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为什么在秦始皇之后还有齐国,燕国什么的,不是被灭了么?

如题所述

  项羽为啥还要建持分封制?

  分封是预谋已久的大战略
  很多人认为项羽分封是一时感情用事或则是根本无任何战略考虑,纯粹是回到秦朝之前的格局。这种认识无疑是犯了“先认定项羽是什么样的人,然后才分析其行为之目的”,这种观点无疑是主观臆断,并符合历史事实。
  项羽实行分封之策,依史料最迟出于巨鹿之战后和章邯对峙期间,也就是秦二世三年十二月至七月之间。史记记载,在章邯投降项羽之前,陈馀曾遗章邯书曰:“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1),从这段陈馀的告白,我们可以推测,项羽在巨鹿之战统率诸侯联军于章邯对峙的时候已经有分封的战略计划了。从后面的材料看,完全证实了这种可能性:“(项羽和章邯)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2),由此得出项羽不但早有分封的战略计划,甚至连如何分封都有一定的方案。
  项羽为何要在此时搞分封呢?我们来看当时的背景,巨鹿之战项羽消灭围巨鹿的二十万王离军后,统率楚,燕,赵,代,齐五路诸侯联军与章邯对峙于漳水。当时应该是秦二世三年一月,但是从这段时间一直到六月份,基本是“相持未战。秦军数却”(3),秦始皇本纪有这样的相关记载“夏,章邯等战数却”(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是章邯急于决战,而项羽此时是步步紧逼,却不立刻进行决战,以致拖延至此。何故?笔者认为项羽有两个考虑:
  一,想不伤元气的完胜此战
  章邯此时尚有二十万正规军,项羽并没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关于项羽率领诸侯联军和章邯对峙的时候有多少兵力史无明文,不过从后来的资料推测,诸侯联军兵力不会高于二十万。《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5),其中有章邯秦军二十万,也就是当时项羽诸侯联军还有二十万。另《魏豹彭越列传》“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馀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6),可以肯定十月份项羽诸侯联军的四十万中已有魏王豹的兵力在内。这样算下来,项羽和章邯对峙的时候兵力显然在在二十万以下,略少于章邯军。以这样的情况和章邯决战,就算是胜也大伤元气,是以项羽不肯轻易决战。
  二,谋求在诸侯中的地位
  项羽在巨鹿之战全歼王离军团,威名远扬,成为诸侯联军之上将军,统率诸侯联军。但是诸侯联军成分复杂,各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恐怕难以指挥的得心应手。这里项羽缓攻章邯,可以利用章邯在侧的巨大威胁,逐步收服各路诸侯为己所用。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在和章邯对峙阶段,项羽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略大计,而这个战略主要就是收服各路诸侯包括秦军为己所用。但是要收服各怀异心的诸侯谈何容易!有秦军威胁的时候,诸侯尚可听从项羽指挥,但是失去秦军威胁后呢?恐怕都各奔前程了吧!所以要想收服诸侯们,必要拿出有点份量的砝码,诱使诸侯与自己的利益栓在一起,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才能把诸侯牢牢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面。
  最有份量的砝码无疑莫过于灭秦封天下,只有“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才能让诸侯臣服于自己脚下,去驱逐一切阻挡在自己面前的障碍。也正因为如此陈馀才能拿封王诱使章邯下定决心反水而灭秦。
  二:分封是客观形式下的权宜之策
  汉元年十二月,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入主咸阳,分封天下。对于这一点,传统观点认为项羽当时在咸阳完全可以继承秦始皇的帝业,统一天下。这种观点无疑是片面的,无视实际情况。我们来看当时天下的形式:
  一:关中地区聚集大量诸侯,他们各有自己的势力和军队,可考者除了项羽,刘邦外,尚有章邯,司马欣,董翳,魏王豹,申阳,韩王成,张耳,吴芮,臧荼,田都,梅鋗,陈武等。也就是项羽的四十万军队大部分是这些诸侯军的。
  二:关外之地盘踞着旧诸侯和新兴势力,他们有的是秦末起义时期因为贵族的身份被立起来的王,有的是趁乱聚集势力打下来的地盘。他们有控制以彭城为中心楚地的怀王;盘踞齐地的田荣,田市;盘踞赵地的赵王歇;盘踞燕地的韩广;占据南郡的楚柱国共敖;占据河内的司马昂以及在定陶的彭越势力和在南皮的陈馀势力。
  由上可见,当时天下地盘基本掌握在旧贵族势力的手中,项羽控制的地盘仅有关中而已。但是仅关中一地却聚集大批的灭秦功臣,他们不但有功绩,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势力和军队。而项羽名义还是属于怀王的臣子,全部家当只有几万楚军。以几万楚军的本钱就放任各地旧势力和关中新势力不顾而急于称帝学秦始皇把天下权利集于一身,岂不荒谬?
