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最伟大的朝代

皇帝勤政,康乾盛世。洋务运动缔造一个近代化的国家。 还有哪个朝代能比得上清朝的功绩。 可是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骂清朝?? 难道这么大的疆域不是他们奠定的吗?

满清的倒退

满清入主中国是历史的必然吗?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亨利·托尼说:“不要用把已得胜的势力硬拖到前台和把被吞没的势力猛推到幕后的方法来造成一种(历史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性的表象”。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史学界长期关心的问题。在我看来,必然性只有一条: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间可能出现短期的逆转和曲折。至于统治王朝的建立和统治者的更替大抵都属于偶然因素。只不过人们太习惯于把既成事实当作历史必然,就本质而言,这同封建史籍中的“天命眷顾”没有多大区别。

判断某次朝代的更替是否是历史进步的标准是什么(详见本书的《有必要澄清的历史误解》)?笔者认为以君主的个人作为和朝廷的人事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是非常欠妥的,不科学的。我们不能以道德的标准来判定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一种倒退,同样,我们不能以君主个人的英明来判定朝廷的更替是一种进步。笔者认为,判断朝廷的更替是否是历史进步的标准应该归根结底到一点:科学技术是否有所突破和进步、生产力是否有所提高和发展。生产力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硬道理!

历史进展的历程证明了满清的入关是一种倒退。中国在明朝中期以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直到明朝末年中国同西欧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还孜孜于引进西方科技,特别是火器和历算,不少士大夫也抛除畛域之见,注意吸收西方的新知识。而满清的建立却以生产力的大幅度破坏为代价,满清的限制火器和闭关锁国使中国同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生产力相对停滞

现在某些专家,比如阎崇年,极力鼓吹康乾盛世的经济,以此来证明满清王朝并没有拖中国经济的后腿,把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归结为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但他们只看到表面的数据,而没有看到数据背后的本质。

首先,康乾盛世时清朝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此说不假,只是清朝以前中国的经济总量一直就是世界第一。满清之前宋朝的经济总量占世界75%,明朝占45%,清朝占25%。这得归功于满清以前中国雄厚的基础,巨大的惯性作用使中国延续到康乾之时仍保持了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一,但比例已开始严重下降。

其次,康乾盛世时经济的增长是朝廷更迭后的恢复性增长。这种恢复性的经济增长不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破,而是因为战争和饥荒后的人口恢复性增长(详见本书中《独立的中国文明》第二节《中国历史的王朝循环性》)。这一点与宋朝和明朝时期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和突破而引起的突破性的经济增长有着根本的不同。

康乾盛世时的经济总量始终没有超过明朝。满清收支在嘉道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基本是不变的,地丁 3000万,耗羡 460万,以及其他共计4800万两白银。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田赋所载, 顺治十六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五百四十九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增长到六百八十三万,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万。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万,而明末崇祯时就有田七百八十三万(翦伯赞),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可见康雍乾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最高的是嘉庆十七年为七百九十一万,仅仅超过明崇祯时期七、八万顷,以后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万。封建经济在停滞中。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停滞的却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众所周知,每当改朝换代之际,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就是人口急剧减少,远低于前一王朝的高峰数字,明清之际也是这样。据目前的一般估计,晚明时期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一亿(也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口在北宋时期就已经达到一亿,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明朝二百多年人口增长的规模实际并不大)。自西汉武帝中国人口达到五千万以来,历代兴衰战乱,人口总在三四千万和一亿上下徘徊。然而这个变化曲线在清朝被打破了。从顺治初年人口凋敝(四川是最突出,也历来最不可解的一个例子)到乾隆后期超过三亿,中国人口最后在十九世纪中叶达到四亿。这一增长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发展,都存在着一个上限,大概在一亿左右,以宋、明之富也没有超越这个极限。清朝生产力并没有提升,却滋生出这么多的人口,不仅说明从清朝开始,中国进入一种低生活质量的发展模式,而且这是一种“反近代化”的道路,巨大的人口也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巨大包袱。在粮食生产没有增加、工商业也没有明朝发达的情况下,人口翻了两番意味着什么呢?这表明康乾盛世的经济增长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性的人口数量的增长。是庞大的人口基数撑起了所谓经济总量第一的“康乾盛世”,但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已远远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了。所以在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的眼里,清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泥足巨人”。

