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功绩

如题所述

说到司马光,就马上会联想起来他砸缸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小学课堂上经常提起,他从小就和别人的孩子不一样,他的故事也就一直在我们耳中传来传去,让很多人感觉到这个孩子不一般,而在历史上的司马光就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吧!


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在他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书,他也是非常有才,除史学外,也通晓音乐,天文,律历方面的东西,生平的著作有很多,类型大多都主要是史学巨著,他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修养,其人格也受到世人的敬仰,他为政清廉,做人不卑不亢,主持道义,经常力荐德才兼备的大臣。可以说他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同学了,也没有辜负他自己的大好的青春时光。


他二十几岁时就考中进士,不久又授予学士学位,后来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司马光不认可这一做法,可是最后皇上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经过这一事件以后,他便退出了朝廷,完成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巨著。这本书他倾注了非常多的心力,下了很多的苦功夫。这部著作一直被保留下来,就是我们大家都有所耳闻的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非常的了不起了。


在他的身上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品格,这与他父亲对他的培养是分不开的。他为人诚信,也是因为他父亲格外看重他的品格。在他几岁的时候,有一次他不知道怎么给胡桃去皮,他就请教他的姐姐,可是他姐姐也不知道,就离开了,后来有一位婢女用热水成功帮他去掉了皮,他姐姐回来就问他,谁帮你去掉的,他却说自己去掉的,他父亲就训斥他小小年纪就说谎,从这以后,他就不敢再说谎了,并且在他长大之后,还把它写了下来,以此鞭策自己,所以一直到死都没有再说谎,清朝有一个很著名的人,夸他也是特别的夸赞,夸他的人正是陈宏谋,一说到他就是非常的赞佩。自然后人们了解了他的故事之后,诚信这个标签就在他身上贴定了,基本了解过他的人都会说他很诚实。


而司马光之所以能够读这么多的书,都是因为他的父亲在他的一生对于他重要的引导,再加上他非常的聪明好学,又很懂事,于是他很受他父亲的疼爱,他父亲出去游玩的时候或者和亲朋好友交谈的时候也总会把他带在身边,经过熏陶,他的学识和见识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父亲身边的大臣一一的领略过之后,都对他一一的竖起了拇指,而他的父亲去外地的时候,也要带着他,不管是办公还是旅游,也都把他带在身边,可以说活了多久,他就走了多久,而15岁之前把该走的地方都走了个遍,,领略了风土人情,都极大地他就拓宽了他的视野。


等着司马光20岁的年纪的时候,参加了会试,并一举高中进士,从此踏入官场。在华州办事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位很有才华的人,这个人虽然和司马他的年龄相差比较大,但两人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的见解,一见如故,最后两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两个人经常进行学术上的讨论,以及各方面的交流,这也让司马光能够在思想上更加进一步的稳重,让他个人的性格上也就进一步的比别人稳重了。


后来司马的父亲病逝,而母亲也是刚刚去世不久,家人忽然离去的消息,一时间对于他来说是很难以接受的,悲痛万分,他叹息每次想到这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但他在服丧的时候,把悲哀化作发奋读书的动力,暂时忘却失去亲人的痛苦。在此期间,他读了很多的书,许多有深远意义的文章都是他写的,而他在一些人和事上,都有他自己特别的想法。同时,他还了解了许多贫苦农民的生存状况。于是在他服丧结束之后,又继续在朝廷担任重任,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取得让人惊叹的政绩,也获得了很多人民的爱戴。 司马光在他六十八岁的时候,因为疾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朝廷对于他的离去,也是追加封号,谥号被封为文正,还特意的在他的墓碑上赐了字,最后他下葬的时候,最终大街小巷都为他哭泣,可以说他的一生也足够圆满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9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url》。

宋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64-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第2个回答  2007-07-19
1、编订资治通鉴。
2、废除王安石新法。
评价:文学(修史)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
第3个回答  2007-07-19
最牛就系编写左资治通鉴咯。对后世影响极大拉。
第4个回答  2007-07-19
变法救国 资治通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