  《义门读书记》引冯钝吟语“楚兵初起,忧在亡秦,须立六国以树党。六国立,则秦已失天下,独有关中耳。秦已灭,则患在诸侯。尽徒故王王恶地,羽之谋也。此亦有不得已者,但不知桓,文处此当何如耳!”(7),冯氏亦是看出如此形式下项羽难以着手的地方。但是显然冯氏仅仅看到旧势力对项羽制衡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新势力对项羽的牵制的一面。项羽从巨鹿之战开始就一边利用秦军的威胁挟持各路诸侯聚集在自己帐下;一边用割地封王诱惑诸侯为自己效劳。秦朝已灭,诸侯云集咸阳,翘首以待,无不是为了兑现裂土封王的许诺。箭在弦不得不发,此时项羽无论如何都要给云集咸阳的诸侯们一个交代,但是六国却掌握在旧诸侯的手中,项羽并无尺寸之地可封。项羽唯一可以寄以厚望的只有自己灭秦的威望以及对诸侯恩威并用所得来的诸侯从长的身份。所以项羽分封不但是为新兴诸侯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他也要利用这些诸侯们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由无尺寸之地到王梁楚九郡。项羽之分封不仅是迫于形式对各个势力的承认交代,更是为自己挣下大片领土,一直到统率天下。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中曾经分析,当时六国旧贵族以及天下士人之心愿之舆论皆要求分封。在这样的形式下项羽既不能称帝独揽大权,亦不能放手不管,承认现状,唯一可以实行的无疑只剩下顺应潮流,并且重新进行权利的洗牌,也就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大封诸侯。
  三:项羽都彭城之谋略分析
  自从司马迁说项羽“背关怀楚”(8),韩信说项羽“不居关中而都彭城”(9)。历代皆把项羽不王关中而都彭城看成是典型的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并认为项羽是由于“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10)的缘故才出现如此严重的战略失误。
  其实持这样观点的人无非是因为“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11),也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关中地理险峻,有函谷关、武关易守难攻;二是关中经济条件好。另外刘邦建立汉朝后,本欲都洛阳,经过娄敬,张良劝说改都长安。后人遵循成王败寇的旧识,皆随声附和以为只有都关中才是正确的选择。事实上此说并非完全正确,先是地理上“历史又证明,关中险要并非攻不可破。秦楚之交,秦之武关就被刘邦攻克;函谷关更是两度失守,一次为陈胜部将周文所破,另一次就是项羽攻破刘邦部属的把守,事在分封以前。故项羽对关中之地或不复可制的前景不甚担忧。”(12),也就是虽然地理的优势并非绝对的,如果一味因为地理的优势而不顾总体战略强行为之,则得不偿失。另外在经济上后人都先入为主的受当时辩士一面之辞的影响,认为关中是当时最肥沃的地方。这点恰恰是不够客观的,学者葛剑雄经过详细考证得出:“全面考察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我们不得不承认,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是在关东,即燕山山脉以南,太行山、中条山以东,豫西山地和淮河以北地区。以西汉末年为例,这一占全国总面积11.4%的范围内,拥有总人口的60.0%,在粮食自给的情况下,每年至少向关中输出400万石,还有大量手工业产品,与关中相比无疑更具有优势。 ”(13)。从楚汉之际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中的经济并不是那么理想,汉二年六月“关中大饥,米斛万钱,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14),虽然是因为战争期间大量荒地,但是这样的情况仅仅出现在关中,亦可以说明失去蜀、汉的关中经济的拮据。另外学者陈国生亦分析刘邦都关中是不得己而为之,并非最善之地,而且是西汉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史上的一大败笔(15)。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都关中并非就是最佳的选择,那么我们分析项羽都彭城的考虑。
  首先,我们不能忽略了楚怀王的影响,不管怎么说项羽还是怀王名义的下属。所以项羽分封诸侯前先“使人致命怀王”,欲把分封批上合法的外衣,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怀王明显要顽抗到底,形式迫得项羽非要亲自处理怀王不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项羽要称霸天下,就不能有一个名义的上司指手画脚;要控制楚地,也不能任由另一个政权发号施令,使楚地的力量分裂。也就是项羽无论如何也要在楚地统一号令,如果连楚地都团结不了,谈何称霸天下?或则有人认为怀王不过傀儡而已,用不着这么重视。实则不然,这是关乎名分的大问题容不得马虎。另外怀王有一定的势力和军队,项羽不过有楚军几万而已,真正楚的根基却在楚地,项羽不都关中而都彭城亦是在接受楚地的全部力量。事实上怀王并不是轻易就可以处理的,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汉元年二月,项羽就徙怀王都长沙郴县;而汉元年三月怀王仍都彭城,项羽都江都(16)。推测可能怀王有抵抗的行为,项羽不得不先临时建都对付怀王。另外怀王终被驱逐,也是因为怀王之臣见项羽强势而纷纷背怀投羽,并非是怀王势力单薄。
  再次,项羽都彭城也是客观形式的决定,项羽手下将士皆楚人,都有衣绣归乡的愿望。刘邦手下一样有东归的念头“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韩王信语)”(17),“汉《饶歌十八曲》中,有《巫山高》,盖描写汉高祖在南郑时,兵士思东归之情”(18)。所以项羽顺从民意发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的政治宣言,后人并不了解这种背景以致嘲笑之。事实上刘邦也说过同样的话“汉高帝灭秦,为汉王,王巴、蜀。阆中人范目,有恩信方略,知帝必定天下,说帝,为募发賨民,要与共定秦。秦地既定,封目为长安建章乡侯。帝将讨关东,賨民皆思归;帝嘉其功而难伤其意,遂听还巴。谓目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徙封阆中慈乡侯。”(19)。同样的行为,难道就因为刘邦是胜利者,一个就是省时度势,一个就是目光短浅?