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明清两朝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明末时的葡萄牙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里说:“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十章 )。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士兵拿着生锈的大刀……军队象叫花子一样衣衫褴褛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这个帝国必将是野蛮、落后的”。

最后,满清王朝的经济比例非常不合理,经济增长都来自于农业,基本没有什么工商业。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业极为发达,而明朝则有进一步发展,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到了17世纪当时欧洲产铁量最多的俄罗斯才2400吨。但是到了清,政府严禁采矿,冶金业从此衰落。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流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比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美国的弗兰克在他的《白银资本》一书里,凭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估计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三亿二千万两白银。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在鸦片战争前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代。

明末的工商业已经很发达,正如一些史学家所言,已经形成一种气候,酝酿出一种“资本主义萌芽”。采矿业早已不是星星之火,从一些史书中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在明朝除那些金银铜铁之类的矿产得到开发外,明的采矿业早已多处开花。“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们从于谦的诗里就知道,至少早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开始了烧用石灰。例子比比皆是,就说采煤,明朝时不少王公大臣家里已经开始烧煤。比如故宫后面的那个“煤山”就是皇宫里烧过的煤渣运到皇宫的后面,日积成山,故称“煤山”。明朝时不光已经烧煤,不光使用石灰,景德镇磁窑的生产早已在全世界名闻遐迩,其生产规模和用工制度也已较前朝有了质的变化――大批量地供应全国乃至国外,有成千上万的人从事这一行业,只是质量的要求更高、技工的分工更细。另外在造船业上,明朝一直很发达,航海贸易和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的地位。在军事上,火炮已较为广泛地运用。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之战中为炮火击伤致死的。崇祯十年的1637年,江西举人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该书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更是有详细的记述。《天工开物》一书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呢?其至少预示着一种当时社会的工商氛围,预示着社会即将迎来工商业快速度发展的一种转机。
疆域方面

清朝疆域确实比现在的中国大,但由于被侵略,大片土地被割让。清末,沙俄割占了中国东北,外蒙,西北等多处领土
1858 <<瑷珲条约>>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北京条约>>40多万平方千米

1860,1864 44万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改定条约>>7万平方千米
共153万平方千米
日本割占琉球群岛和台湾。
钓鱼岛,海参崴,库页岛,江东六十四屯等地都丢在清朝手中。

