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共军胜利的因素?

如题所述

国民党在大陆的败亡,真正决定性的还是淮海会战,国民党虽然输掉了辽沈会战和平津会战,但只要能在淮海战役中获胜,基本还能够维持江南半壁江山,淮海之战的失败则注定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彻底溃败,所以,淮海战役应该称得上国共内战决战中的决战。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拼得最狠的一场,整个战役中虽然也有个别部队的成建制叛变,但至多也只是军一级,而且还基本都是杂牌部队,基本上所有参战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都战斗到了最后,即使在战局最不利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辽沈战役中的长春郑洞国部、沈阳周福成部成兵团建制的缴械投降的情况,而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守北平,一次性就不战而降二十多万。
淮海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国共两军伤亡最大、战斗最为残酷的一个。国民党军在淮海一战中有两个兵团司令官战死(2兵团司令邱清泉、7兵团司令黄伯滔),军长、师长以下战死者数十计,其作战的坚决程度是整个国共战争中绝无仅有的。而中共军队方面为了胜利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淮海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伤亡最大的一个,其伤亡人数比其他两个战役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
现在回头看淮海战役双方的成败得失,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观点。我只是感慨国民党在此次战役中,曾经有那么多次机会改变历史的命运,却一个也没有抓住。

一、48年十月初,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具体计划是: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由商邱、扬山向济宁、兖州疾进;黄伯韬第七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新安镇、曹八集向北攻击前进,吸引华野主力并逼迫其在滕县附近决战。由于此计划是杜聿明向蒋介石、何应钦直接汇报的,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两位高级特工刘斐和郭汝瑰并不知情,所以华野方面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付诸实施,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也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了。但是蒋预定发起战役的十月十五日这天,蒋军东北锦州失守,慌乱之中蒋把杜调往东北救火,而徐州的主将刘峙偏偏又是个庸才,从十月十五日到十一月六日这二十天的时间里边竟然毫无理由地命令四个兵团原地待命,坐等粟裕清醒过来并施以重拳。

二、刘峙是个庸才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蒋介石在十月二十日的会议上征求了白崇禧的意见后,提议由白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部队,以对付刘伯承和粟裕的联合攻势,在当日的会上白满口答应,并主动提出让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开赴徐州作战。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又突然变卦,坚决不肯负责统一指挥,蒋介石临战前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是其徐蚌会战惨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临时拆台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很致命的,甚至超过了刘峙在指挥上的无能。

三、徐蚌会战中共军史上叫淮海战役,按早先毛主席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向运河线的淮阴、宝应、高邮守军攻击,争取消灭蒋第一绥区周岩部;第二步向陇海路东段的海州、连云港进攻,全歼蒋第九绥区李延年部,这叫先取淮阴后打海州,故称为淮海战役,整个计划比后来的实际战局小得多。当时无论是毛主席还是前线的刘伯承、粟裕都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万蒋军,淮海战役的真正发起人是两位国民党军中将张克侠、何基沣。十一月七日华野部队正在按原计划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两个中将突然异想天开地带领部队向中共投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
在当代中共官方史料中把这两个人说成中共地下党员,其实两个人此前虽然和中共有所联系,但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真正导致两人叛变的原因是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个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59和77两个军投降了中共。
张克侠、何基沣带走的虽然只有两万杂牌军,但是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粟裕的应变能力在此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未等西柏坡的指示,命令华野7、10、13三个纵队临时变向,一枪不放就占领了原来张克侠、何基沣的防区,筑有完整工事的临城、枣庄、贾汪、台儿庄全部落入共军手里,10纵直抵徐州西北三十里的茅村镇,控制了引河铁桥,占领陇海路上的大许家车站,在一夜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切断了黄伯韬第七兵团十二万人的退路。
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张克侠、何基沣两人出人意料的投降改变了徐蚌战场国共两军的命运,导致国民党军淮海一开战就处于一个极端不利的局面,以后虽竭尽全力无法扭转乾坤,最终败走陈官庄。

