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是《那一刻,令我潸然泪下》4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题目原文为: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感动不需要太多的铺陈,也许只是那一瞬,便在心中刻下永恒。

---题记

一、定格的电影

多年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片名记不得了。只记得简单的故事情节,记得那一幅画面,仿佛瞬间定格在脑海深处,许多年都没有刻意去回想,但一旦在脑海里浮现,依然有想流泪的感觉。

那是一个在再老不过的故事,一家三代都为国捐躯。祖父留下妻儿奔赴战场,多年生死两茫茫。祖母含辛茹苦带大遗孤,哪料儿子长大也执意要参军打仗,作母亲的只能同意,儿子一去经年不返,后来战死在朝鲜战场。消息传来,祖母一夜头发全白,年轻的儿媳抱着幼小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幼小的孩子长大,依然雄心不改,要学祖父和父亲当个铮铮男儿,祖母和母亲依然劝留不住,含泪送他奔赴军营。不幸的是这个棒棒的小伙子又牺牲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当军营送信的人捧着小伙子的军服与骨灰盒来到村庄时,全村的人都出动了,他们默默地站在村口,迎接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回归故里。所有的人都不忍这样的事实再次出现在这两个守寡多年的妇女面前,但无法回避。全村的人都哭了,他们自发地素服相迎相送,想用自己沉痛哀悼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对生者的同情。

我一直以为接下了的镜头应该是两个老妇人哭得死去活来场面,那料她们却是异常的平静。两个老妇人默默地接过军服与骨灰盒,就像捧着一个熟睡的婴儿,生怕一不小心把他惊醒。没有想象中的悲痛欲绝,没有寻常逻辑里的呼天抢地……村里的人悄悄退去,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安慰与同情显得十分多余。

镜头再次拉向村头,巨大无比的老榕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刻满了沧桑的印记,枝叶如巨伞一样将整个村庄遮蔽,那么浓郁苍翠。榕树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于树干旁,一把二胡被他拉响了,流水一般悲伤的旋律如诉如泣,像村前的那条河流流淌着,绵延不尽。老人神色平静,眼神辽远而空寂。整个村庄特别安静,只有那棵榕树,那个须发皆白的孤独老人,只有那流淌不尽二胡音在整个村庄回荡萦绕……说不出什么感觉,那一刻,我潸然泪下,和着二胡的悲音,不知道自己是难过还是感动,泪流不止。

也许,大爱无声,大悲无泪。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为国为民万死不辞呢?多年以后,我想起这样的画面,依然对那祖孙三代心怀敬意,对那两位孤寡妇人感佩不已。

二、流浪的小男孩

前一段日子给学生讲一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小男孩顽皮可爱,早晨接受了妈妈的一顿训斥之后并不难过,因为这已经是常事。接下来妈妈安排他去找爸爸要生活费,妈妈告诉小男孩,要不到生活费你别回来。

小男孩飞快地跑去找爸爸,手里捏着妈妈给的路费,转了好几个车站,转了很多弯,终于在天快黑的时候找到了爸爸的住处。小男孩坐在黑漆漆的楼梯口,想起爸爸以前跟妈妈吵架的样子有点害怕,鼓足了勇气敲了爸爸的门,门内没有动静。爸爸没有回来,他虽然有点失望,但却长长舒了一口气。爸爸没有回来,他就坐在楼梯口等,肚子饿得呱呱的叫,等啊等哈,时间不知道过了多久,外面下起了雨,小男孩在楼梯口睡着了。黑暗有人踢到了他,一个女人的尖叫声吓醒了他,是楼上晚归的一对男女,男人呵斥了几声,女人骂骂咧咧地说:“什么野孩子?晚上跑这里来挡到,还不快滚!”

