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怎么窃取大秦皇权的呢?

如题所述

赵高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帝制时期的第一个权宦,他生于隐宫,由于通晓法令又擅长书法被秦始皇发现,又因为做事勤快,善于逢迎,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安排他当了中车府令兼符玺令。殊不知在赵高巧言令色的背后却是包藏祸心、暗流涌动,等秦始皇一病故,他就凶相毕露,篡改遗诏,冤杀扶苏,扶持胡亥,陷害李斯,逼杀二世,他从一个小小的宦官一步步成为郎中令、丞相,渐渐的大权在握、横行秦宫,那精明的赵高究竟是怎样步步为营的呢?

一、初露锋芒

赵高者,诸赵疏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史记·蒙恬列传》

赵高,嬴姓,赵氏,原属赵国王室宗亲,不知犯了什么法,赵高的兄弟几人都生于隐宫,也就是囚犯子女的住所,赵高的母亲也因受到刑罚而身体残缺,根据司马迁的说法,赵高家族“世世卑贱”。虽然出身不好,但是赵高却“自强不息”,他知道想要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于是他勤学法令、苦练书法,终于在这两个领域都有了很深的造诣。

1、精于书法。赵高的书法造诣有多深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到:“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北魏·王情《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举了秦、汉、吴三朝书法家五十九人,其中就有赵高。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赵高“善大篆”。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大篆》曰:“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就是说当年秦始皇统一文字时,在全国推广的小篆字体中,就有赵高编写的《爰历篇》六章,此外,赵高还负责教胡亥练书法。

2、深通法令。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渐渐的发展成了一个“法制性国家”,急需通晓法令的人才,赵高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私下勤学律法,终于学有所成,被爱才惜才的秦始皇发现,并派了赵高去教自己的小儿子胡亥律法,可见在人才济济的秦朝,赵高之才也是首屈一指。

凭借着这两项绝活,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混的风生水起,颇受信任。据说有一次赵高犯下大罪,蒙毅准备按照秦律对赵高进行惩处,但巧燕善辩的赵高又一次蒙蔽了秦始皇,不但罪责被赦免还官复原职,可见秦始皇对赵高的倚重。获得皇帝的青睐,从隐宫调到皇帝身边,这是赵高身份的第一次转变。

二、沙丘政变

野心勃勃的赵高从来就不甘心只当一个默默无闻、身居幕后的宦官,他一直在伺机而动,直到秦始皇的突然病逝,终于让赵高看到了机会。当时,由于秦始皇死的突然,给长子扶苏的诏令没有及时发出,遗诏就落在了掌管符玺的赵高手里。由于此事极为隐秘,所以知道此事的只有赵高、胡亥、李斯三人。而因为之前赵高曾教胡亥学书法和法令,二人关系匪浅。也许从那时起,赵高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布棋铺路,在大秦帝国最高权力交接之时,赵高便想废兄立弟,为此他做了三件事:

1、劝说胡亥。胡亥作为秦始皇的幼子按照秦国之前“立嫡立长”的惯例,他一早就知道自己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所以刚开始他对于皇位并没有非分之想,只想做一名逍遥自在的皇室宗亲。然而想要窃取大权的赵高知道,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必须赢得胡亥的支持。

于是他三劝胡亥,向他阐明这次政变成功的必然性,并从“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受制于人”两方面告诉胡亥权力的重要性,又拿商汤灭夏、周武灭商、卫君弑父的故事消除了胡亥矫诏称帝的心理包袱,最终胡亥向赵高妥协,答应他配合这场政变。

2、鼓动李斯。李斯作为秦始皇最忠诚的大臣,君臣二人从灭六国到秦帝国的建立一直相得益彰、倾力配合。在李斯的眼中,秦始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正因为他的慧眼识才,自己才能从上蔡一个小小的官吏成为秦帝国权倾天下的丞相。此外,为了表示自己对李斯的信任和倚重,秦始皇和李斯还结成了儿女亲家,于公于私李斯都不会背叛秦始皇。

