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太后将郕王扶上帝王,为何不让朱祁钰还政于归来的朱祁镇?

如题所述

在明朝,一国之君的废立并不是一个女流之辈可以左右的,即便贵为皇太后,在无任何特殊情况之下都不可以也不可能做出动摇国本的行止,太祖高皇帝曾在《皇明祖训》里严格规定过“后宫不得干政”,并要求大明后世子孙必须严格遵守。


所以说,如果不是关系到江山的稳固社稷的安危,后宫是不可能参与朝政的,更不用说主持朝政了。


但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也先裹挟明英宗包围京师企图逼迫朝廷投降,假如当时朝廷迫于无奈而投降,那么立国还不到百年的明朝就算是亡了。

国家存亡这种大事,朝臣不敢擅自主张,所以他们只能请孙太后出山。毕竟皇帝北狩,太子未立,如此种种既是国事也是朱家的家事,他们急需一个身份地位较高的皇室宗亲出来主持大局,孙太后无疑就是最佳人选。


大臣们选择让孙太后出面稳定局势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的,当时张太皇太后早已作古多年,符合条件的就只剩下孙太后了。


要知道,自宣宗驾崩之后,孙太后在朝中一直都没有什么影响力,当时有张太皇太后统管后宫,更有三杨如此强大的内阁辅政,孙太后想插手也是不可能,所以英宗早期尚能励精图治,但是随着张太皇太后和三杨的陆续去世,孙太后根本震慑不住王振,最终导致王振专权。


通过这些也能看出,孙太后不管是从威望上讲还是从能力上来看其实都不足以裁决皇帝的废立。

当初,瓦剌裹挟明英宗围攻北京,大臣请孙太后出山也是无奈之举,只能将孙太后推到了风口浪尖。


孙太后虽然贵为太后,但她也有常人所具有的“人性”,笔者谈历史,除了遵从史书的记载之外,也习惯辅之以“人性”,毕竟每个人所作出的任何行为决定都是以“人性”为出发点,而“人性”就是每个人的“私欲”,孙太后当然也有她的私欲。


孙太后的私欲就在于她的亲生儿子明英宗朱祁镇身上,我们不妨从这方面着手去试想一下当时孙太后的心理。


当时的局势是,朱祁镇被俘,生命危在旦夕,瓦剌人想要以他的命来换取北京城,可是大臣们并不想用江山来换取一个被俘皇帝的性命,皇帝没了可以再换,但江山没了,换回了皇帝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他们一致决定另立新君,可是另立新君是需要得到皇室同意的,即便他们已经决定好了,但如果没有得到皇室的同意,他们的一切行为就等同于谋逆。因此他们必须让孙太后承认他们所决定的一切以此来为自己正名,取得行为上的合法性。



而孙太后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平安归来,可是朝臣们的逼迫和现实狠狠地打击了她,她意识到儿子的皇位注定不保,但是她又不甘心自家的皇位落入“他人”之手,所以在向大臣们妥协的同时,她又极力的争取,令大臣们也做出了退让,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

孙太后同意朱祁钰为帝,为朱祁钰的皇位正名,但必须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将来皇帝驾崩后,皇位还要再传回朱祁镇一脉。


这就是“人性”,就是孙太后的私心。


在孙太后与大臣们互相妥协之后,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为帝,他重用于谦等大臣击退了瓦剌,保住了大明江山,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朝政相比于英宗朝为之一新,如此来看,朱祁钰也算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帝王。


但还是那句话,朱祁钰也是有私心的,他的私心就是在皇位稳定之后,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当太子,所以在景泰三年,他废了朱见深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此举招致了部分大臣的不满,因为朱祁钰破坏了当初的约定,可是从法统上讲,朱祁钰这么做也并无不妥。

可是这么一来,孙太后被彻底激怒了,本来孙太后对朱祁钰登基一事就耿耿于怀,但如果日后孙子能继承大统,她也可以勉为其难的接受。不过朱祁钰废掉朱见深就等同于击破了孙太后最后的希望,因此孙太后决心维护她儿子及孙子的利益。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石亨,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朱祁镇复位,行动之前,他们密告孙太后,孙太后想都不想便同意了,这便是“夺门之变”。


所以我们最后来看,其实从土木堡之变到夺门之变之前,孙太后就一直希望朱祁镇复位,如果朱祁镇复位不成,退而求其次孙子能继位也可以,只是出于个人的能力威望,祖训的限制以及时局的复杂多变,她无法以一己之力保证之后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所以最终孙太后还是选择了勾结石亨,徐有贞等奸佞发动政变,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心,助英宗复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15

