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咖啡真的是为了装逼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上次我们讲了喝咖啡的第一因——提神,我们这期要讲的是 由提神带来的第二个喝咖啡的理由——装逼。

举个我亲身的经历,这个经历可能和我做咖啡行业有关,我会特别关注和咖啡有关的事情:

你应该知道在乘飞机的时候中途都会有“饮料时间”,这个时间空姐会询问每个乘客:“您好,要茶、咖啡、还是饮料?”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回答这个问题的乘客说“我要咖啡的时候”, 声带发出的共振就是要比喝茶、喝饮料的要更大,而且能感觉到一种不知从哪来的“自信”。

当轮到我时,我可能会多加一句“咖啡是甜的,还是苦的?”在国内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甜的”。此时我会说:“那我要茶吧。”

顿时我会感受到很多磁场在向我这里射过来, 那是一种觉得我在“装逼”的磁场。

由于我是业内人士,按理来说我只是在做一件我认为很平常的事情。 奇怪的是,我竟然在那一瞬间感受到了一丝快感。 这让我产生了思考——为什么呢?

思考后发现,原来咖啡就是一个天生自带“装逼光环”的产物。

先来简单了解下装逼这个词的两层意思:

显然,我们今天要说的是第一种,因为咖啡这东西还是属于大多数人不懂的状态。

只有在大多数人都懂的情况下,而你要显得你更懂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明明很懂,装作不懂的样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分谦虚等于骄傲。

比如,我们去K歌房K歌时,会出现那种一直说自己不会唱,最终随便唱了一首歌,所有人惊呆的那种人。我们一定会认为他就是在装逼!

我相信任何一种文化全靠装肯定是支撑不起来的。 一定是有一群人真的找到了那个“懂”的点,使得那些还没有“懂”的人先通过“装”来过度。

这次我就来说下,那群“懂”的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自古以来喝咖啡是件很有逼格的事情在不停的被传承。

从最早的公元9世纪咖啡被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卡尔迪(Kaldi)发现咖啡原来是能够让人兴奋的果实开始,咖啡就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入每一个它还未涉足的地域。

所谓的自上而下,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相信你一定听说过LV的故事,这是个曾经给贵族做旅行箱的品牌, 由于当时“有钱都买不到”,使得之后“有钱买得到”的时候就显得特别有逼格,以至于只要一有钱就一定要买一个的状态。

咖啡是非洲传入阿拉伯世界后流行起来的。15世纪左右整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都是君主专制的国家,咖啡这种舶来品想进欧洲,必然要先供奉进皇室进行品尝。

在当时的咖啡师做咖啡的过程中,会把咖啡如何提神的功效,以及当地的文化告诉贵族们。 此时,咖啡特殊而迷人的香气,第一次闻到的人基本上都会产生特别愉悦的感觉。 (如果你还能回忆得起来的话)

但是,当喝的时候就没那么愉悦了,第一口的下去肯定懵逼。

由于是贵族人士的关系,要考虑到颜面和修养。虽然这味道无法接受,不过还是会装的很会喝的样子,并表现出高贵优雅之仪态。

此时周围的大臣们早被闻到的咖啡香味神魂颠倒,再看着贵族们喝的津津乐道,内心早已万马奔腾。 但由于不知道味道到底如何,内心就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等我发达了,一定要喝咖啡! (这感觉和买LV包包的心态如出一辙)

看到这里,如果你喝过黑咖啡,一定有过相同的体验。

接下来就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会发生的事情了:

上次我们说过咖啡因的功效就是提神,那些喝过咖啡后的人开始变得兴奋起来,从而忘记了之前不美好的口味体验。 实际上大部分还是无法接受咖啡原本带来的苦味,只会有少数人被咖啡因套住。

这些人开始调整自己慢慢的去习惯咖啡的苦味,而周围会有两群人对这些“坚持”喝咖啡人做出不同的反应:

第一群是已经喝过但再也不想喝的。

第二群是想喝却喝不到的。

哪些正在喝的人会出现三种感觉:

这三种感觉复杂的交织在一起,让喝咖啡的人越喝越想喝,越喝越有味道。

好,我们把视线放到大臣身上。当这些见过咖啡的大臣们终于有机会喝到咖啡的那一刻,以上的情况又会再经历一遍。

一定会有多数人再也不喝,也会有少数人被吸引,大臣的下一层开始羡慕……

以此类推100次,也许正好就是现在的你。

这是属于最正统的“爱上咖啡”的人群,他们直接喝了苦咖啡,又因为咖啡因的作用,倒逼接受苦咖啡后,顺便装个逼的A人群 。(这群人较多的是出现在老一辈的人身上,因为过去没有像现在有那么多“甜咖啡”。)