  第三,如果项羽都关中,楚地将如何处理?
  清人恽敬对此曾有评论:“项王听韩生之说而都之,关中之人,安乎不安乎?关外诸侯,无异议乎?项王所接待室之九郡,将以之分王乎?抑自制乎?度其势必自制之矣。自制之而一旦有警,其将云关中自将而东乎?关中固汉王所手定也,舍己所手定之九郡,而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既夺他人所手定之关中,又不分己所手定之九郡,一旦自将而东,天下之人,安乎不安乎?是故关中者,项王所必取之地也。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则缓取之;取之而名不顺、势不便,且召天下之兵,则以弃之者取之。”(20)。另外关中对项羽来说没有任何根基,又是刘邦先定关中,取关中不但得不义之名,而且不能兑现许诺章邯的雍王,又负无信之名。以实实在在的根据地换危机四伏的关中,且负不义无信之名,盖项羽之不取也!
  第四,从地理上,彭城亦是绝好的位置
  从政治上看,彭城居“九郡之中,举天下南北之脊,关外之形胜必争之地也。”(21),另日人泷川资言分析都彭城则通三川,通三川则与三秦相照应。而三川左近,受封的申阳、司马昂皆为与楚相睦之诸侯。兼之三秦对楚的依附,即便项羽不亲自坐镇于彼,关中之地也不算失控(22)。也就是项羽居彭城依然可以掌控全国。
  从军事上看,宋代苏轼在《徐州上皇帝书》中说:“昔项羽入关,毁烧咸阳而东归,则都彭城,夫以羽之雄略,舍咸阳而取彭城,则彭城之险固形便,足以得志于诸侯者可知矣。臣观其地,三面被山,独其西平川数百里。西走梁宋,使楚人开关而延敌,材官验发,突骑云从,真若屋上建瓶水也。”(23)。楚汉战争前期,项羽正是以三万铁骑,从鲁绕道彭城西南进攻刘邦,大破汉军五十六万。
  从经济上看,“彭城地处黄淮平原,物产丰饶,‘稻麦一熟可资数岁’”(24)。项羽王梁,楚九郡是当时天下最肥沃,富饶的地区。有一点要说明,楚汉战争期间,项羽军中缺粮,并非是西楚经济不足,实乃彭越居梁地,攻击西楚之后方,骚扰项羽之运输,才造成缺粮的后果。相反刘邦之关中却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方,一直靠蜀、汉支持。汉朝建立后,关中更是破烂不堪,刘邦徒关东大族才慢慢恢复元气。
  由以上四点我们知道项羽都彭城有相当成熟的战略考虑,都彭城比都关中亦更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样项羽都彭城亦是分封谋略之中的一个前奏,是大战略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围绕着这一环节,项羽逐步开始实行分封诸侯控制天下的手段。
  四:关中分封之战略探讨
  笔者在《 项羽建制史实之探微》一文曾经谈到项羽分封制度的“第一原则是以军功大小论功分封,否定血统掌握权利的合法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分封不能视为简单的对割据势力的承认,也不能视为要恢复春秋战国的旧秩序。项羽这一措施无疑要打破当时旧贵族王政复活之政局,重新规划以自己为主导的政治格局。
  项羽入主关中,诸侯云集,除项羽之外的势力最大的无疑是刘邦集团,使项羽深深畏忌之。“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25)。这里项羽曲解怀王之约,借此机会把对自己威胁最大的政敌堵在偏远之地。大家知道刘邦手下大都是关东人,都盼望回关东,而此时要到流放犯人的地方,人心自然溃散。刚到南郑就“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26),连将领都跑掉这么多,何况士兵乎?如果刘邦在巴、蜀待上几年,可以想象必然是人才凋谢,无力再逐鹿中原。
  为了把刘邦堵在巴、蜀,项羽把关中之地分给章邯三人,“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
