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如题所述

一、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节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至今已历史悠久。“中秋”这一词最早记载于《周礼》。因我国古时的历法,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节才成了固定的节日。民间尚有“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2)总之,根据史籍的记载,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动,日期定于农历8月15日。因为此时正是三秋之半,故名为“中秋节”。

二、中秋节的习俗

1)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2)除此之外,各地还有:民间拜月、月光马儿、兔儿爷、中秋宴俗、舞火龙、燃宝塔灯、偷菜求郎、窃瓜祈子、中秋博饼、祭月烧香斗、乞月照月爬月、走月亮走三桥等等。

3)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中秋节的传说

一说是嫦娥奔月。有了嫦娥就不能不提到她的夫君后羿,以及后羿射日。有点死脑筋的后羿,太阳都能射下来,老婆却没能看住,被不屑之恶徒给逼到了月亮上,从此过上了两地分居、永无相聚的非人道日子。 于是,月饼便成了寂寞嫦娥与夫君后羿彼此思念,梦想团圆,寄情喻意的物品,当然还少不了白兔和桂花树,民间也就有了中秋节的时候做月饼,吃月饼来怀念他们的习惯。

二说是吴刚折桂。倒霉的吴刚,运气不济,犯了错误被罚做无用功,每日里砍树不止,却愈砍愈结实,这里砍断,那里便已经又愈合了。他那里知道所谓的五百丈高的桂花树原本就是用来惩罚他的,怎么可能被他轻易砍断。小人物和大人物斗,总是斗不过的,天界里也是一样的。

三说据说是流传最广最具可靠性的。唐太宗李世民为讨伐北方的突厥,大举进攻数次,终于于八月十五日那天得胜回朝,苦战数年的将士们也终得和家人、故土团聚。举国欢庆之机,有个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进贡上一种带陷的面饼。其装饰华丽,滋味甜美,太宗吃后大喜,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传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于是,就有了以后的吃月饼、庆中秋的喜庆节日。

四说吃月饼的来历就有点史书的味道了。说的是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汉人,暴虐残忍,民不聊生。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于是就有了红巾军,就有了要饭娃出身的丐帮首领朱元璋,就有了朱领导下的农民起义。胜利的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被用来送信的工具就是那带陷的小圆饼。而起义的指令就藏在了陷里。从此,就有了一个来自朝廷的纪念胜利的日子,和一个被赋予了特别纪念意义的吃食----中秋节和中秋月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16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 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 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 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 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 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杜 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 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 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 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 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 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 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 后,全家人围桌 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3-04

中秋节的习俗 来历

第3个回答  2019-09-10

每年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以是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夏历里,一年分为四序,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门,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到了,各地都有自己的习俗。但中秋节的习俗共同之处不外乎:祭月、赏月、观花灯、吃月饼。

中秋节习俗代代流传。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秋节文化的多样性。我们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传统,让亲情永恒,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吃月饼、赏月、提灯笼游行是马来西亚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中秋临近,马来西亚各地的老字号商家纷纷推出各色月饼。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03-18

                                                                  1                                                                     《中秋对月》、《鹤林寺中秋夜玩月》、《八月十五夜月》、《八月十五日夜观月》、《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月》……古人为中秋所做的诗从来都离不开月亮,可是月亮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45亿年前就存在了,而中秋直到唐代才成为一个节日,它怎么就跟月亮扯上关系了呢?有人说,因为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这是一年之中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最圆、最明亮,所以“月亮”就成了中秋节的主角,供人“赏玩”。仅仅是因为这一天文现象月亮就成了“节宠”吗?古人才没有那么肤浅。 

要说中秋节和月亮的关系,那就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天象崇拜了。太阳和月亮,代表着白天和黑夜,当太阳落下后,黑夜和恐惧一起来临,而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安详而宁静,是暗夜中的光明使者。也许对于太阳,当时的人们还有着爱恨交织的情绪,但是月亮却获得了人类一致的称赞,而那时的人表达自己内心的崇拜和感激之情的唯一方式就是:跪拜礼敬。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的跪拜逐渐有了固定的时间、地点和程序,被称为祭祀。根据古籍中的记载,“祭月”之礼最早出现于周朝。“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之中昼夜平分的两个日子,意义特殊,所以当时的人就选在这两天进行祭祀日月的隆重典礼。而所谓“夕月”,就是在傍晚时分祭月,这也恰好符合月亮出现的时间。 

“秋至而禾熟。天子祀于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损箎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先秦时期的著作《管子》中的记载在我们的脑海中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天子祭月”的景象:盛大、庄严、隆重,既将“月”奉若神明,也彰显着天子的威仪,此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祭月”的制度。

