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两个藩王结局如何呢?

如题所述

三藩之乱平定后,与吴三桂同时起兵的靖南王耿精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结局如何呢?首先来说一下尚之信。

尚之信是尚可喜的长子,尚可喜也是毛文龙的手下,当年与耿精忠一起投靠皇太极。尚可喜对清朝很忠。为清朝南征北战,特别是清朝入关后,他率军征江南,并一路打到广东,后来尚可喜坐镇广州,被封为平南王。


1673年,已经70岁的尚可喜上书康熙帝,请求告老还乡,留儿子尚之信驻守广东。此时吴三桂也上书告老还乡,于是康熙才决定撤藩。但吴三桂接到撤藩令后决定起兵谋反。康熙下令尚可喜继续镇守广东,又加封其子尚之信为镇南王,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

此后尚可喜坚守广东,吴三桂也加紧对他的进攻。并且利用尚可喜与尚之信父子之间的矛盾,买通尚之信,并答应尚之信,事成之后,继续让他为王并镇守广东。

1676年,尚之信发动兵变,炮击清军大营,并派兵把其父的府第也包围起来。并接管了平南王的权力,也接受了吴三桂给他的“招讨大将军”的旗号。尚可喜看到儿子谋反,气得想自杀,后被手下所救,但不久病逝。


但尚之信谋反后,吴三桂不断向其索要银两,尚之信后悔了。当他看到耿精忠也投降,于是向康熙投降。康熙赦免了他的罪过,让他戴罪立功。

尚之信虽然重新归附了清朝,但他也在观望吴三桂与清朝战事,当吴三桂攻韶州时,康熙几次催他出兵迎击吴三桂,尚之信都以广东人心未定为由拒不出兵。此后尚之信又有两次不听康熙的调令,以各种借口不出兵。这实际上就给他后来被杀埋下隐患。


1679年,当尚之信率兵进入广西后,以有病为由,率军返回广东。他怕康熙抄了他的老窝。

1680年,此时吴世璠败局已定,康熙决定收拾尚之信。因为尚之信两个心腹跑到北京告发他谋反的事,康熙派人在武宣捉拿了尚之信,并赐他自杀。

逼降再杀

驻守福建的耿精忠也是实力较强的一支藩王势力。撤藩后,耿精忠看到吴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谋反。

耿精忠与尚可喜一样都是毛文龙的手下,他们降清以后,清朝给他们待遇很高。但耿精忠看问题就不如尚可喜。耿精忠没有认清当时局势,盲目响应吴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响应吴三桂,杀了福建总督范承谟,此人是范文程的儿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后,大造声势,很快得到一些怀念明朝的人的支持。队伍迅速发展到10多万人。

对于耿精忠的谋反,康熙很恼火,他一边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软禁起来,一边派人劝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决。并派三路大军向清朝进攻。

但由于耿精忠与台湾的郑经产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粮草供应,就在沿途进行抢掠,让他失去了民心。


后来耿精忠的手下不断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后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赎罪,派兵攻打郑经和尚之信。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发,告他“尚蓄逆谋之心”。康熙招他进京,革去其王位,并以“负恩谋反罪”进行审判。

1682年,明珠认为“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他认为耿精忠的罪要大于尚之信,康熙下令,对耿精忠及其手下凌迟处死。

至此三藩之乱的主角都有了归宿。总结“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三藩王并不团结,没有提前筹划,统筹协调。而且藩王反意并不坚定,比如尚可信、耿精忠,反就反了,最后大不了一死,但他们并没有坚强下来,这也给了康熙各个击破的机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