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介绍一个少数民族

如题所述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聚集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的吃法有“手扒肉”:将大块肥嫩绵羊肉用白水蒸熟后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将整只羊去掉内脏,把各种调料填入切口和腹腔内,然后装炉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贵宾的佳肴。
每年七八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起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在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那达慕也是蒙古人尽情欢畅的时刻,这一季节是蒙古草原景色最美、牛羊最肥壮、马奶酒口感最醇的季节,是当地居民选择休假的最佳季节、也是外国游客最为集中的季节。 参考资料:《小学教材全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18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第2个回答  2011-09-14
域的各氏族、部落被人们称“蛮”。而江汉地区的蛮,则被称为“楚荆”,商时即有“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诗经·殷武》)。之说。按照“从部落发展到民族”的一般规律,正处在阶级产生、国家出现、民族形成前夜的“楚荆”,由于把战争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而崇尚武功,他们在不断向外发动战争中,迅速强大起来。而周成王封熊绎于楚,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不仅奠定了楚开国之基,也是楚民族形成的一个标志。
越民族的形成是从于越突起开始的。分布在江浙到两广或云贵高原这一弧形地带的百越集团,终因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而长期处“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的状态。但是,由于历史的机遇和地域位置的优越,商、周之时,与中原诸民族邻接的百越在江浙的一支--于越突起,开始了形成为民族的历程。吴、越国家的建立,反映了于越原始社会的瓦解和崩溃,也标志着于越各部落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完成。
从夏、商、周、楚、越诸民族相继崛起,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此起彼伏的雄壮一幕,是他们谱写了汉民族形成的第一阶段。
2. 华夏民族在大融合中铸成
作为历史上发生的东西,民族与其他事物一样,也是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部落发展成民族的夏、商、周、楚、越诸族作为原生民族,在周王朝的统治下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大变动、大发展。这时,夏、商、周、楚、越诸族发展、变化的主要形式就是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
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首先是在夏、商、周三族之间进行的。例如晋惠公“作州兵”,就打破了西周以来军队组成的规定,说明“国”与“州”对立的消除,而州人本是被周征服的“庶人”,又表明晋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鸿沟已逐渐填平。
春秋民族大融合,还扩张到部分蛮、夷、戎、狄之间。例如《国语·周语》说
第3个回答  2020-03-27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
美丽淳朴的苗家姑娘
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抹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的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民歌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五种。飞歌在田间地头演唱,也称“顺络
苗族少女
歌”、“吼歌”、“喊歌”、“山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特别的民歌演唱形式。游方歌是苗族民歌的专称,因地域不同称谓有别,包括“野外情歌”、“坐花坡”、“坐姑娘”、“玩表”、“采花”、“走月亮”等。
苗族曾经自称
Hmub(谐音:牡)、Hmongb(谐音:蒙)、Hmaob(谐音:摸)、maob(谐音:毛),有的地区自称“ghab
nus(谐音:嘎脑)、ghab
Xongb
(谐音:仡熊)、deb
songb(谐音:带叟)等。他称“长裙苗”、“短裙苗”、“红苗”、“白苗”、“青苗”、“花苗”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苗族,英文写作:MIAO

HONGB.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血型分Rh阴阳性(Rh+,
Rh-)。中国Rh-阴性血人的比例仅为0.3%。恒河猴Rh-阴性比例为零。西方白人Rh-比例是15%。苗族是中国Rh-阴性血比例最多的民族,达13%。
第4个回答  2011-09-14
找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