既然是一种祭祀仪式,那就必然是统治者的专利,是集权统治的象征,百姓们虽然不能参与,但是可以模仿啊。率先效仿的是魏晋时期的贵族和文人学士们,他们对着天上的皓月观赏祭拜,饮酒作诗,抒发情怀,月亮成为了他们且祭且赏的对象,而因为秋分每年的时间都不固定,到了那一天因为天气的阴晴多变也未必有月可赏,所以他们的赏月时间并不固定,“赏月”也只是当时在小范围内流传的一种风气。  

而在赏月、喝酒、聊天的过程中,浪漫的文人们又编织出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夜游月宫、吴彩鸾会文箫等等诸如此类的神话故事,并逐渐在民间广为流传,引得赏月聚会之风在普通百姓中间蔓延开来,在“祭”与“赏”中,“赏”逐渐占据了主流,到北宋时,正式明文规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使其成为了一个世俗欢愉的日子——“(富家)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无论贫富贵贱,都会尽己所能欢度此节。 

至于此,月亮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了,它彻底坠入了凡俗,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的情感意义。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的团圆,游子们都要在这一天回家与亲人团聚,回娘家的女子在这一天也必须返回夫家,共度“团圆节”,以求家庭圆满。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玩乐,真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了。

也正因如此,中秋之夜的那一轮明月,激发了无数远在他乡的人最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纷纷借月抒怀,苏东坡的一首《水调歌头》道尽了人们心中的无限惆怅,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月亮在被“欣赏”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灵的依托,承载了无数人的思乡之情。 

不过,要光是赏月那也未免太无聊了点,如果边吃边赏那就有趣多了,而为了应景,吃的喝的也必须和月亮有关。北宋时就出现了节令食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作为正在成长中,还未定性的“月饼”,它的意义却已经相当明了——这就是可以吃的月亮啊。而中秋节喝桂花酒,既是因为桂花飘香正当时,恐怕也与月宫中有桂树的神话故事不无关系,吃着月饼,喝着桂花酒,真是恍若身在月宫之中呢,这样悠闲惬意的赏月甚至可以被称为是“玩月”了。 

不过,庄严神圣的皇家“祭月”虽然传到民间成了阖家欢乐的“赏月”活动,却也还保留着“祭月”的风俗,只不过,与上古时期的“祭月”相比,普罗大众们对“月”有了更世俗的要求和情趣,也包含了更现实的功利因素,所以,小编更喜欢称其为“拜月”。    

比如清朝时,有些地方的官员会举行祭拜“月宫神”的仪式,将月饼垒成金字塔的形状,再敬上九节莲藕,祈祷月宫神保佑全城风调雨顺,节节平安。祭拜完之后还要留出几块供奉的月饼妥善保存,等到当年的除夕之夜再食用,寓意当年全城大小事物都圆满、平安。

至于普通百姓家,拜月的供品更加丰富。除了月饼外,还要摆上诸多时令瓜果,且“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瓜果要切成牙瓣,如莲花状。富裕的家庭会摆上八种供品:象征团圆的西瓜、子孙满堂的石榴、如意吉祥的柿子、早生贵子的栗子和红枣、富足生活的芋头、螃蟹和月饼,以此祈求家庭的美满,生活的富足。

除了食品外,还要摆上“月光纸”,纸上“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上有菩萨,下有月轮桂殿,中间一个如人一般站立的兔子在捣药,这分明就是一幅月宫图嘛。

将放满供品的供桌对着月亮所出的方向摆好,祭拜过后焚烧月光纸,月饼和瓜果则分给家中每一位成员。要问祭拜时心中所求的是什么?——“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依然是离不开月亮的神话故事,之所以祈求男子科举高中,是因为北宋时每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就被安排在农历八月举行,科举遇上佳节,状元就成了“蟾宫折桂”之人。    

这时的月亮不仅寄托了人们的情感,更承载了更多的现实愿望,比起皇室的“祭月”和文人的“赏月”,普通百姓的“拜月”使得月亮有了更多的亲和力,是完全的“与民同乐”了。

从“祭月”到“赏月”,再到“拜月”,甚至是“玩月”,月亮就这么一步步从天上走到了人间,虽然“高度”逐渐下降,“身份”却越来越多,“任务”也越来越重,不仅月宫里住进了嫦娥、吴刚、玉兔、蟾蜍,种下了桂花树,而且承载了厚重的思乡、思亲之情,还承担着让世人过得幸福美满的重任,这样看来,月亮在中秋节过的也真是不容易呢。 

                                                                       2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中秋佳节,各地最主要的中秋节习俗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习俗一赏月

最早起源于周代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习俗二吃月饼

最早起源于宋代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至少在宋代就有了。苏东坡有诗可证,“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饼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做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当时的节物重在尝新,如尝石榴、枣、栗、橘、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

习俗三: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除此之外,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希望能帮到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