(以上信息部分来自铁血网与百度知道)
由此可见,清朝是中国的倒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06
能说出此话的人就说明很愚昧,既不懂得历史,更不懂得科学。清朝把中国的五千前文明倒退了五千年,百姓过的还不如五千年前呢。世界历史上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超越这个朝代的血腥与蛮荒。超越这个朝代的倒退与无耻,超越这个朝代的龌龊与卑鄙。这就是事实!回答的那个同志也是误区,其实不是清朝用的火器还不如明朝,其实200多年后的满八旗大部分鸟枪火炮都是明朝的古董,不是不厉害,而且早报废了。明朝的火药有200多种不同用途的最佳配比方子,很多添加其他成分的。清朝就一中哈,最原始的那种!用清朝那种火药根本行不通。明朝的炮弹与炮膛公差非常小,因为金属工艺强大,红衣大炮和明朝改良的大炮本质不同,明朝大炮不会炸的炮弹叫“鸭蛋”清朝美其名曰:“开花的蛋蛋”是洋玩意。唉,到了清朝用160多毫米后经的明朝造红衣大炮,对了他们改名红夷大炮了,做了个实验,发射的弹丸直径比口径小了一半还多,然后就出来了,别吹你们汉人的炮了,什么“10里”【明朝十里相当现在6千米多】也就3里,同志们,你们说如果使用30毫米航炮,发射AK47的子弹会什么效果。悲剧!能打3里简直是奇迹。
举例三个例子,明朝天灾前,万历中期,人口保守2.8亿以上,农民只有8000万,剩下的都是工商二三产业。全国有耕地18亿亩,不计算桑田与果林。人均达不到太祖规定的18亩了因为明朝规定凡流民者都要分田15亩粮3亩蔬。人均22.5亩,但是封王太多,官员太多,那个时候农民和地主的关系是纯粹的雇佣关系,种完自己的给地主种地地主收点租金,都有自己的土地,这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了到万历中期。清朝多强啊,农奴制啦!清朝到道光年才达到700万公顷耕地,才1.26亿亩,明朝是清朝的14倍多,清朝那个时候4.3亿人口人均0.293亩,所以光乞丐就有快2亿啦。大部分农业产品给满清满族人啦。汉人还剩下什么。满人不干活的!遛鸟,都蛐蛐,玩女人,抗烟枪。就这谁家的盛世。那个朝代能“超越”
再有还是万历中后期,中国的金属工艺到1900年很多领域都没给欧洲超越,机床大量使用车铣刨钻那个没有。人力的水里的畜力的。到了1840年的清朝,打铁的就快剩下锤子了,还打个屁呀!
再有郑和宝船相当航空母舰的吨位。当然 木质帆船时代怕火,不一定好用,用木材也非常挑剔,不那么合时宜,郑成功的炮舰图纸清朝还有,后来洋务运动造战舰的时候来用来参考过。那东西排水3000吨,200年后也是先进的。炮是中国改良的红衣大炮,利用了佛朗机原理。中国的金属工艺学。无论射速还是威力,远比1840年的英国主力战舰强。清朝知道当是什么货色吗?只能早排水百吨左右的,连出海打渔都不成的小木舟。那也叫军舰,能打胜仗是没天理的!
好了不说啦,明朝到1644年有7300部专门介绍外国人文地理科技的书刊,百姓可以随便买来看,到了清朝打了2年仗了,清朝人都没人知道英吉利是什么,在那里!唉,这就是你说的强大盛世吗?整个一个万年以来的国际玩笑之巅!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10
明朝时满人才有了文字,而且还挺垃圾,反明时他们军队人手一本的兵书竟然是<三国演义>!因为里面有画,哈哈.,.这样的人建立的国家强了才怪.追问

有文字怎么样呢? 能有其他任何朝代超过清朝吗? 没有的 ,我认为没有任何朝代能超越清朝的。

追答

文字是一个文明先进的体现,没有文字我们不难想象民族的进步得有多么艰难,没有文字说明以前他们还是落后的代表。如果不是当年崇祯帝时的内忧,满清也不会推翻明朝。如果不是当年的连年灾旱,也不会有内忧。只能说是明朝的气数已尽。不能说是清朝的强大把它推翻。当年皇太极打明朝时吃尽了火器的苦头,而且见了火器就吓得不行,所以以后他打仗时军里的火器队必不可少。顺便说一下他的火器还是汉人给他造的,因为满人一点不会,我就纳闷了,以后的清朝皇帝脑子是不是进水了那么强的火器怎么就禁止了呢。鸦片战争时英军的火器有些还不如明末的先进,如果火器能经过两百年的发展,那英军恐怕连P都不敢放了。就军事而言清就不如明,经济也不如宋朝,科技也不如以前。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9-12
清朝的国土没有元朝大 清朝的政治不如唐朝的鲜明 清朝的经济不如宋朝的一半 哪伟大啊??? 如果你对历史很了解 你就会知道 清朝其实是中国退化的表现追问

不能否认功绩啊,谁又大清的功绩大呢》

追答

亲爱的 大清的功绩基本没有 对外战争一直在赢 但是领土一直在减少 这个是功绩么?

第4个回答  2021-07-01
庸人之见你永远不会明白、也无需明白。试问纵观历史众朝代有哪一朝能比得上我大清之功绩与伟业?总之一众愚人之间不必理会!大清不是他们这种人能够贬得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