小男孩站了起来,爸爸还没有回来。他跑下楼去,外面很黑,下着雨。黑漆漆的夜,冷冷的雨,空荡荡地街,孤伶伶的孩子……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声音忽然哽住了,感觉有一种东西在眼眶里快要掉下来。赶忙转身面向黑板,一边板书一边说,终于使自己不至于在课堂上流泪。

但后来我还是告诉学生上这篇课文的感受,并告诉他们要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但是,看到社会上离婚现象越来越多,我还是忧心忡忡。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物质的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如果我们没有确定所爱的对象,请不要轻易牵手,既然牵手了,就是对对方一生的承诺与责任。别让无辜的孩子在离异的阴影里生活、成长。

三、雪灾中的真情

去年岁末之际,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大雪。各方紧急支援帮助灾区,让灾区人民在雪灾的冷酷严寒前感到无比温暖。但最令我感动的我们中国的农民。

13位唐山农民在大年三十自费包车去遭受雪灾的湖南郴州,帮助当地人抗雪救灾。救灾8天,花了近3万元。当全国各地给他们捐款700多万时,面对巨款,他们毫无保留地捐给了中国红十字协会。在支援期间,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面对人们的怀疑目光,他们毅然坦然地坚持做着自己。不图别的,只为把唐山地震中得到的帮助,用无声的行动回报给国家和人民。真诚质朴的语言,坦然的眼神,美好的心灵谱写出了新一代农民的赞歌。

还有那位质朴得不敢正眼看观众的青年农民,难以想象那么害羞腼腆的他,在看到翻倒路旁的客车时,是如何热情地将那些自己救助出来的40多位旅客引进家门,整整招待了四天。家里能吃的能用的全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了。不为别,只是觉得自己应该那样做。

雪灾之中见真情,每当我看到播放他们事迹的画面,我依然忍不住要掉泪。我感动于这些质朴高尚的灵魂,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声的行动,却谱写出了最动人的赞歌。

真情在细微之间,无需华美的装饰。

--------------------------
【备注】以上文章比较长,分成了三个小段,你可以选取其中一个小段进行拓展,做一下修改,再加上自己的创意,应该就会写成一篇新的文章。祝你成功 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30
题目原文为: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感动不需要太多的铺陈,也许只是那一瞬,便在心中刻下永恒。

---题记

一、定格的电影

多年以前,看过一部电影,片名记不得了。只记得简单的故事情节,记得那一幅画面,仿佛瞬间定格在脑海深处,许多年都没有刻意去回想,但一旦在脑海里浮现,依然有想流泪的感觉。

那是一个在再老不过的故事,一家三代都为国捐躯。祖父留下妻儿奔赴战场,多年生死两茫茫。祖母含辛茹苦带大遗孤,哪料儿子长大也执意要参军打仗,作母亲的只能同意,儿子一去经年不返,后来战死在朝鲜战场。消息传来,祖母一夜头发全白,年轻的儿媳抱着幼小的孩子哭得死去活来。后来幼小的孩子长大,依然雄心不改,要学祖父和父亲当个铮铮男儿,祖母和母亲依然劝留不住,含泪送他奔赴军营。不幸的是这个棒棒的小伙子又牺牲在一次抗洪抢险中。当军营送信的人捧着小伙子的军服与骨灰盒来到村庄时,全村的人都出动了,他们默默地站在村口,迎接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回归故里。所有的人都不忍这样的事实再次出现在这两个守寡多年的妇女面前,但无法回避。全村的人都哭了,他们自发地素服相迎相送,想用自己沉痛哀悼来表达对死者的敬意,对生者的同情。

我一直以为接下了的镜头应该是两个老妇人哭得死去活来场面,那料她们却是异常的平静。两个老妇人默默地接过军服与骨灰盒,就像捧着一个熟睡的婴儿,生怕一不小心把他惊醒。没有想象中的悲痛欲绝,没有寻常逻辑里的呼天抢地……村里的人悄悄退去,他们事先准备好的安慰与同情显得十分多余。

