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青海高原一株柳》你联想下到哪些人,他们创造了怎么样的奇迹?

如题所述

1、【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

  2、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出示,师念:依依袅袅复青春, 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 绿丝条弱不胜莺。】

  3、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很多文豪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4、【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相机介绍:青海高原位于世界屋脊东部,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高原上常年是冻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几度,……】了解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再读读这个题目,你有了怎样的疑问或想法呢?

  5、过渡啊: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初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自己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读不懂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读一读下列各组词语,想想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铁铸  锻铸

  虐杀  摧毁

  抱怨  畏怯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不可思议  望而生畏

  (读正确各组词语,在此基础上,浅谈读完各组词分别给你什么感觉。也就是词语的意思及感情色彩。)

  4、读了两遍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谈一谈,并选择能反应你这感受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1、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2、 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3、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引读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出示】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读一读,读出它们的画面来。【生自由读】——谁能读出青海高原的这些特点?【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我们一起读,并想象着这悲壮苍凉的画面。【齐读】

  3、就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上,却有着一株柳,【指课题】一株作者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柳,一株让作者发出这样感叹的柳:【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一起读。【齐读】——你们突出了什么关键词?(“神奇“)【红色标出】——重读它,再读这段话。

  4、过渡:它的“神奇”体现在哪儿?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株柳树,用明亮的眼睛看,用敏锐的心来感受。轻轻打开课本。

  二、精读,感悟柳树形象的“神奇”。

  1、快速找到直接描写这株柳形象的段落。(第五自然段)【出示】

  2、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来。【生自读】

  3、这段有四句,你挑一句感受最深的来读,并且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准备一下。

  A、“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1)“两合抱粗”有多粗啊?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演示】

  2)这么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难)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五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个多教室这么大的树阴,你说这课柳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一“奇”。

  B、“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1)这句是写它的引答 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从哪里感受到它坚硬?(“生铁铁锭的色泽”)你们看到过铁锭吗?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很硬,颜色很暗淡,我这有幅图片,【出示】大门上的把手,它跟铁锭是“同胞兄弟”,看看它的颜色怎样?(暗淡,发黑),感觉它的质地怎样?(坚硬)。说树干和树枝像它一样的色泽,像它一样粗实而坚硬,奇怪吗?[小精灵儿童网站]

3)提到“柳”,它素来以“柔”著称,不是都说“柔柳”吗?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却这么坚硬,这是第二“奇”。

  C、“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1)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绿得这么……这么……是暗绿色的,我们平原上的柳树是这个颜色吗?(嫩绿、草绿、鲜绿)这又是一“奇”。

  3)谁来读读它的这一“奇”?【指名读】

  D、“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觉?(很高大  生命力强……)

  2)“巍巍然”和“撑立”让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4、我们分别读了这段的四小句,感受到了这株柳形象上的“神奇”,请你连起来读这段,整体感受一下。【自由读】——谁来通过朗读带我们走近这株“神奇”的柳呢?【指名读,评议】——你们能读好吗?我和你们一起读一遍。【齐读】

  三、引发想,感受柳树生长过程的“神奇”。

  1、过渡:那么,这株柳的“神奇”是不是就指它外形方面这三点呢?(不是)去默读六七两个自然段,你一定会找到答案。【自由读】

  2、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写什么?(作者想象这株柳的生长过程)它的生长过程体现了“神奇”吗?(体现了)拿出笔来,把其中反应它“神奇”的语句画下来并读好它。【再自由读】

  3、交流。

  A、“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1)读了这句,这株柳的“神奇”之处在哪?(1、种子随意散落却有幸萌发2、其他柳树苗子全毁了而唯独它存活了下来)2)怎么能说不神奇呢?3)来,我就还请你,还读这段话,不过要把体现这株柳“神奇”的关键词读好,来,试试!

  B、“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出示】

  1)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2)但是这株柳树呢?(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3)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把他找到的这段一起读一读。
C、“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出示】

  1)你们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吧?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这段,哪个词语或句子让你特别有感触?

  2)交流。(“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说明它经受了许多许多困难。“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3)由此可见,这株柳所处的环境非常——恶劣。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录音】师激情描述: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它又怎样面对的?(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险些连根拔起;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4)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5)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4、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也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抗击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现在在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可能在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作者的家乡灞河也以柳树而闻名,闭上眼听老师读灞河的柳树,待会儿说说它给你什么印象。【师配乐朗读第八自然段】问:灞河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极易生长)同是柳树,生活的环境却如此不同。可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抱怨了吗?(没有)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齐读】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九十九让告诉我们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一”让我们知道生存的希望十分渺茫,)可是,它放弃了吗?(没有)捧起书,一起读最后一段,读出你的感受来,读出对这一株柳的敬畏和赞美,读出它的生命伟力。【齐读】

  四、拓展。

  1、读着这样的柳树,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读着这株柳树,我还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了吗?【交流】

  3、我有三句话要送给大家【出示】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愿,它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3
“面对困难时,不要低头叹息。”这是我在读完《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后的第一感触。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讲了一株伫立在青海高原的唯一的一株柳树,它在别的树木所望而生畏的青海高原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与它超乎想象毅力和韧劲活了下来,在青海高原这种被称为“树木地狱”的恶劣环境下艰难地生长并壮大了起来——在寒风中,被冻死过多少次又奇迹般地复苏过来;在电闪雷鸣时,被劈断了多少枝条又强忍着剧痛在“伤口”上抽出了新条——它无疑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摧毁,但它一次又一次顽强地起死回生。这株柳树的生命力十分地顽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自己那生机勃勃的绿色装饰着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向青海高原展示自己生命的光彩,使青海高原变得生机盎然、有声有色。它的这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与其坚贞的力量给予了我以心灵上的震撼——身处逆境,却不向命运低头;百炼成钢,展示生命的坚韧。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个人。他的一生都在与可怕而痛苦的病魔作斗争——满身的伤残与严重的伤寒几乎使他丧命。刚刚从死亡线上艰难地挣扎出来后,却又因为突如其来的车祸住进了医院。在厄运“给予”他的飞来横祸的重重地打击下,他的双腿完全瘫痪,只有右手还可以活动;他的双眼完全失明,就借助广播学习……虽说身体已经残废了,但是他并没有悲观退缩,而是决心一定要活下去!他的生命历程就如这株柳树:积极进取,勇敢顽强,热爱生活,永不退缩。他九死一生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生命永远只偏爱那些勤奋、坚强的人!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是不可能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但是只要自己的心中一直充满着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地生存下来,生命就会发生令任何人都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去面对,就一定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第2个回答  2011-11-15
阿炳,写出了二泉映月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