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蒋琬,费禕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杨仪自杀身亡,蒋琬病逝,费禕被魏降刺死。


1、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建兴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2、蒋琬(?—246年),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蒋琬继其执政,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九年,蒋琬病逝,谥号“恭” 。


3、费祎(费禕)(?-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费祎性格谦恭真诚,颇为廉洁,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葬于今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


扩展资料:


1、杨仪人物评价:


孙权: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杨戏:威公狷狭,取异众人;闲则及理,逼则伤侵,舍顺入凶,大易之云。


陈寿:杨仪以当官显,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郝经: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陆文圭:魏延及杨仪,两人蜀俊乂。各怀专忌心,曲直竟谁在。孔明惜其才,未尝辄偏废。渭南反斾归,师在千里外。朝臣意左右,魏为杨所害。杨亦不得死,晚用姜维辈。

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邓艾。艾复矜其功,受制于钟会。四人共一律,皆以专忌败。家国莫不然,鸣呼可为戒。 


王夫之:杨仪福小之器耳,其曰“吾若举军就魏,宁当落度如此”。是则即为懿屈而不惭者。 


蔡东藩:魏延杨仪,心术相同,延不过早为发作,自速其死耳。若仪之与费祎言,谓不若前时就魏,是延之所未及设想者;而仪欲为之,其居心尤出延下。微诸葛丞相之善为驾驭,几何而不先作乱也? 


2、蒋琬轶事典故:(宽宏大量)


东曹掾杨戏平常不太爱说话,蒋琬与他交谈,杨戏不做答,于是有人对蒋琬说:“你和杨戏说话,杨戏居然不做回应,这种对上司的态度是非常傲慢的。”

蒋琬却说:“人心各有不同,各如其面,表面上顺从而背后反对,是古人所诫的。杨戏若是赞赏我,则不是他的本意,若是反对我,就会显示我的不对,所以他默然不答,杨戏实在是个痛快人。” 


而督农杨敏曾经恶意毁伤蒋琬:“蒋琬做事糊里糊涂,实在不如前人。”有人将此话告诉蒋琬,司法官觉得可以以此治杨敏的罪,但是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所以杨敏说的对。

“司法官听到蒋琬这样说,便问蒋琬什么事做得糊里糊涂,蒋琬说:”他所说的不如前人,就是事情处理的不当,事情处理的不当就是做事糊涂,有什么好问的?“后来杨敏犯罪入狱,大家都以为杨敏必死,但是蒋琬依法办理,没有因此给杨戏加罪,蒋琬好恶存道,都是这种类型的。


3、费祎后世纪念 :


①费祎墓 :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社稷坛南边。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

经千年风雨泯蚀,其碑字迹斑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县令吴光耀又重立一碑,其字由其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一派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费公逝后的许多年间,昭化的父老乡亲为其整修墓冢,造祠:立坊,以表敬念之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入蜀时,为费公特书“深谋卓识”四个大字,并勒立碑立于敬侯祠前。这所有的一切均被“文革”扫荡一空。唯有孤碑残墓尚存。


费祎墓仅存土半堆,高约3米,墓碑二块,一题“汉尚书令费公敬侯墓”,一题“蜀汉大将军录尚书事成乡敬候费祎之墓”。旁立“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老百姓还亲切的称他为费大将军。


②费祎亭 :


1993年春依费祎跨鹤憩于黄鹤楼的传说而建。亭位于公园北区,在黄鹤楼东北约70米、白云阁以西214米处的山北坡上,离吕仙洞门前约8米。

人们巧妙地把费柿与黄鹤楼联系起来,自唐始,有人在黄鹤楼旁建有费祎洞、费公祠,称乃费祎升仙后栖息之所。唐人李宗孟《费公祠》一诗曰:“空遗费仙迹,江山余万愁。”不过,也有一些考据家引经据典,力主费祎登仙之说不可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仪

百度百科-蒋琬

百度百科-费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9

杨仪入狱后自杀身亡,蒋琬是病死的,费禕是被暗杀的。

1.杨仪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蜀国著名政治家,后来和诸葛亮顶撞而入狱,最终自杀。

2.蒋琬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蜀国重要宰相,于公元246年病逝。

3.费祎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蜀国忠臣、宰相,后来被魏延暗杀。

扩展资料:

