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围魏救赵的背后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

如题所述

围魏救赵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围魏救赵只是桂陵之战中的一小部分。桂陵之战的起源在于魏惠王想要去报自己失去中山的仇恨。中山国是当时的小国,中山国一开始是臣服于魏国的,但是后来老魏王死去之后,赵国便是趁机吞并了中山,因此这也让惠文王对赵国是十分的仇视,而庞涓就在此提出了中山国只是弹丸之地,因此此时攻打赵国邯郸既能灭了赵国,又能报当年中山之仇,这是一箭双雕之策,因此魏王便是认可了庞涓的想法。

在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在庞涓的带领之下,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此时的情景是危在旦夕的,魏国此次伐赵之战也是想一举击垮赵国、吞并赵国,然后以便于魏国东出去争夺天下。赵国此时衰弱,因此便是向东方的强国齐国求援,齐国在听闻赵国的求援消息之后,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赴赵国救援。

在当时一般人的认为当中,自然就是直接去往赵国去和魏国硬碰硬的打一场仗,当时齐国的主帅田忌也是如此想的。但是孙膑却是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方法,那就是去攻打赵国首都,以此帮助赵国减轻压力,并且吸引魏军回援自己的国都,后来庞涓果然在不得已之下班师回朝。

其实一开始庞涓他是不愿意撤军的,因为那时候他只要再坚持几天,赵国便会灭亡。但是魏王却是害怕了,他发了数十道命令,要求庞涓班师回朝。在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之下,庞涓他最终在不得已之下只得撤军。庞涓在回国路中又在桂陵遭遇了孙膑的埋伏,而魏军因为长时间的跋涉,体力跟不上,因此在齐军的猛攻之下,溃不成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2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第2个回答  2020-11-02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在庞涓的带领之下,去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此时危在旦夕,魏国此次伐赵之战也是想一举击垮赵国、吞并赵国,然后以便于魏国公出去争夺天下。赵国此时衰弱,因此便是向东方的强国齐国求援,齐国在听闻赵国的求援消息后,从自身自身利益出发,就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八万前赴赵国救援,孙膑带领士兵去攻打赵国首都,以此帮助赵国减轻压力,并且吸引魏军回援自己的国都,后来庞涓果然在不得已之下班师回朝。
其实一开始庞涓他是不愿意撤军的,因为那时候他只要再坚持几天,赵国便会灭亡。但是魏王却是害怕了,他发了数十道命令,要求庞涓班师回朝。在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之下,庞涓他最终在不得已之下只得撤军。庞涓在回国路中又在桂陵遭遇了孙膑的埋伏,而魏军因为长时间的跋涉,体力跟不上,因此在齐军的猛攻之下,溃不成军。
第3个回答  2020-10-28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并围住了邯郸。赵成侯知道自己的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 忌为大将,并拜孙膑为军师,兴兵救赵。孙膑献计说:“我们把兵埋伏在路上,扬言攻打襄陵,魏军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襄陵,我们在中途袭击魏 兵,一定可大获全胜。”

  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襄陵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襄陵,谁知魏军在途中遭到齐军截击,又陷入了孙膑的阵法,结果冲到阵中的魏军被杀得片甲不留,庞涓拼命逃走,当夜就撤回大梁。
第4个回答  2020-10-28
围魏救赵只是桂陵之战中的一小部分。桂陵之战的起源在于魏惠王想要去报自己失去中山的仇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