四、如果蒋介石和刘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几天里边能够有多一点的自信心,也许淮海战役和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当时国民党军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都表明刘伯承部十万人正在宿县以西地区集结,当时杜聿明和邱清泉这两位少壮派都主张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共三个兵团(其中两个是国民党王牌兵团)先击破刘伯承部六个纵队,然后回师向东,同解放军华野决战,以解黄伯韬之围。如用这个方案,蒋军可以马上从现有态势发起攻击,以三个兵团的绝对优势,用7~9天的时间击败中野6个纵队。如能够做到这一步,只徐州会战的第一回合,就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蒋介石和刘峙对黄伯韬守碾庄的信心不足,刘峙甚至认为黄伯韬至多只能够守一周,所以否决了杜聿明的主动进攻的方案。实际上粟裕从十一月九日开始,动用了最能够攻坚的五个纵队日夜不停地轮番攻击,整整打了两个星期才解决问题,我对蒋介石并无特别的恶感,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缺乏毛主席的狠劲,过于瞻前顾后,缺乏那种赌徒式的精神,从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一次机会。
回答者:迷信猫 - 助理 三级 10-23 19:57
淮海战役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战役。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连国民党统帅部也未意料到,他的五大主力有两个被歼在这一仗中(1)。此次战役中,敌人兵力最多时有八个兵团(2)。敌人估计我军不敢与他交手,仍以旧的眼光来看我们,以为我们打一打就要走。敌人犯了主观主义。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有了重大变化。辽沈战役后,在全国范围内敌我力量对比上,我军已占优势。特别是在济南战役以后,我们华野部队全部集中了,力量大大变化了;山东境内敌人基本肃清,敌我力量的变化给人民以很大鼓舞,使敌人内部非常动摇。再者,各个战场上的配合有很大作用。辽沈战役东北四五十万敌军在一个月中被消灭干净了。东北敌人不消灭,我们难以下决心打这样大的仗。解放区党政军民全力支援,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前线部队有给养,伤员有人抬,使我们能连续持久作战两个多月。各兵团各兵种协同作战,到会各位同志在前线机动灵活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艰苦英勇作战,我们终于取得了全战役的彻底胜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0-23
共军是以大炮数量的绝对优势击跨了国军。人心所向只是客观原因,蒙古人屠戮中原并没有得到人民支持却取得了胜利统治了中国。同理,剃发易服的满清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却统治了汉人。战争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人民的支持,当年支持国军的人民也不在少数,然而当权者可以美化历史。
1976年苏联出版的《苏联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条目中曾这样写过:“苏联的援助是人民解放军力量壮大的一个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苏军指挥部把缴获原日本关东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转交给人民解放军(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筒37000余门,坦克600辆,飞机861架,机枪约12000挺,汽车2000余辆等等)以及日本在北朝鲜军队的全部武器都交给了人民解放军。尔后,苏联又向人民解放军提供了40亿美圆的美式武器,以及大量苏制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在战争中,武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抗战8年,国军将士虽然誓死抵抗,无奈武器落后于日本,因此正面战场国军不能够完全抵御日军的进攻。 在三年内战中,共军的武力丝毫不亚于国军。看过三大战役的人都知道,国军最怕的就是共军的大炮。
第2个回答  2007-10-23
淮海战役确实是一次伟大的战役。我们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有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和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后方党政军民的全力支援。连国民党统帅部也未意料到,他的五大主力有两个被歼在这一仗中(1)。此次战役中,敌人兵力最多时有八个兵团(2)。敌人估计我军不敢与他交手,仍以旧的眼光来看我们,以为我们打一打就要走。敌人犯了主观主义。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都有了重大变化。辽沈战役后,在全国范围内敌我力量对比上,我军已占优势。特别是在济南战役以后,我们华野部队全部集中了,力量大大变化了;山东境内敌人基本肃清,敌我力量的变化给人民以很大鼓舞,使敌人内部非常动摇。再者,各个战场上的配合有很大作用。辽沈战役东北四五十万敌军在一个月中被消灭干净了。东北敌人不消灭,我们难以下决心打这样大的仗。解放区党政军民全力支援,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前线部队有给养,伤员有人抬,使我们能连续持久作战两个多月。各兵团各兵种协同作战,到会各位同志在前线机动灵活指挥,全体指战员不辞艰苦英勇作战,我们终于取得了全战役的彻底胜利。
第3个回答  2007-10-24
人海战术 美国都领教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