她不是不想,只是孙太后不能。为什么呢?谁叫她自己儿子朱祁镇不争气,差点亡了大明江山,是人家朱祁钰于危难之中挽救了明帝国,想让朱祁钰还政给朱祁镇,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能力不允许

朱祁钰这个皇帝,说起来没人相信,人家原本做亲王做得可舒服了,根本就不想当皇帝,要不是孙太后非得立他为帝,他才不愿意当这个皇帝呢。就是这么牛,还别不信,别说他牛了,谁要是他那处境,谁也不愿意当这个皇帝。

因为当时他哥朱祁镇好好的皇帝不在紫禁城待着,非得御驾亲征去打瓦剌人,结果被人家给俘虏了,于是明帝国的皇帝成了瓦剌人的阶下囚,而且还被瓦剌人绑在阵前,一路打到京城城下,眼看就要攻城灭国了。也就是说,朱祁钰被孙太后扶上帝位的时候,人家屁股下的皇位可是个烫手的火山,不好坐。

不过事实证明,再不好坐的火山,有能力他也能坐稳,朱祁钰就是那种有能力的皇帝。他当上皇帝之后,带着大明将士誓死保卫京城,还真就把虎视眈眈的瓦剌人给打跑了,而且瓦剌人走了之后,朱祁钰也比较会治国,朱祁镇留给他的烂摊子,在短时间内,人家也给收拾好了。于是朱祁镇差点玩玩的明帝国,在朱祁钰的手中起死回生了。

也就是说,等到朱祁钰打败瓦剌人之后,他在明帝国的声望已经远远超过他那哥哥朱祁镇,再加上他确实能力出众,让天下臣民信服,所以人家的皇帝宝座,是凭实力自己坐稳的。他不再是孙太后手上扶持的皇帝,人家是个有威望以及实权的皇帝。也许一开始朱祁钰并不想做皇帝,但他坐稳之后,他就不想不做了。别说孙太后想让他下台,任何人都没办法让一个实权皇帝下台,这就是能力不允许。

孙太后的无奈

自古皇帝讲究名分,不是生得早的嫡子,就是德行十分好的君主,反正占其一,就稳坐皇帝宝座。尤其是在明朝,在经历靖难之役后,明帝国的统治者们格外重视这个皇帝名分,也就是长幼有序。朱祁镇可以当上皇帝,只是因为他是明宣宗的长子。

如果没有他被俘虏这事,他这个皇帝估计一辈子都不会退位,可惜他被俘,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德行上,似乎都不太合适在当皇帝,孙太后也是咬着牙,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很无奈地让儿子朱祁镇退位,成了太上皇。

不管孙太后出于什么样的考量,最后的结果,就是她亲手扶持了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在名分上面,朱祁钰就是合法的皇帝。当朱祁镇回到明帝国的时候,如果孙太后让朱祁钰还政给朱祁镇,那么在法统上面,孙太后没有理由可以废掉朱祁钰。除非她来硬的,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非得让朱祁钰退位,然后她儿子复位。

这样做不是不可以,但有严重的后遗症,那就是明帝国的皇位已经没有法统可言,谁都可以坐,。只要有孙太后扶持。也许在孙太后这个掌权太后还活着的时候,这样操作也行,可一旦孙太后,朱祁镇相继去世,那么明帝国的帝位继承就会变得很混乱。甚至都等不到朱祁镇去世,光孙太后死了,朱祁镇都未必能坐稳江山。

简单点说呢,从情感上讲,孙太后是希望皇位还是她儿子朱祁镇的,她肯定想让朱祁钰还政给朱祁镇,但现实就是,当她扶持朱祁钰登基之时,她儿子就已经与皇位再无关系,而且朱祁钰也不是个废物皇帝,他也不允许朱祁镇回头来跟他抢皇位。所以不是孙太后不想,她是真的没办法。

第2个回答  2020-12-16
这是因为当时他的实力不是特别的强,所以受到了很多因素的阻碍,因此也没有让他归顺朝廷。
第3个回答  2020-12-16
朱祁钰已经当上了皇帝,让他下来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为了朱祁镇的安全,还是得让朱祁钰继续当皇帝。
第4个回答  2022-03-13
因为主动权已经不在孙太后手里了,朱祁钰已经通过北京保卫战树立了威信,有了以于谦为首的个人政治班底,皇位已经趋于稳固,除非他自己主动禅位,然而他不想这么做也不愿放弃到手的权力。朱祁钰早就脱离孙太后的掌控,甚至到后来废除了侄子的储位,要知道这是他上位时,孙太后的底线条款!可惜朱祁钰的太子早夭,迟迟无子,自己也生了大病,给了哥哥朱祁镇和他的党羽机会,夺门之变,英宗复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