1.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

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2.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累官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谥号“恭” 。

3.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屡次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刁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备,始终不为所屈。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

当时魏延与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初为后军师,再为尚书令,官至大将军,封成乡侯。费祎主政时,执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为蜀汉的发展尽心竭力。费祎性格谦恭真诚,颇为廉洁,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一作郭脩)行刺身死。葬于今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杨仪

百度百科-蒋琬

百度百科-费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1-16

杨仪自杀身亡,蒋琬病逝,费禕被魏降刺死。

1、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建兴十三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2、蒋琬(?—246年),字公琰。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去世,蒋琬继其执政,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九年,蒋琬病逝,谥号“恭” 。

3、费祎(费禕)(?-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三国时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深得诸葛亮器重,孙权非常惊异于他的才能,加以礼遇。费祎性格谦恭真诚,颇为廉洁,家无余财。后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葬于今广元市昭化古城城西。

扩展资料:

蒋琬的贡献:

蒋琬的作品,被后人辑为《蒋恭侯集》一卷,收入《麓山精舍丛书》;《丧服要记》一卷,收入《隋书·经籍志》(《全三国文》亦载)。《全三国文》还收录有《荐董允表》、《承命上疏》。

后世纪念:

费祎死后,后主刘禅根据他对汉室所建的功勋,谥赠“城乡敬侯”,并为其举行国葬;将其安葬于汉寿城西门外社稷坛南边。并勒石竖碑镌刻:“汉尚书令费公敬侯之墓”。经千年风雨泯蚀,其碑字迹斑驳。清光绪三十三年,县令吴光耀又重立一碑,其字由其十一岁长女吴正敬书写。碑文字迹浸润童女的娟秀,一派聪慧之气。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珍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蒋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费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4-15
  杨仪之死

  魏延之死是蜀汉一大冤案,其人无造反之意,却因此全家遭戮,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动手的是马岱,主谋的是杨仪。马岱执行军令无可厚非,而枉作小人的杨仪却因此为世人所唾弃,他自己最后也落个自杀身亡的可悲下场,这个结局也总算使得同情魏延的朋友出了一口恶气。杨仪之罪本来已经是盖棺定论了,不过在下最近在整理这段旧案的时候却整理出一些蹊跷,于是顺手写成此文欲与大家共同分析一番。

  按照现代的说法,蓄意谋杀必有其杀人动机,这一点与魏延交恶的杨仪无疑是完全具备了,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魏延死后最大的受益者却并不是杨仪,这一点就比较奇怪了,难道杨仪纯粹是为了私仇而令马岱杀死魏延的嘛?如果是这样,他为什要后来又“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杀了魏延他应该感到高兴啊?史书上解释是因为他领了个中军师的闲职,结果自己成了个“无所统领,从容而已”的闲人,原本认为自己会成为孔明继承人的他被架空,因此不乐意自然要大发怨言。如果这样说,倒也是情有可原,但仔细想想,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嘛,他难道不知道不打仗的话自己这个"营运高手"一无所用嘛,有什么好抱怨的!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孔明和魏延一死,蜀汉最大的主战派阵营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姜维算一个,可那时的姜维论资排辈差太远了,赶不上趟。杨仪不是笨蛋,这一点他也应该早就预料到,作为在战时最能发挥自己营运规划能力的杨仪在离开了北伐这个舞台,政治生命也就算完结了,等待他的肯定是被处以闲职。如果杨仪还算是个聪明人的话,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尽快和魏延和解共同支撑起北伐大业,以便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依然不顾一切杀死了魏延,当时的魏延可以称得上是屈指可数的大将,而杀死魏延意味着北伐事业的终结,杨仪难道蠢到想让自己待业下岗嘛?

