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课2]心理学的三大流派之行为主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421天,累计共88次(27咨)

一、行为主义:以研究动物为主,由研究动物延申到研究人,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比较大。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能把他们训练成任何我想要的样子!

(一)先驱

1.桑代克 :(Edward Lee Thorndike,1874年8月31日—1949年8月9日),美国科学院院士,出生于美国麻省,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

(1)受詹姆士(机能主义)指导 ;“尝试-错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尝试多了,错误越来越少。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感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

(2)学习定律

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一个人做事情的时候,让他作一些准备。(引申:注意他的情绪、状态、他的感受。不求不帮,来欢迎去不留。请先跟孩子商量好,否则来了效果也很差)。

练习律 :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刺激—反应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越练习学习效果越好,能力是练习出来的。

效果律 :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给予孩子正向强化,效果更好(桑代克猫实验——让发情公猫走迷宫,在出口处放一只母猫,公猫的效率会很高)。

(3)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创始人

2.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受到当时的文学评论和自然科学倡导者皮萨列夫和俄罗斯生理学家塞切诺夫的启发从事科学事业,巴甫洛夫称塞切诺夫为“生理学之父”。

(二)经典条件反射(S—R)

1.巴甫洛夫

(1)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2)分化和泛化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某种刺激和与这种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称为刺激分化。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3)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2.华生

受巴甫洛夫影响,同时继承桑代克的方法论,创建行为主义,提出:S-R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R—S)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不同,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

1.桑代克奠定理论基础

2.强化——使得行为增加

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一位员工有这种习惯,这种行为一出现就受到指责,但一旦他停止这种行为了,就应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

3.惩罚

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

4.消退 :如果在一个已经通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活动发生之后,没有强化刺激物出现,它的力量就削弱。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当狗对铃声的条件作用建立以后,若使食物(US)不再伴随铃声(CS)出现,那么狗对铃声(CS)做出的唾液分泌反应(CR)就会越来越弱,直到最后消失。这一过程称为条件作用的消退。

(四)新行为主义

1.托尔曼 :不太同意华生的理论。提出中间变量。认为年龄、性别特点等诸多因素都在影响着人的行为;指出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咨询中不能太快,慢慢了解情况。

2.斯金纳

3.班杜拉

(1)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年-2021年7月28日),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

(2)学习理论

交互作用 :班杜拉对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B)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决定的,即B=f(E);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P)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即B=f(P,E),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行为和环境是可以通过特定的组织而加以改变的,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按照班杜拉的理解,对于有机体行为的强化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予以正或负的刺激;二是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三是自我强化,指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判断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自我调整 :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榜样作用 :以身作则、作表率;行为上去做,教育的极致是行为的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