精明的赵高当然知道想要突破李斯必定比胡亥更加费神费力,然而他早就看出李斯虽然一心为公,但是此人极重功名,不会轻易放弃得之不易的高官厚位。于是赵高通过“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角度,向李斯解释,如果扶苏登基后,必定会任用跟他关系更为亲密的蒙恬为相,到时李斯必然下场惨淡,甚至连爵位都无法传之后代。同时,恩威并济警告李斯,如果不跟自己合作,不但李斯自己的性命无法保全,甚至还会祸及子孙。在赵高一番威逼利诱之下,李斯彻底被瓦解,终于决定了和赵高、胡亥二人合作,三人篡改遗诏,拥立胡亥称帝。

3、逼杀扶苏。胡亥虽然即位,然而他的第一强敌扶苏仍然在世,一来扶苏是秦始皇指定的法定继承人,二来扶苏和蒙恬手握三十万长城军,如果兴兵讨伐胡亥,政变方必定会一败涂地。于是赵高和胡亥、李斯商议伪造诏令让扶苏自杀,单纯的扶苏在接到“父皇”命自己自裁的诏书后,如五雷轰顶,肝肠寸断,放声大哭,丝毫没有怀疑诏书的真伪,回到账内就拔剑自刎了。

如此一来,沙丘政变以胡亥的登基、扶苏的自杀而宣告胜利,赵高也从中车府令升迁至九卿之一的郎中令,从一个幕后操盘手完成了朝前重臣的转变,这是他的第二次飞升。

三、诛杀蒙氏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史记·蒙恬列传》

赵高想要大权在握,除了得到胡亥的信任,他还要把可能会受到胡亥重用的大臣统统铲除,那么家族三代功勋卓著的蒙氏兄弟自然就成了赵高的眼中钉、肉中刺。蒙毅、蒙恬兄弟俩一文一武、一内一外,均为大秦帝国的重臣。虽然胡亥在逼杀扶苏的同时,受到赵高蛊惑也让蒙恬自刎谢罪,但政治经验丰富的蒙恬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想见皇帝确认是否必须受死。而胡亥把扶苏当做自己的头号敌人,在得知扶苏死后,他起初是想释放蒙恬的,毕竟蒙恬功勋卓著,又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将领,大秦帝国的稳定还是需要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来守护的。

赵高知道胡亥的这个想法后,更加坚定了想要铲除蒙氏兄弟的决心,毕竟自己想要在朝廷上一手遮天就必须铲除和自己有旧怨的蒙毅、蒙恬兄弟俩,为此他日夜在胡亥面前说蒙氏兄弟的坏话,被说的久了,胡亥也听进去了,最终决定逼杀蒙氏兄弟。

①、诬陷蒙毅。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赵高向胡亥进言“当时先帝想立您为太子,但是蒙毅坚决反对,这是不忠,所以必须要除掉这个不忠之臣。胡亥起初对蒙毅并无意见,但是经赵高这么一说,蒙毅原来并不是支持自己的,那他怎么可能为我效忠呢,于是一道诏令逼迫蒙毅自杀。

接到皇帝的这条诏令,蒙毅是有苦说不出,自己这么多年来为大秦帝国殚精竭虑就换来这样的结局,他不甘心想做最后一搏,他对前来的使者说:要说我不了解先帝的心意,怎么能年纪轻轻就受到重用。在诸位公子中,只有陛下能陪伴在先帝身边周游天下,可见您非其他公子所能比的,我怎么会怀疑您的才能呢?先帝重用您是多年来的深思熟虑,我怎么敢有意见?并用了秦穆公错判百里奚、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死伍奢、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的事情想让秦二世醒悟,然而这番话根本就没有传到胡亥的耳朵里,就被赵高派去的使者杀害了。

②、逼迫蒙恬。杀了蒙毅,蒙恬自然也难逃一死,秦二世受赵高蛊惑,给蒙恬定的罪名一是你的罪过多得很,二是你弟弟犯下大罪,株连到你。

蒙恬和蒙毅一样,坚持为自己辩护,他说:我们家族三代有功于秦朝,我统率三十万大军即使现在被关押,也足够发动一场叛乱,但是我绝对不会做此不义之事,也不想让我们蒙氏家族蒙羞。并举出了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故事证明自己的忠心,然而和蒙毅结局一样,使者根本不会把这番话告诉秦二世,不管他接不接受,等待他的唯有一死。

