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红安县华河萤石矿床

如题所述

一、矿床概况

1.矿床名称

湖北省红安县华河萤石矿床。

2.地理位置

位于红安县城西北,距县城15km。地理坐标:东经114°31′55″~114°32′27″,北纬31°22′55~31°23′26″。

3.矿床类型、资源储量、规模、品位、勘查程度和开发情况

红安县华河萤石矿床属岩浆期后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

本矿床1958年发现,1962年至1968年,湖北省地质局第十二地质大队对华河萤石矿区寨山矿段进行了初步地质勘探,但因有新任务,未完成初勘工作。1971年至1972年,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04地质大队,对华河萤石矿床寨山矿体进行了深部补充勘探,提交了一个大型萤石矿床,该矿床CaF2平均含量72.91%。

该萤石矿床因矿体埋藏深,已经停采。

4.所属Ⅲ、Ⅳ级成矿区带

该萤石矿床位于Ⅲ级成矿区带Ⅲ-67-1桐柏-大别苏鲁(造山带)Au-Ag-Fe-Cu-Zn-Mo金红石-萤石-珍珠岩-天然碱-石膏成矿带桐柏-大别Ag-Au-Cu-Zn-Mo-Fe-金红石-萤石-珍珠岩天然碱-石膏成矿亚带。

5.区域成矿地质条件

1)大地构造位置:矿区位于秦祁昆造山系,大别-苏鲁地块。

2)区域地层:主要出露太古宇变质岩系,以白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绿泥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的透镜体。

二、矿床地质特征

(一)矿区成矿及控矿地质条件

1.矿区岩石

矿区岩石为太古宇变质岩和少量岩浆岩(图5-6)。寨山萤石矿体近矿围岩有白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多蚀变成黑云斜长片麻岩)、早期正长(钠长)斑岩、晚期石英斑岩和硅质脉岩,以及主要由动力变质作用并受硅质热液影响而成的各种碎裂岩、角砾岩。

地表见到沿破碎带下盘分布的暗红色角砾岩,这种角砾岩成分复杂,常含有较多的萤石角砾,局部CaF2含量达30%以上,胶结物除石英外,还有大量的赤铁矿、褐铁矿。本区近矿围岩对萤石矿的控制作用不明显,萤石矿与围岩岩性无依赖关系。从围岩蚀变情况来看,位于破碎带中的岩石普遍受到蚀变,表明在断裂、破碎带形成时或之后,受到热液的侵蚀,同时也表明断裂和破碎带中的萤石矿可能是热液成因。

2.构造作用

矿区褶皱构造简单,仅局部可见小型挤压褶皱构造,一般倾向NWW和SWW、倾角10°~40°的平缓单斜构造。

矿区内断裂破碎构造发育,主要为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破碎带,次为北西向断裂构造破碎带。

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主要为大致平行的寨山-许晶山断裂破碎带、马头山-初家山-黄石岗破碎带及与之大致平行的次一级断裂破碎构造。主断裂破碎带倾向NW,倾角55°~85°,宽数米至数十米,总长达3~4km。断裂破碎带中往往充填有正长斑岩脉(局部为石英斑岩脉),并发育有各种碎裂隙、角砾岩,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等热液蚀变普遍。寨山-许晶山断裂破碎带充填萤石-石英脉,马头山-初家山-黄石岗破碎带充填重晶石-石英-萤石脉。这些脉体往往见有尖灭再现现象。同时,以硅质、萤石为胶结物的角砾岩在破碎带中常有出现。这些现象表明,断裂破碎带是成矿前构造,在成矿时和成矿后均有过活动。断裂破碎带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和赋矿空间。区内北西向张扭性断裂破碎构造不发育,往往为正长斑岩和石英斑岩所充填,局部为重晶石-石英脉所充填,未见萤石矿。

控制华河萤石矿寨山矿段矿体的为一明显的断裂破碎带,这一断裂破碎带位于寨山至方刘田一带,成NE-SW向延伸,倾向约307°,倾角一般为65°~70°,地表破碎带长达1km,萤石矿体赋存于断裂带中。断裂破碎带是含矿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容矿空间。

3.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主要岩性为正长斑岩,其次为石英斑岩和硅质脉岩。正长斑岩多沿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破碎构造带分布,呈脉状产出;石英斑岩,主要见于许晶山一带,多数沿张扭性断裂破碎带分布,呈岩株及岩脉产出;硅质脉岩,主要发育于压扭性断裂破碎带中,呈厚薄不一大小不等的脉状切穿各种围岩,并切穿萤石矿且彼此穿插,据野外观察,认为至少有3次脉动,并在成矿前后均有活动。

