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里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如题所述


黄鹤楼》唐·崔颢,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昔人:传说中的仙人。悠悠:飘荡的样子。
汉阳:汉水南岸,即今武汉汉阳,位于长江、汉水夹角地带。
鹦鹉洲:在湖北武昌西南。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其长子黄射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以此为名。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飞去再也没有回来,唯有悠悠白云千载依旧。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还是那样稠密。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江面让人更生烦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主旨情感题、炼字题-“空”词语解释)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诗中“余”的意思是 剩余,剩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解释、炼字题“空”、虚实结合)
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 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目易逝等)之感。请解释“悠悠”的意思。悠悠:飘荡的样子
本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和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本诗前两联都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砺写出了黄鹤楼的历史悠久,又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起笔高远,又回到现实情境,仿佛黄鹤楼从天而降神秘莫测。
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展开了对天际白云的描绘, 转换自然毫无痕迹。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虎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解释、画面描绘题、作用题)
诗中“历历”意为清晰分明的样子汉阳”在诗中的意思是 汉水的北岸,请解释“萋萋”的意思形容草木茂盛。
诗人登上黄鹤楼,看到一幅明丽之景。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捕述画线句呈现的画面。
在和照的阳光照耀下,江对岸的汉阳平野中那一棵棵葱翠树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鹦鹉洲上, 芳草如茵长得非常茂盛。分析颈联在诗中的作用。
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释、情景交融、主旨情感、)
请解释“乡关”的意思。乡关:故乡家园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四联。
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
尾联情景交融,”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前也生出浓浓的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 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诗中最能概括诗人感情的是哪个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尾联中的“愁”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日暮时分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表现出浓浓的乡愁。
谈谈本诗抒发的情感。本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故乡的思念的情感。
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岸颢题诗在上头。细读全诗,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1全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如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2本诗写景意境深远壮阔,诗中所用的“白云”“晴川”“芳草”“烟波”“江”等意象,给人以愁而不怨之感。
3本诗写景抓住景物特证,如颈联描写草木丰茂,抓住其生机勃勃的特点。
4本诗写景层次分明,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虚实结合
近代学者俞陛云先生在《诗境浅说》一书中评价这首诗“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结合诗句内容,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托想空灵:本诗首联两句乍看似在写实景黄鹤楼,细读则有仙人乘鹤而去,只余悠悠白云,给人天地无穷之感。寄情高远诗人凭栏远眺,对此天地苍茫、烟波浩渺产生怀乡之情。《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有人推测鲁迅“还记得这名目”与本诗尾联抒发的情感有关,你认为这种推测合理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合理。“日暮”时分万物思归,而诗人漂泊在外,产生了无限乡恩。求学途中的鲁迅见到供人住宿的驿站名为“日暮里”很可能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生发了对家国的思念所以“记得这名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