镜头再次拉向村头,巨大无比的老榕树,盘曲嶙峋的枝干刻满了沧桑的印记,枝叶如巨伞一样将整个村庄遮蔽,那么浓郁苍翠。榕树下,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于树干旁,一把二胡被他拉响了,流水一般悲伤的旋律如诉如泣,像村前的那条河流流淌着,绵延不尽。老人神色平静,眼神辽远而空寂。整个村庄特别安静,只有那棵榕树,那个须发皆白的孤独老人,只有那流淌不尽二胡音在整个村庄回荡萦绕……说不出什么感觉,那一刻,我潸然泪下,和着二胡的悲音,不知道自己是难过还是感动,泪流不止。

也许,大爱无声,大悲无泪。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为国为民万死不辞呢?多年以后,我想起这样的画面,依然对那祖孙三代心怀敬意,对那两位孤寡妇人感佩不已。

二、流浪的小男孩

前一段日子给学生讲一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小男孩顽皮可爱,早晨接受了妈妈的一顿训斥之后并不难过,因为这已经是常事。接下来妈妈安排他去找爸爸要生活费,妈妈告诉小男孩,要不到生活费你别回来。

小男孩飞快地跑去找爸爸,手里捏着妈妈给的路费,转了好几个车站,转了很多弯,终于在天快黑的时候找到了爸爸的住处。小男孩坐在黑漆漆的楼梯口,想起爸爸以前跟妈妈吵架的样子有点害怕,鼓足了勇气敲了爸爸的门,门内没有动静。爸爸没有回来,他虽然有点失望,但却长长舒了一口气。爸爸没有回来,他就坐在楼梯口等,肚子饿得呱呱的叫,等啊等哈,时间不知道过了多久,外面下起了雨,小男孩在楼梯口睡着了。黑暗有人踢到了他,一个女人的尖叫声吓醒了他,是楼上晚归的一对男女,男人呵斥了几声,女人骂骂咧咧地说:“什么野孩子?晚上跑这里来挡到,还不快滚!”

小男孩站了起来,爸爸还没有回来。他跑下楼去,外面很黑,下着雨。黑漆漆的夜,冷冷的雨,空荡荡地街,孤伶伶的孩子……讲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声音忽然哽住了,感觉有一种东西在眼眶里快要掉下来。赶忙转身面向黑板,一边板书一边说,终于使自己不至于在课堂上流泪。

但后来我还是告诉学生上这篇课文的感受,并告诉他们要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但是,看到社会上离婚现象越来越多,我还是忧心忡忡。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与物质的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如果我们没有确定所爱的对象,请不要轻易牵手,既然牵手了,就是对对方一生的承诺与责任。别让无辜的孩子在离异的阴影里生活、成长。

三、雪灾中的真情

去年岁末之际,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大雪。各方紧急支援帮助灾区,让灾区人民在雪灾的冷酷严寒前感到无比温暖。但最令我感动的我们中国的农民。

13位唐山农民在大年三十自费包车去遭受雪灾的湖南郴州,帮助当地人抗雪救灾。救灾8天,花了近3万元。当全国各地给他们捐款700多万时,面对巨款,他们毫无保留地捐给了中国红十字协会。在支援期间,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面对人们的怀疑目光,他们毅然坦然地坚持做着自己。不图别的,只为把唐山地震中得到的帮助,用无声的行动回报给国家和人民。真诚质朴的语言,坦然的眼神,美好的心灵谱写出了新一代农民的赞歌。

还有那位质朴得不敢正眼看观众的青年农民,难以想象那么害羞腼腆的他,在看到翻倒路旁的客车时,是如何热情地将那些自己救助出来的40多位旅客引进家门,整整招待了四天。家里能吃的能用的全都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了。不为别,只是觉得自己应该那样做。

雪灾之中见真情,每当我看到播放他们事迹的画面,我依然忍不住要掉泪。我感动于这些质朴高尚的灵魂,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声的行动,却谱写出了最动人的赞歌。

真情在细微之间,无需华美的装饰。

希望你能扩写好这些课文 呵呵O(∩_∩)O哈哈~
第2个回答  2011-09-01
xiexie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