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名字的由来

如题所述

半夏名字的由来如下:

关于半夏这个说法的由来,通常认为是由于半夏生在夏至的前后,这个时候,天地之间已不是一片的纯阳之气,而且夏天也已将过了一半,所以称之为半夏。

6月22日是夏至,古人将夏至分为三侯:“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中药里一味重要药材,听它的名字,大家都会觉得有趣,半夏半夏,好像是要到夏天过了一半才开始生长的。

事实上的确如此,因为半夏性喜阴,夏至一阴生,阴气开始发动,天地之间不再是纯阳用事,故而仲夏时节半夏这种喜阴的植物才在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半夏也就是因此得名的。

关于半夏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个姑娘叫做白霞。有一天,她去田野里割草,偶然间挖出了一块长在地下的植物的块茎,因为白霞十分饥饿,所以就试着将这个植物块茎放进了嘴里食用,想着可以用来充饥。

可是谁知吃完了就开始呕吐,于是她赶快吃生姜来止呕,没想到吃完之后,女子很久都没有治好的咳嗽竟然痊愈了。

在这之后,白霞就开始用这种块茎与生姜一同熬汤,送给乡亲们,帮助他们治疗咳嗽,效果非常好。由于这种块茎的浆液非常丰富,所以需要多次清洗。有一次白霞在帮乡亲们清洗药的时候,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因此丧命。

人们为了缅怀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把这种药称为白霞,后来渐渐地人们发现这种植物一般在夏秋时节采摘,就逐渐的改称为半夏了。

在我家乡的麦地里,半夏(俗称“麻芋子”)甚多,三叶,茎长不及尺,半夏其块茎也。拔起,去茎叶,在淘洗时撞去粗皮,晒干,即生半夏。麦黄在旧历五月,正值夏季的一半,故有“半夏”之名。

半夏的传统加工方法,是用米泔、石灰、明矾、甘草加水反复浸泡,或仅用明矾水浸泡,不仅费时费工,更重要的是损失了半夏的药效。曹颖甫《金匮发微》说半夏久经浸泡,是去精华而留渣滓,如欲立止呕吐,岂能得哉。

我用生半夏的方法是:将生半夏与茯苓、生姜一起捣烂如泥,文火先煎半小时,尝一尝,不麻口了,再下余药。

生半夏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我在北京曾治疗一例溃疡病兼幽门梗阻的患者刘念,呕吐得很厉害,我在处方中用生半夏15g,病家去同仁堂取药,药师说:哪有生半夏用这么大量的,一定是医生忘了打小数点,径自改为1.5g,服后效果居然也不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