  “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27)。对此周骋先生有段精彩论述:“这样一来,在不让刘邦染指故秦的同时,既可以用秦人治秦,并令其塞堵刘邦出蜀东进之路,又可以为自己博得公道之名。更重要的是三秦对楚的依附之情,使得这块众人垂涎的关中之地实际上成了项羽的囊中之物。须知,章邯三人率军与天下义军周旋三年,秦人死难不计其数,最后二十余万降卒又被诸侯悉数坑杀,而此三人只身随诸侯入秦,秦人定恨之入骨。此三人全仗楚人的扶持才得以立足。可以想见,他们对项羽的依附之情较之于受封的楚国旧属及从楚入关诸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他们的存在,俨然是另一楚,这又可使远离西楚的诸侯国更加听令于项羽。”(28)。
  周骋先生如此见识可谓洞悉项羽肺腑,另外项羽把关中之地三分,无疑是为长远之策未雨绸缪,关中向来是成就帝业之地,如果把关中之地全封给一人,难免会尾大不掉,成为后患。鉴于这样的考虑,项羽把最肥沃的秦内史郡以咸阳分成两块,以东分给司马欣,以西分给章邯。另外章邯因为功高,又要依然章邯的军事才能抵挡刘邦,所以又把陇西郡和北地郡封给章邯,一共八十多个县(29)。秦地尚有上郡封给秦降将董翳,以作为对章邯之牵制。另外“刘邦在蜀之封,何尝不是对秦三降将的制约,令其不敢稍萌叛志。因为刘与项毕竟是楚怀王帐下结为兄弟的战友,刘不论受到多大的委曲,在对三秦与对项羽的立场上,肯定是倾向于后者的。”(30)。按项羽的战略构思,关中之地一分为四,互相牵制,彼此制约,等于项羽间接控制住关中。
  最后有一点要说明,项羽入主咸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31),不能简单视为项羽残暴或则被复仇冲昏了头,项羽对待杀叔仇人章邯依然可以裂土封王,岂会因为仇恨而杀无辜之子婴?这里也是项羽战略考虑之一部分,首先诸侯联军入咸阳无不为瓜分关中和报血海深仇,而诸侯铁定是无法王关中,由此诸侯们情愿把咸阳破坏掉。为民意(?诸侯之民意)着想,项羽对此也不便多加阻拦,反而要参加进去平分关中财富。
  杀子婴,灭秦宗室亦是项羽之战略。首先,子婴是秦朝残余势力之代表,作为对秦始皇的反对,大家是不会留下这个代表的。当刘邦想收买关中之人心,留下子婴,手下曹无伤则言:“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32)。如果项羽留下子婴,恐怕亦会遭到诸侯抵制。再当时宗室的威望号召力强大,六国民心皆向着宗室,并认为立宗室为王就是恢复旧国。项羽封章邯为王,阻挡刘邦,必然要为章邯除此隐患,断绝秦人复国之念。否则,秦人有死灰复燃之势,必然影响项羽战略大计。

  五:六国分封策略之探讨

  处理完关中之地,对旧贵族盘踞之六国诸地,项羽亦是费尽心思。面对旧贵族,新势力的割据势力,项羽采用不同的策略,项羽把比较强大的旧贵族作为第一打击对象,而对新势力却采用安抚的态度。如封盘踞河内之赵将司马昂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封盘踞南郡之楚柱国共敖为临江王。而对根深蒂固的旧贵族割据势力却采用驱虎赶狼之策,把旧贵族掉离自己地盘,而使亲善自己的新兴势力取而代之。比如把盘踞楚地的怀王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9-01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民工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弟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你所说的应该是齐燕的余党。没有齐国,燕国
第2个回答  2011-09-01
秦末大乱,各地豪强并起,除了项羽,刘邦外还有其他一些原来是齐,燕地区的豪强,拥立原齐燕等国的王子后裔,就有了所谓的齐国,燕国等,不过刘邦统一后,就没有了!
第3个回答  2011-09-01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灭国并没有灭掉国家在人心中的地位。但是你在正史上看,秦始皇之后是不存在其他有独立政权的国家的
第4个回答  2011-09-01
在山东淄博那称帝的政权一般都取国号为齐。在北京附近的政权都叫燕。一般都只是沿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古国的名字,但并不是真的与那些古代国家有关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