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石大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2
平乐郭氏正骨,由先祖郭祥泰始创于179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祖业承古风精正骨济苍生。使命:让中华民族强筋健骨。愿景:愿中国人骨骼不再疼痛
原文地址:为什么会是石大东?(转)
原文作者:中原指南
下午五点,从青少年文化宫突围出来,但见豪雨如注,水天一色,宽阔的中原路像一条被雨淋湿了的河,公交车、小轿车、电动车、自行车……都在这条长河中奋力泅渡。
今天下午,郑州晚报全体员工在青少年文化宫召开2011年度发行誓师大会,报社的编采、广告、发行、行政管理和多媒体从业人员济济一堂。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同事居然这么多。曾经听说晚报的员工加上日报的员工和印刷厂的员工,我们单位有2000余人。乍一听这个庞大的数字有点惊人,下午步入晚报发行动员会场,看到黑压压的人群,才知道所言不虚。发行动员大会开得轰轰烈烈激情飞扬,在这个会上,我记住了两个人的名字:郭晋平和石大东。一个负责发行的报社同仁,用他那掷地有声慷慨激昂的发言,深深地打动了我。担心大家听不清郭晋平哪带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在石大东讲话之前,他又把郭晋平的发言稿要过来,自己亲自给大家念了一遍。
由于工作关系,我发自内心地喜欢一些文采好的人,每每遇到了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文友或同道,就由不得内心欢喜。做发行工作的人,能够将发言稿写得豪情万丈字字珠玑,让人不想刮目相看,都难。
这是石大东主政郑州晚报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会,现场的很多人都被这种激情澎湃的气氛感染了。石大东是一个雷厉风行快意人生的人,在这个人身上,时时有一种让人愧怍的热情和朝气。这个从报社广告部主任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报社总编,总是意气风发自信满满。
我和很多编采人员一样,起初是不喜欢这个人的,总是觉得这个人霸气太足,架子太大。后来才发现,他的霸道和强悍,为很多编采人员都注入了新鲜血液。一家死气沉沉的报纸,终归是没有前途的,一群暮气沉沉的编辑记者,终归是拿不出好版面和好新闻的。坚冰总需要一个人来打碎,石大东的横空出世,扫清了笼罩在晚报头上的一些雾霭。刚开始负责采编的石大东,无疑对采编系统是疏离的、陌生的、隔膜的,但他很快就融入了这个集体,并对采编的思维方式和写稿习惯进行了一次变革,这种变革显然是行之有效的,晚报一改正襟危坐四平八稳不疼不痒的八股作风,开始变得活泛起来、生动起来、好看起来。
我曾经在河南科技报服役数年,那时候李宝红是科技报的老总,江巨源是业务副总编。江巨源的群众基础应该说远远好过李宝红。李宝红官僚气太浓、匪气太足、嗓门太大,最关键的是不懂报纸业务。但就是这个不懂报纸业务的外行,将科技报推向了一个高峰。李宝红主持河南科技报的那个时期,无疑是河南科技报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发行量突破30万份,广告收入连创新高——他硬是将一家半死不活的农村报,办成了河南省一级报纸,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技报。
为什么郑州晚报的执行总编辑现在是石大东,而不是别人?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一次和几个记者一起吃饭,有人说晚报的水深不可测,可谓鱼龙混杂。我却不敢苟同,我一直顽固地认为,在一家单位里,那些混得好的人,肯定有其他人不可企及的一面,不管你佩服不佩服,更不管你接受不接受,他们正是凭借着这些不为人知的秘笈而扬鞭策马,笑傲江湖。所有的成功者,都不可能是一趋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准备和艰苦卓绝地努力,在其他人昏昏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时候,这些人却在逢山开路遇河架桥披荆斩棘埋头赶路。
若非一番寒澈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承认别人的成功,就意味着间接承认了自己的不成功。所以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不愿认可别人的成绩,不愿意接纳别人的长处。但是不管你承认不承认,这些差距依旧如一道鸿沟,将先行者和后来者分隔在了两个不同的据点。如果我们自欺欺人盲视这些差距,那可能永远没有消弭这些差距的机会了。
从今天起,振奋精神,做一个有热情的,有魄力的,有职业操守的新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