  孔明留遗嘱的时候,杨仪应该也在场,他不可能不知道孔明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他既然选择了处死虽然和自己不和却同是主战派阵线的魏延,他自然是有所依持,他很可能在政治前途上已经得到了什么保证,这个保证足以兑现他的前程从而可以让他放手一报私仇。私仇尽管报了,但是事后的发展显然并不如他所愿,他并未得到他所期望的保证,他成了一个被置于最高权力之外的“闲人”,所以他有怨气,他自然要发泄,不过他发泄却找错了对象。最后终于无所适从而选择了自杀身亡,一年之内,蜀汉北伐的“军中二宝”相继不正常死亡,是巧合还是另有原因,这其中让人感到实在是疑云重重。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破案的必备条件。魏延死于军变,杨仪死于自杀,这本来是不相干的,但是仔细对照却发现两者之间是有联系的。他们两人的死前活动都曾和一个人有所接触,这个人就是费袆。在此之前,费袆在魏延和杨仪之间一直是扮演着一个“和事老”的角色。《三国志》里说他“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而我的理解是,孔明在世时,费袆扮演了一个很讨巧的形象,使得孔明认为只要有费袆在,就能保证魏延和杨仪两人各尽其用。这一形象为费袆作为孔明的指定接班人加了很大一块砝码。费袆真的是想要尽力开解魏延和杨仪之间的恩怨嘛?当然不是,仔细分析一下魏延之死和杨仪之死,我们就会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他精心设计的一个局罢了。

  先看魏延这边,孔明病重的时候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打算自己死后全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别的军队撤退。孔明一死,杨仪就让费袆去打听魏延的意向。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认为自己理应接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他认为费袆平时和自己处得也不错,于是就和他商量如何分布处置留下的军队,并打算和费袆发布一个联名公告通告全军。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如果费袆确实是为魏延着想,他就应该继续他“谏喻分别”的能力,对魏延晓以大义,区分利害,劝抚魏延。无需怀疑费袆的能力,面对“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的诸葛恪、羊誖,他都能“辞顺义笃,据理以答”,对于说服眼前对自己还较为信赖的魏延应该还不是问题。但是这时费袆却选择了撒谎,他骗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肯定会服从魏延的安排,并借此溜回了大营。而杨仪得知魏延不肯从命以后就按照孔明原先的计划开始撤退。费袆的这一行为无疑使得魏延心理的天平彻底倾斜了,他认为自己被费袆愚弄了,而他主观上肯定认为费袆和杨仪根本就是一伙的。因为假设当初费袆坚持不肯与魏延合作,明说就可以了,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直接找杨仪理论,而不是在营中傻等,等到大部分军队开拔了他才如梦初醒地想到要去拦截回撤的部队。此时后急于夺回军权的魏延很显然已经丧失理智了,这从他此后一系列极其荒谬的举动就可以看出,魏延的鲁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枉作了刀下之鬼。而逼他走上这条绝路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当初在营中信誓旦旦和自己写下联名公告的费袆。

  费袆在不露声色地借刀杀人除去了魏延之后,他的目标又移向了杨仪。虽然此时的杨仪已经被闲置了,但是作为当初北伐的营运主要负责人,他的存在对于一心求安定的费袆来说依然是个威胁。表面上他经常前去安抚杨仪,但实质上却是在监视杨仪的一举一动。杨仪一股怨气无从发泄,说的话难免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他说后悔当初没有带兵去投靠魏国,本来就是气话,如果费袆真的关心杨仪,他应该能理解杨仪的心情,这种话听过就算了。但是正像我所论证的那样,费袆根本不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去探望杨仪,他只是在等待这么一个能把杨仪彻底击倒的机会。《三国志》里记载“祎密表其言”,我当初看到这句话就冒冷汗(身边有这种朋友倒霉啊),这种告密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嫌恶。

  之后的杨仪很显然明白了自己完全被人摆了一道,急于为自己辩白,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则是“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他要诽谤谁?无疑是出卖他的费袆,估计这时杨仪也把当初为了除掉魏延而许给他承诺的事情全部抖了出来,但这时局面已经完全为费袆所掌握,他说的话是再也没人听了,绝望的杨仪在羞愧中选择了自杀。

  随着北伐军中“二宝”的陨落,军方的最高权力形成真空,而最后被瓜分的这份权力落到三个人身上:蒋琬,费袆和王平。军政两道的大部分权力统统落入了蜀汉的保守派阵营,而在此后整整将近十四年里面,蜀汉除了打了一场防御战以外,几乎成了三国的看客,东线的东吴独自承受来自曹魏的巨大压力,而东吴也一度怀疑起蜀吴同盟的可靠性。从蒋琬到费袆虽然都是孔明亲自指定的继承人,但是思想却是和孔明完全背道而驰的典型的保守主义者,而王平似乎也只是满足于镇守汉中。一群保守派聚在一起分享了孔明死后的权力,真正的得益者显然已经暴露无遗了。

