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失调理论内容

如题所述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最初由心理学家Leon Festinger在1957年提出。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个体行为与自身态度之间的关系。费斯廷格认为,当我们做出与自己原有态度相违背的行为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比如原本想帮助朋友,却意外造成困扰。通常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比如与喜欢的人共度时光,或者对有矛盾的人保持距离。然而,当态度与行为发生冲突时,例如你讨厌上司的夸夸其谈,但出于自我保护而迎合,就会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即认知失调现象。


在遇到这种失调时,人们会寻找各种方式来缓解这种不适。例如,戒烟者可能设定目标戒烟,但当朋友递烟时,吸烟行为与戒烟目标产生矛盾,这就引发了认知失调。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个体可能会尝试调整行为,寻找其他策略,或者改变对吸烟的态度,以实现认知上的和谐。总之,认知失调理论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的心理动态和应对机制。




扩展资料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