这群人比较奇特,他们并不完全因为咖啡因所影响,只是恰巧找到了自己的味道。

我们常会说到一句老话:众口难调。

比如:

可在这群人喜欢的口味恰恰是比较冷门的:

对于这群口味特殊的人群来说,由于他们从来不会去买那些和甜味、奶味相关的任何东西。以至于,要不是正好是你的亲人,通常你是看不到他们的。

但咖啡馆的出现,让这群人开始出现在大多数人的视线里, 因为咖啡馆里有她们喜欢的味道。

当他们出现在咖啡店时,特别是现代咖啡馆——大多数是以甜咖啡为主的咖啡店。会立即造成明显的反差。

由于这群人从来就是被分为“少数人”的类别,所以早已习惯其他人七嘴八舌的评价。

以至于都会表现的特别的不Care别人的感受。

实际上她们的心理状态并没有像A群人的那么复杂,她们的需求就是:

“只要是苦的就行” 或者 “只要是酸的就行。”

由于他们口味的特殊性,也不会去尝试什么新的口味,以及对咖啡再深入的了解。

所以,你不可能从他们这里得到任何精神层面的解释:

是的,这就是有个性的B人群。

以上这两群人,组成了咖啡很装逼的中流砥柱。 就像你现在住的房子,无论装修的多么富丽堂皇,还是清新可人。没有底部那20%的底基,那房子可就什么都不是了……

刚刚我说到,现代的咖啡店完全能够做出一杯又有咖啡香,又有甜味、又有奶味的“咖啡饮品”。这可以说给甜食爱好者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也给大多数人打开了一扇可以“喝咖啡装逼”的大门。

无论咖啡的味道做的多么不容易喝出“苦味”,但咖啡因依然还是在那里,这使得那些经常喝“甜咖啡”的人,慢慢的对咖啡产生了“上瘾”的感觉。(和A人群一样的状态)

甜食和咖啡是有本质区别的。 如果每天都让你吃一块芝士蛋糕,你对它一定会产生厌倦感,甚至是只要一提到它你就想逃,这是因为过度的甜食会产生腻的感觉。

所以,甜食会被你的身体自动排位到“偶尔爽一下”的位置。

而咖啡是可以每天喝的,因为它只是让你兴奋,大脑不会拒绝兴奋这件事情。

这就像你小时候可以玩一整天的“电动游戏”、办一整天的“家家酒”。只要父母不叫你,绝对装傻!

入坑一阶——减糖:

开始尝试一些加牛奶,但不加糖的咖啡。你会发现了一个月的咖啡支出,竟然少了!

入坑二阶——减奶:

你觉得牛奶天天喝,喉咙难受。开始尝试一些不加奶不加糖的咖啡。你又发现了,一个月的咖啡支出,又少了很多!

最后,你就慢慢的变成了“A+B”的状态,你的表现是:

“咖啡”偷笑着说:“欢迎加入“中流砥柱”的一员。”

D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和C人群去咖啡店的目的一样。不同的是, 他们对咖啡因特别的敏感,一喝咖啡就会特别的兴奋,以至于晚上睡不着。 这就让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反感,一听到咖啡就害怕,所以就更别提“上瘾”了。

另外一部分人则是为了咖啡店营造出来的“逼格氛围”而去,咖啡店特别适合作为客户会面的地点。 同样是会面,选择咖啡店和选择甜品店,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要感谢A群人和B群人)

而且他们知道喝咖啡因会上瘾,所以,基本上也不太会点咖啡。

D人群可以说是咖啡店的“多数人”,虽然不喝咖啡,但又因自身其他需要而经常出入咖啡馆。 以至于必然要聊到喝咖啡相关的事情,但又由于不喝咖啡,就会显得底气不足,从而导致被套上了一个“装逼”的帽子。

咖啡原本就是苦的,却还是有那么多人在喝,就这个行为来说,确实很装逼。 可能有些人是为了装逼而去的,但最终一定不是为了装逼而在喝咖啡。

去咖啡店喝咖啡的群体主要分为四种:

1、 直接爱上苦咖啡的人 ,在提神和难喝之间,向提神妥协,习惯接受难喝。又因为感受到自己的不同及别人投来的羡慕,顺便装个逼。

2、爱好苦味/酸味口感偏好的人, 喝咖啡只是为了满足的自己特殊的口味 。

3、从甜咖啡开始,到黑咖啡结束, 不小心入坑的人 。

4、由于咖啡因会上瘾导致不喝,以及那些 喝的不是咖啡,喝的是环境的人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