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

如题所述

最早起源于隋朝。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

开皇三年(583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

扩展资料:

部分城门介绍:

1、永宁门,西安城墙的正南门,也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城门始建于隋初(公元582年),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建于隋初(582年),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

2、勿幕门,俗称小南门,在今四府街南端。1926年,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而修。小南门在城西南隅四府街南端,是与永宁门遥相呼应的一座城门,1939年开辟,城门为单门洞式城楼,它位于西安市南城墙环城南路含光门和朱雀门之间。

3、朱雀门,是唐长安皇城的正南门,位于勿幕门与永宁门之间,横跨在朱雀大街之上,将古城内外连通起来。建于隋初,于唐末长安城改造时被关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安城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2-29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现存城墙建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西安城墙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又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槽,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城四周环绕着又宽又深的城河,正对城门处设有可以随时起落的吊桥。吊桥一升起,进出城的通路便被截断。 [编辑本段]西安城墙-历史背景   西安城墙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传统防御设施。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落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的隋代。
  西安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因原来城大不易防守,于是对长安城进行了一次改筑。改筑时放弃了长安的外郭城和宫城,只把皇城加以改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安福、延喜三门,北开玄武门,以便防守,但对城垣并未扩大或改修。
  以后历经五代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城的名称和建制虽屡有变换,但城垣规模却无改变。元代时西安称为奉元城,是西北的一个重镇。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2-28
现存的有一处是元朝的 有的明清朝时期修补得,还有就是后来现代人修补的
第3个回答  2013-11-25
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第4个回答  2012-02-28
应该起源于唐代长安城,不过现存城墙主体是明朝在唐朝基础上修建的。
由于唐朝末年战乱频繁,城墙遭受了很大的破坏。明朝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南城墙和西城墙建在原长安城遗留的城基上,北城墙和东城墙向外各扩展了原长的四分之一,面积比唐皇城扩大近三分之一。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高12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