  现在可以理一下思路了,从魏延让费袆写联名公告的那一刻开始,一个阴谋就开始酝酿了,为了激怒魏延,费袆撒了个大谎,而在魏延率军追赶的时候,他又策动杨仪和王平,许以前程利益,在成功地借杨仪之手除去魏延之后,又将可能成为自己政治上对手的杨仪逼入绝地,最后迫使杨仪自杀,自此不动一兵一卒,将蜀汉的主战派一网打尽,灭尽朝敌,并于蒋琬死后如愿的当上了蜀汉的军政一把手。

  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轻轻移动历史的天平,而陷自己的对手于死地,如此看来费袆实在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阴谋家。联系费袆平时的表现: 根据史书记载,费袆拥有优秀的判断力,在裁决文件时,只需稍微过目即可通晓内容。决策事务时速度比别人快上数倍,一旦过目就不会忘记,他可以边吃饭边处理政务,同时还可以招待客人。董允曾经受命继任费袆的尚书令时,曾向费袆见习,但还不到十天,所有政务就停滞不前了。于是董允感叹曰;“人的能力真的差别这么多吗 我根本无法赶得上费袆。我一整天都坐在桌前处理公事,但为赶得上费袆片刻的时间 ”

  蒋琬死后的延熙七年,魏国曹爽领军来攻。大将军费袆与王平共同出兵汉中,在出发前夕光禄大夫来敏前往送行,同时邀他一同下盘棋。这正是准备出兵最忙的时候,费袆也知道这一点,一旦他下棋时专注于棋盘上,那么他就会连时间都给忘掉。后来来敏说:“我是来考验阁下的,您的确令人满意,必可获胜退敌。” 果然,费袆出兵汉中后顺利击退了魏军。

  问题来了,看了上面的引用,诸位没有发觉一个问题么?诸葛内定的军事继承人其实是姜维,“大将军”而且“统诸军”,为什么领兵迎敌的不是姜维,而是“大将军”费袆呢?
  这里隐藏着很深的内幕,非常值得我们思考。

  话要从刘禅说起。这位后主娇生惯养,不是做皇帝的材料,但他变昏学坏也是有过程的。17岁登基的刘禅还是“朱紫难别”,为了培养刘禅,刘备与诸葛亮为他挑选了一个很合适的人放在身边督导刘禅的成 长。这就是刘禅的太子“舍人”主管“洗马”的董允。

  别会错了意,这个官职在那时的意思可不是字面理解,而是“进偈者”,“伴太子左右,出为前导”的伴读。

  刘禅登基之后,诸葛亮提拔董允为“黄门侍郎”,总管宫内大小事务,后又提拔为“侍中”。董允办事一向尽心竭力:刘禅想要补充后宫而增加纳妃的数量,董允拒绝办理;刘禅宠信黄皓,被董允大声批评,而且又去吓唬黄皓,搞的黄皓不敢为非作歹,见了董允就象耗子见了猫。这样,刘禅虽然依旧不称职,但在前期十来年处理国政与配合诸葛亮工作上倒也没出什么大的纰漏。

  诸葛亮与董允去世之后,陈柢取代了董允的位置,此人“多技艺,多数术”,他就职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黄皓勾结起来,千方百计地投刘禅所好。就这样,刘禅逐 渐在他们的熏陶下,把军国大事都渐渐放在脑后,一步步昏庸起来。 任命陈柢的人,正是这个费袆!而史书上记载,是陈柢蒙蔽了费袆。但是真是如此么?分析一个人要察其言,观其行。经过我的推敲,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

  这里就要回到开始说到的姜维身上。姜维虽然“大将军”而且“统诸军”,却给刘禅身边的人干预的没有半点实权。他后来的几次北伐,劳而无功,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费袆制肘:“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不超过万人的部队若是能打赢北伐真是见鬼了!