就这样,赵高终于除掉了蒙氏兄弟,为自己的夺权之路扫清了又一障碍,殊不知在他铲除异己的路上,大秦帝国也已经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了。

四、屠戮皇族

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于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虽然杀害了扶苏登上皇位,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心中时常担心哪一天他的某位兄弟也像自己一样阴谋篡权来和他争皇位,于是就把心中的这个想法告诉了自己最信任的老师赵高,赵高听了胡亥的这番内心独白,稍一思索,便给胡亥出了一条毒计。

赵高建议胡亥诛杀诸位皇子和公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胡亥为了自己能够长久安稳的享受人生乐趣,不顾人伦道义,下旨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搞白色恐怖。于是秦始皇的十二位公子在咸阳街头被斩首示众,十位公主也在杜县被处死,财物没收,连带治罪的不计其数。

秦始皇的一个儿子公子高看到这种情况,本想逃走避难,但考虑到自己逃走后,全家必然会受到牵连,被满门抄斩,因为自己一人而死一家,公子高心有不忍。于是他向胡亥上书:先帝在时,我备受恩宠,我本该与先帝同死却没有做到,这是我为人子的不孝,为人臣的不忠。不忠不孝的人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界上,请允许我追随先帝而去,把我葬在骊山脚下,恳请陛下答应我。

赵高和胡亥看到这还有人主动找死,他们都不用动脑筋找理由编织罪名了,此时的二人得以至极,他们的高压统治得到了完美的回应,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于是批准了公子高的请求,赐给他十万钱予以厚葬,就这样公子高以一人之死,换来了全家人的被保全。

大规模的屠戮让整个皇族为之一震,赵高企图用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来获得朝臣和百姓的臣服,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只是坐在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顶上享受着暂时的满足。

五、整垮李斯

赵高为了自己在朝堂上能够一言九鼎,又担心自己排除异己、陷害忠良的事情被告发,心生一计,他对胡亥说:陛下刚当上皇帝,还没有什么政治经验,如果在朝堂之上有什么不妥的言论和行为,就把自己的短处暴露给大臣了,这就不能显示出您的圣明了。陛下不如深居宫中,让大臣们把奏章都送到那里去,到时候我们一起研究,这样天下人就称您为圣明之主了。

胡亥巴不得不上朝呢,于是听从了赵高的话,天天在后宫中和众妃嫔玩乐,朝中一应大小事务都得通过赵高,赵高成了秦帝国的实际掌舵者。这就引起了丞相李斯的不满,本来朝政都应该通过丞相参议,现在丞相和朝臣全成了摆设,别说参政议政,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了,因此李斯私下抱怨赵高居心叵测。

赵高知道了李斯的抱怨后,他立即认识到,李斯必须被除掉,否则被他先下手到胡亥那里参自己一本,那他就得吃不饱还得兜着走了。之后赵高找了一个机会对李斯说:当下关中盗贼猖狂,陛下不赶快派人抵御盗贼却大规模的征劳役修建阿房宫,我一个宦官地位卑贱,但您作为丞相怎么就不劝着点呢?李斯听了赵高这话,也大吐苦水:我早就想向皇帝汇报了,可是陛下天天不上朝,我连面也见不到,能怎么办呢?赵高此时马上“善解人意”的对李斯说:您如果真想劝谏,我可以给您制造机会。

于是,赵高每次看秦二世在跟嫔妃们亲热玩闹时,就派手下人去通知李斯,如此三次,终于引起了胡亥的不满,他对赵高抱怨:平常闲着的时候丞相不来,我一跟嫔妃们就寝他就来,他这是故意的呢还是故意的呢?赵高知道胡亥对李斯有意见了,就趁机进谗言,说李斯参与沙丘之变后,没有给他裂土封王,所以他心生不满,故意给您难堪。而且李斯的大儿子李由身为三川郡守却和盗贼陈胜有勾结,丞相对您的威胁很大啊。胡亥听赵高这么一说,立即派人调查李由通敌的事情。

