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不同气候类型下的风土人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7-06
1.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的旅游文化得天独厚,其支离的小岛各具特色,发展出不同的度假旅馆风格。这里的旅游景观主要集中在度假岛屿饭店经营的休闲气氛中。马尔代夫的沙滩晶莹洁白,椰影婆娑,热带鱼是常见的景观,色彩鲜艳,平易近人。马尔代夫的渔业和观光业是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当地居民将捕鱼视为传统且永不过时的谋生方式,他们视鱼类为生命延续的源泉,视为阿拉赐予的宝藏。马尔代夫的传统交通工具是多尼船,其船只的各个部分均取材于椰子树,展现了原住民与海相处两千年的造船技术。
2. 日本
1948年,韩国的国歌由作曲家安翊泰根据苏格兰民谣“Auld Lang Syne”的旋律创作而成。但安翊泰认为使用其他国家的民谣旋律作为国歌曲不合适,于是在1935年重新创作了国歌曲,并被当时的临时政府采用。直到1945年韩国成立前,国歌仍以“Auld Lang Syne”版本为主。1948年,韩国政府正式宣布前临时政府采纳的爱国歌为韩国国歌,此后所有学校和国家机关开始统一使用该爱国歌。
3. 泰国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90%的人信奉佛教。泰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和建筑等方面几乎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在泰国,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龄,都要一度削发为僧,包括王室和贵族。泰国被誉为“黄袍佛国”,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
4. 新加坡
鱼尾狮公园是新加坡的标志和象征,鱼尾狮塑像高8米,重40吨,由雕刻家林南先生和他的两个孩子于1972年共同雕塑。鱼尾狮的设计概念是将事实和传说合二为一,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淡马锡”,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每年有一百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专程造访鱼尾狮公园,与世界著名的鱼尾狮拍照留念。
5. 印度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信奉多种宗教,教派众多,习俗也各不相同。游客须尊重当地风俗,在参观清真寺和神庙时,进寺(尤其是清真寺)必须脱鞋,不宜大声喧嚷。在印度,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年僧侣要举行一个节日,叫“波高”节,以表示对牛的崇拜。印度教忌食牛肉和使用牛皮制品。印度教寺庙则不许带有牛皮制作的东西入内,要赤脚而入。此外,有很多印度人崇拜蛇,在亚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忌用浴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浴盆中的水不流动,是不吉利的。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以黄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
6. 土耳其
土耳其人尚武,人们称土耳其为“尚武之国”,“武士重武,不重食”。在土耳其从事商业活动的人,大都是希腊人和以色列人,土耳其人自认为是欧洲人,商场买东西应注意不要以同为亚洲人的态度去行事。土耳其人喜爱绿色、白色和绯红色。禁忌紫色和黄色,因为黄色标志着死亡。在土耳其应慎用绿三角,绿三角是免费用品的标志。他们在布置房间、客厅时,绝对禁忌用花色,因为民间一向认为花色是凶兆,是禁色。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喜欢喝葡萄酒以外的酒,喜欢吃牛、羊肉,喜欢骆驼。禁忌吃猪肉,及把猪、猫、熊猫作图案。按当地的习惯,到乡下时,有时必须脱鞋才可进入房子。
7.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回教国家在亚洲并不多见,马来西亚便是其中之一。第二大特色在于多人种的混合,包括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等,聚集在一起,是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第三特色是马来餐厅,包括多种族的名菜、马来菜、印度菜、中国菜、热带水果等应有尽有。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一大锡出口国,锡制品多而精致且价廉物美,还有许多色彩丰富的蜡染印花布,具有传统的民俗色彩,这是马来西亚的第四大特色。
8. 菲律宾
西班牙殖民者入侵菲律宾前,菲律宾人穿用棉纱、麻纤维制成的衣服。现在菲律宾人的服装变化很大,西装在中上层人士中广泛流行,而老百姓的衣着则比较简单。菲律宾穆斯林男子着短外衣和宽大的长裤,围一条“沙隆”(一种花围裙)作为腰带。妇女穿紧身的短袖背心,钉上两层金属钮扣,穿紧脚口的宽大裤子,或穿裙子。菲律宾人的主食是大米、玉米。农民在煮饭前才舂米。菲律宾人最喜欢吃的是椰子汁煮木薯、椰子汁煮饭,然后用香蕉叶包饭。菲律宾穆斯林人的主食是大米,有时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菲律宾实行早婚制,少女十二三岁便被视为已达结婚年龄。
9. 越南
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