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母古汉声母

如题所述

在中国传统音韵学中,声母是一种基本的语音单位,别称为“声”、“纽”或“声纽”,如双声和古音十九纽中的“声”、“纽”都代表声母的概念。中古音时期,语音的研究可分为中古前期和后期,前期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后期则以三十六字母为标志。声母根据发音部位可分为五音和七音:五音包括唇、舌、牙、齿、喉五类,而七音是在五音基础上增加半舌音(来纽)和半齿音(日纽)。


声母的清浊分类是古音学的重要概念,唐代孙缅在《切韵序》中提到的“清浊”区分,反映了早期对声母发音方式的区分。后来,学者们根据韵图中的清浊分类进一步细化,分为全清、次清和全浊、次浊。从现代语音学角度看,清和浊实际上是声带振动与否的区别,清声母无振动,浊声母有振动。


守温三十六字母是古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但其真实性存疑。唐代僧人守温的著作《玉海》中提及的“守温三十字母图”已无从考证。现代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三十六字母可能并非守温原创,且实际的字母数量和分类与传说中的有所不同。


“三十六字母”包括唇音、舌音、牙音、齿音和喉音等,具体如下:
- 唇音:帮滂并明(重唇音和轻唇音)
- 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和舌上音)
- 齿音:精清从心邪(齿头音和正齿音)
- 牙音:见溪群疑
- 喉音:晓匣影喻(半元音和声门擦音)
- 半齿音和半舌音:日来

这些字母的分类和排列反映了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细致的划分和分析。


《广韵》中的声母系统与三十六字母有所不同,如唇音的区分、齿音的合并和喉音的分类。学者们对《切韵》声母的研究虽有分歧,但总体上认为中古声母总数在35到37个之间,具体分类和变化则各有所见。


扩展资料

声母,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齐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其他汉藏语系语言也有类似的结构。一般由辅音充当,即首辅音。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通常响度较低、不可任意延长、而且不用于押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