李斯知道了李由被调查的事情都是赵高在搞鬼,于是就向二世揭发赵高图谋不轨,并用了子罕篡国和田氏代齐的例子说赵高居心叵测。然而比起李斯,胡亥更信任一直以来对自己百依百顺的赵高,他对李斯说赵高忠心耿耿,不可能会谋反,不仅如此,他还把李斯的话告诉了赵高,于是赵高便决定要把李斯彻底整垮。

赵高借着胡亥的手把李斯关进了大牢,李斯一入监狱那就是关进笼子里的野兽,没有半点攻击性了。在牢房中,赵高对李斯用尽极刑,把他打得遍体鳞伤,一介文人的李斯哪受得了这种皮肉之苦,极刑之下李斯认了赵高给自己定的谋反罪。

最终李斯被处以腰斩,夷灭三族,就这样一代名臣李斯以这样的方式落幕,走完了自己流血的一生。而杀害了李斯后,赵高继任丞相,真正的做到了权倾天下,这是他的第三次飞升。

六、逼杀胡亥

成为丞相的赵高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此时位高权重的赵高却一天天的担心起来。原来秦末反秦主力之一的刘邦已经率领数万之众突破武关,进入了秦地,大秦帝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在此之前,刘邦曾私下跟他联系,计划一起亡秦之事,赵高提出,可以合作但是他要当关中王,这遭到了刘邦的拒绝,毕竟刘邦自己就是冲着关中王去的,再说不管赵高配不配合,他都有实力能一举灭秦,有了赵高的帮助不过是事情更顺利一些而已。

赵高此时发现杀掉秦二世已经是迫在眉睫了,一方面如果让胡亥知道反秦义军已经突破武关,进入关中,依照他那个六亲不认的脾气,必定会追究身为丞相的赵高的责任,到时肯定免不了一死;二来想要获得刘邦的信任,必须要拿出“投名状”才能证明自己的诚意,秦二世的脑袋绝对是最好的礼物,于是赵高导演的又一场惊天政变上演了。

果不其然在知道关中“盗贼”不止后,秦二世大发雷霆,派人斥责赵高,赵高非常恐惧,立即和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弟弟赵成商议诛杀秦二世。他们首先让掌管禁军的郎中令为内应,诈称有“大贼”,让阎乐率领一千多名士兵到秦二世居住的夷望宫追杀胡亥。

阎乐到达夷望宫先把卫兵司令抓了起来,一边说有盗贼闯宫,一边逢人就射,大家一见这阵势逃的逃,死的死。秦二世看到竟有人闯宫后勃然大怒,然而纵使他愤怒无比身边也没有人能来勤王。阎乐走上前来,历数秦二世的几大罪证,逼迫他自杀。此时的胡亥还抱有一丝侥幸,他希望能够见赵高一面,自己即使做个平民百姓也可以啊,可是阎乐根本不听他解释,指挥叛军持刀上前,万般无奈之下,秦二世只好拔剑自杀。此时,赵高的权力达到了巅峰。

以上六步,就是赵高窃取大秦皇权的进阶之路。然而有句话说的好“上帝要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当一个人疯狂到了极点,他就走到了地狱的门口。诛杀胡亥后,本想登上至尊宝座的赵高却引起了天怒人怨,无奈之下他只能推出皇室宗亲子婴继任秦王,就是这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子婴,最终设计杀死了赵高,至此赵高终于走完了他罪恶的一生,他的名字也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秦始皇死后,他和胡亥勾结起来修改了皇帝的诏书,才窃取大秦皇权。
第2个回答  2020-11-25
赵高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控制胡亥来执掌秦朝朝政,明面上是胡亥是皇帝,但赵高才是幕后话语者
第3个回答  2020-11-22
赵高以自己是秦始皇亲近之人,修改遗诏,让有能力的扶苏自杀,让听自己话的胡亥继位,胡亥上位后必定听从赵高的意见,就能达到赵高的目的了。
第4个回答  2020-11-23
先把丞相李斯扳倒,接着独揽大权,指鹿为马,除去胡亥,全部窃取了大秦皇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