图5-6 湖北省红安县华河萤石矿区地质略图

(据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04地质队,1972)

1—人工堆积;2—萤石矿(脉);3—正长斑岩;4—矿脉产状;5—第四系残坡积及冲洪积物;6—萤石-重晶石矿脉;7—石英斑岩;8—矿山;9—太古宇白云斜长片麻岩;10—石英脉;11—片理产状

(二)矿床特征

1.矿体特征

华河萤石矿床寨山矿段萤石矿体有主矿脉矿体和分支矿脉矿体两个萤石矿体。矿体形态、产状受构造破碎带控制。从平面看,呈较复杂的分支复合之脉状(图5-7)。从剖面看,呈八字形分脉状,总体产状变化不大,倾向307°左右,倾角65°左右(图5-8)。

图5-7 湖北省红安县华河萤石矿床地质示意图

(据吴自强等,1989)

1—人工堆积物;2—第四系浮土;3—太古宇白云斜长片麻岩;4—太古宇绿泥斜长片麻岩;5—断层角砾岩;6—正长斑岩;7—石英脉(或硅质带);8—萤石矿床

主矿体(主矿脉)沿破碎带上盘分布,总长约1000m,地表出露长约330m,连续出露。地表出露厚度平均6.70m,最厚达10m。向两端变窄趋于尖灭。经深部工程揭露,隐伏的盲矿体继续向SW方向延伸,并逐渐尖灭,盲矿体部分长约670m。矿体平均延伸约145m,并以分叉状向深部逐渐尖灭(图5-8)。

分支(矿脉)矿体 沿破碎带下盘分布,矿脉形态较复杂,总体产状与主矿脉大致相同,倾向307°左右,倾角较陡,70°左右。矿脉具明显的膨胀狭缩和“尖灭再现”现象,并在矿脉转折处,沿裂隙方向出现矿脉“尾巴”。矿体水平厚度最大8m,一般5~7m,矿脉总长250m左右,向深部尖灭。

2.矿石特征

(1)矿石类型

矿石类型 以萤石型为主,其次为萤石-重晶石型。

矿石自然类型 本区萤石矿石分为块状矿石、似条带状矿石及角砾状矿石等。

(2)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 以中粗粒结构为主(往往具程度不同的压碎结构),次为不等粒变晶结构、似斑状结构。

图5-8 红安县华河萤石矿床108线剖面图

(据吴自强等,1989)

1—人工堆积物;2—白云斜长片麻岩;3—正长斑岩;4—断层角砾岩;5—萤石矿体

矿石构造 以块状构造为主,次为似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

(3)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

矿物组成 矿石呈半透明和不透明,以白色—淡绿—绿色为主,其次为浅黄色、淡紫—紫色(往往在矿体边部见到)。矿物成分简单。有用矿物为萤石,呈半自型—自型晶粒,粒径1mm至数十毫米不等,多数为3~10mm,具三组斜交解理,部分萤石晶粒中含钛矿物(榍石、金红石)和锆石的包裹体。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玉髓,有时含围岩碎屑。石英一般占25%~30%,呈他形半自型粒状充填于萤石晶隙间,或呈放射状围绕萤石晶体生长,或呈脉状切穿萤石,或呈胶结物胶结角砾状萤石。萤石与石英的共生关系说明,在产出规模较大而气热作用较稳定的环境下,萤石主要结晶期早于石英,但在产出规模较小而骤然冷却的环境下,则往往以石英结晶开始,萤石生成较晚。

化学组成 矿石化学成分以CaF2,SiO2为主,占总含量的95%以上。有益组分 CaF2,在矿石中一般含量为79%左右,最低20%,最高可达95%。萤石矿品位随矿体的逐渐尖灭而逐渐降低。寨山矿段萤石矿体品位变化系数为16.90%,矿体品位变化均匀。

主要有害杂质为SiO2,其含量变化与CaF2含量的变化成反比函数关系。其他有害杂质为Fe2O3,CaO,BaSO4,S,P等。

三、矿床成因

该萤石矿床矿体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中,受断裂构造控制,围岩蚀变强烈,矿体产于同源岩浆岩(正长斑岩)附近,矿体与正长斑岩、石英斑岩等脉岩在空间上的一致性和矿脉生成时的滞后性,说明晚期岩浆热液与成矿的密切关系,分析认为,该矿床属于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