  但是当时的费袆官不过尚书令,最后也是个益州刺史,虽然主理内政,却如何能在军权上制肘姜维呢?通观细想,费袆与姜维因为政见不同,为了能够独揽朝中大权,控制皇帝发号施令,他派出了陈柢这个中间人,与黄皓达成同盟,一致对抗姜维。黄皓此刻正是求之不得,需要有人做他朝野中的耳目和掌握大权的跳板。于是他们一拍即合,最终完全控制了蜀汉的朝政,导致了蜀汉的迅速衰败。

  尽管花了如此大的功夫去论证,尽管我自己认为逻辑上的证明已经很完整了,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证明以上推理的正确性。而唯一还称得上线索的是那个后来刺杀费袆的魏国降人郭循,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他不去刺杀姜维等主战派阵营人士,而单单选择对魏国最没有攻击性的费袆。这也不太像魏国官方的作风,因此不排除私人仇怨。或许是为魏延报仇,也或许是为杨仪报仇,总之这已经是个谜了,如果要论证的话恐怕又是另一个命题了。

  当然,戏还未落幕......

  可以想象,平定了西羌回来的姜维意气风发地向费袆请示出兵北伐,望着这个比自己年轻不了几岁却显得更有朝气的男人,费袆似乎看见了若干年前那对一直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的身影......"哼,骁勇的魏延死了,好胜的杨仪也死了,就凭你的能力也想北伐,等我死了再说吧"当时的费袆心中当时掠过这一念头。

  他淡淡地对姜维说:“以丞相的才能,都不能完成北伐的事业,何况我们,不如安守国土,不要把成败寄托在北伐的一举成功上,如果失败了,谁来负责?到时候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吧.....”说到丞相似乎刺中了姜维的心病,姜维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 ”

  丞相,丞相也不过是个将生命付诸与失败的人罢了,我为蜀汉选择的未来才是正确的......”想到这,费袆将目光移向了别处,只不过怎么看四周的景象都似乎有些模糊......

  当时的费袆、陈柢与黄皓、阎宇等旧荆襄人士在刘禅身边结成一张强大的关系网络,费袆虽死,但宫廷内外勾结,瓜分朝政,姜维北伐无功,又被他们指责为罪人,惟恐受到暗算,最后只好躲出去种麦避祸。“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以避内逼。”
  后记:

  题材很老,一点也不新鲜。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一个心愿而写下这篇文章。魏延,杨仪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结,一个有关北伐的情结。孔明要北伐,前线离不开魏延,营运离不开杨仪,相辅相成,各有所长,彼此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帮助孔明维持着蜀汉帝国的尊严。本来是很理想的搭配,却因为性格上的不合,最终兵戎相见,而悲惨的是最后的命运却是殊途同归。两个人都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在老练的蒋琬和费袆面前,他们幼稚地像两个孩子,人注定要为自己的幼稚和无知付出代价,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们的生命。

  魏延,杨仪和刘封,彭恙,廖立,李严,刘琰他们七个被归为一传。从能力上看,无一不是出色的人。但是却终就因为各自的性格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陈寿评价他们“招祸自咎,无不自己”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一位古代的哲人曾经说过“性格即命运”,“性矜高”的魏延和“性狷狭”的杨仪,他们的结局无不应验这句话,如何改变自己的性格,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或许这就是我今天写下这篇文章的真正意义所在吧。
  费禕和蒋琬在武侯死后,前后执政,两人都能同时军政大权一把抓,在当时危急存亡之秋起到了稳定之途.他们都能对内劝阻后主,对外控制姜维(且不讨论姜维北伐的功过),最主要的是起到了军政合一的效力.(象美国这种天天大喊民主的国家到了紧要关头也会加大总统的权力,如二次大战和近来的反恐战争).

  而费禕被刺杀,死得太突然,以致权力交接出了混乱,导致了最可怕的局面-军政分离

参考资料:http://blog.tom.com/blog/read.php?bloggerid=457046&blogid=46439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7-07-19
杨仪自以为功勋至大,当代诸葛亮秉持朝政,但诸葛亮遗意在蒋琬。杨仪回都,拜为中军师,并无实际统领,但止从容无事而已。杨仪深深不忿,常发怨言,后军师费祎以其言密奏后主。杨仪被废为庶民,徙汉嘉郡。杨仪至徙处,又上书诽谤,辞指激切,朝廷于下郡收押杨仪。结果杨仪自杀,妻子还蜀。
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不久又代蒋琬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当国以来,尽心抚政,多御敌寇;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延熙十六年,费祎于宴会上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