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有两个半,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为何曾国藩是半个?

嗯,有的文献说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当然也有说诸葛亮的

之所以说曾国藩算半个,是因为他毁誉参半,争议很多。

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大事业)、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一直是中国儒者的追求。纵观中国历史,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

曾国藩(1811年—19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838年,曾国藩在会试中第38名贡士。

1854年,曾国藩组织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暴民(不是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比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组织,迹近邪教),发表了《讨粤匪檄》,声讨洪秀全“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动员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1864年,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总部南京。

对于曾国藩的军事才能,石达开评价道:“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的争议之处在于,用刑苛酷,因杀人过多,被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

另外的争议之处在于天津教案的处理,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事件是天津群众与法国领事馆、教会之间的冲突。

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处决杀人者、惩办官员、赔款方面做了全面妥协。

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

纵观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的一生,都律己甚严,对下、对民宽仁。但是,在成就事业、事功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冷峻的一面。

诸葛亮亦秉严刑峻法,挥泪斩马谡;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的作战中下令斩杀后退之人;而曾国藩因杀人过多,而被成为“曾剃头”。

所以,真正有作为的儒家,并非只秉持孔孟之仁义礼,也兼筑法家的做法。

扩展资料: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9
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功(完成大事业)、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一直是中国儒者的追求。纵观中国历史,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之所以说曾国藩算半个,是因为他毁誉参半,争议很多。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出师表》(《后出师表》从写作水平而论,不似孔明作品)、《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诸葛亮26岁时经经刘备三顾茅庐,以隆中对定策,出山辅佐刘备。28岁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对抗曹操,然后有赤壁大胜曹军。35岁,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卓有建树。41岁,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43岁,刘备兵败白帝城,于永安托孤给诸葛亮。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以攻心为上,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孟获之乱。47岁至逝世的54岁,诸葛亮6次用兵(其中5次为主动出兵),出师北伐。由于当时蜀魏的经济、军事、人才力量对比悬殊(魏土地四倍于蜀、人口五倍于蜀),此前荆州的失守和关羽的被杀,使得平定中原只剩下北出一条通道,孔明未能毕其功于一役,最后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对手盛赞,五丈原撤退后,司马懿察看蜀军营地的各项工事,叹道:“天下奇才也。”纵然未能最终北伐成功,作为蜀汉十多年间的最高军事指挥和前线决策者,除平定南方的叛乱以外,诸葛亮以不足曹魏五分之一的人口和兵力,不但长期进攻曹魏使其基本不敢入侵本国,反而占得了魏国阴平、武都两个郡,其军事才能还是毋庸置疑的。

《三国志》对于诸葛亮的评价为:“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阳明生于明朝中叶,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西南山区,龙场万山绵延,寂静空灵,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阳明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王阳明是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阳明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阳明将去福建剿匪时,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王阳明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阳明谋略精通,调度妥当,利用假情报、反间计,使宁王没敢攻打南京;在敌军进逼之际,反攻敌方老巢南昌,然后在鄱阳湖设伏,火烧宁王,最后生擒宁王朱宸濠。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

曾国藩(1811年—19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838年,曾国藩在会试中第38名贡士。1854年,曾国藩组织湘军攻打太平天国暴民(不是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进步的,比如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组织,迹近邪教),发表了《讨粤匪檄》,声讨洪秀全“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动员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1864年,曾国藩攻陷太平天国总部南京。对于曾国藩的军事才能,石达开评价道:“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的争议之处在于,用刑苛酷,因杀人过多,被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另外的争议之处在于天津教案的处理,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事件是天津群众与法国领事馆、教会之间的冲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处决杀人者、惩办官员、赔款方面做了全面妥协。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

纵观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的一生,都律己甚严,对下、对民宽仁。但是,在成就事业、事功的过程中,也表现出很冷峻的一面。诸葛亮亦秉严刑峻法,挥泪斩马谡;王阳明在平定宁王叛乱的作战中下令斩杀后退之人;而曾国藩因杀人过多,而被成为“曾剃头”。所以,真正有作为的儒家,并非只秉持孔孟之仁义礼,也兼筑法家的做法。
第2个回答  2012-02-24
那是后人对前人的崇拜而已。。。诸葛亮当时不也就说要跟管仲学习么。。一个道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2-24
诸葛亮算个毛,没他
是孔子
第4个回答  2018-04-08
孔子 王阳明 曾国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