路。敌
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李自成兵分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
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
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
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
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仓皇逃命。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
敌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http://www.kitef.net/history/sslj/gzj/200701/1374.html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计名探源】 走为上,指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避开强敌, 寻找战机,以退为进。这在谋 略中也应是上策。 这句话,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其实, 我国战争史上,早就有 “走为上”计运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楚国还助迫陈、蔡、郑、许四 个小 国出兵,配合楚军作战。此时晋文公刚攻下依附楚国的曹国,明知晋楚之战迟 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荡荡向曹国进 发,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 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其势汹汹,他决定暂后退,避其锋芒。对外假意 说道:“ 当年我被迫逃亡,楚国先君对我以礼相待。我曾与他有约定,将来如我返回晋国, 愿意两国修好。如果迫不得 已,两国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现在,子玉伐我,我 当实行诺言,先退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 已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 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 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 以右军最薄弱,右军前头为陈、蔡士兵,他们本是被胁迫而来,并无斗 志。子玉命 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陈、蔡军的将官以 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 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 老虎皮。陈、蔡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 兵哪里控制得 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陈、蔡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 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 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 其实,这是晋军诱敌之计,他们在马后绑上树枝,来往奔跑,故意 弄得烟尘蔽日, 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上军故意打着帅旗,往后撤退。楚左军又 陷于晋国伏击圈内,又 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 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陷重围,急 令突围。虽然他在 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逃命,但部队丧亡惨重,只得悻悻回国。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 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 战机。所以,“走”,是上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