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官窑的历史

是何时开始在景德镇设置官窑
不同时期官窑的代表成就

1、北宋

初期的产品有碗、盘、壶等,薄沿、深腹、厚底、高圈足。胎洁白细密,釉色白中稍泛黄,装饰以素面居多,仅少量器外有刻划纹,有的内底有印花或文字。

北宋中期除碗、盘外,盒、壶、罐等增多,出现覆烧芒口器,釉为青白色的影青釉,薄处泛白,厚处呈青绿色,光泽透明。

碗的形制多斜腹、薄壁、厚沿、厚底、小低圈足,装饰以刻划为主,采用一边深、一边浅的“半刀泥”刻花法,刻线流利。在壶、罐类器肩部有牡丹、菊花、莲花、飞凤、水波等印花纹样。

北宋晚期至南宋器形品种多样,多直口弧壁或撇口斜壁的芒口碗,碗口、腹壁胎皆薄,仍以影青釉为主,装饰多为印花,题材更丰富,有花草虫鸟、人物、动物,造型极生动。

2、元代

北宋后期在定窑的影响下,采用覆烧法,提高了产量,也改进了质量,有“南定”之称。其中湖田窑的产品质量最好,釉色似湖水之淡绿,纹饰也精美。从南宋起产品就远销海外,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景德镇青白瓷五千余件。

元代时开始烧青花瓷、釉里红和其他品种,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同时还继续烧制青白瓷。产品有梅瓶、玉壶春瓶、罐、碗、盘、匜、炉和高足杯等。元代著名制品有釉里红、青花,所烧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内有“枢府”字号,人呼“枢府窑”。

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瓷都,青花瓷大大发展起来,被称为“国瓷”,同时还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

清代时烧瓷技术大大提高,品种有青花三彩、粉彩、珐琅彩,还有各类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纹、漆、铜釉色等,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3、明代

明代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

瓷器烧制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不论在烧制工艺,还是器具种类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各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种,如永乐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万五彩等瓷中翘楚。

永乐帝在位时,景德镇瓷器生产蓬勃发展,这一时期是我国瓷器烧制承上启下,内外交流的重要阶段,上承宋元,下启康乾,并广泛与外国交流学习。

能工巧匠们除了继承前辈的精巧工艺,仿制元代的典型器物外,还大胆进行创新改良,烧制成永乐甜白,青花,釉里红等极具时代特色的新瓷器;

尤其是多色低温釉上彩瓷器,打破了以往瓷器多为单调色彩的传统,使之更赏心悦目,为后来的成化斗彩,嘉万五彩乃至康雍乾粉彩瓷器烧制奠定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和外使出访之际,永乐瓷器得以与世界其他地区交流(外销瓷和赏赐附庸国专用瓷),从外国进口颜料(如永乐青花所用的苏麻里青)学习技艺。

永乐瓷器中也出现了一批地域色彩浓厚的伊斯兰瓷器,这既是对前朝的继承,也是新时期向外国学习的证明。

4、清代

景德镇的窑炉有重大改进,根据龙窑与马蹄形窑的优点及用松柴烧造的特性修建成的窑炉,外形象覆置的鸭蛋,称为蛋形窑,具有容积大、装烧量多等优点。

烟囱顶部呈尖状,倾向窑头,防止了风向改变时抽力波动或倒灌。由于窑底向上倾斜,窑顶逐渐下降,窑的高度大于宽度,烟囱高度等于或稍小于窑长,加上注重装砌匣钵,采用各种投柴方法,从而使室内温度及气氛便于控制,并可充分利用热量。

这种窑炉可同时烧成多种产品,燃料消耗较少,在建窑的时间及费用上也较龙窑节约,因而延用了很长时间。

扩展资料:

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

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 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德镇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景德镇瓷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8
景德镇窑景德镇窑在今江西省景德镇,故称景德镇窑,实际上由数个窑口组成,故又称景德镇窑系
景德镇窑
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建国后发现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石 虎湾、黄泥头最早,均为五代时期,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纯正,达70度。陶瓷窑炉的一种。亦称“蛋形窑”。可能是从龙窑和参考北方馒头窑,又根据烧松柴的特点发展起来的。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在控制烧成气氛和瓷器质量以及燃料消耗等方面,均较龙窑、阶级窑和馒头窑等为优。明清以来景德镇制瓷所取得的成就,是和这种窑的采用分不开的。
  景德镇窑
中国瓷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 梅花、芙蓉、 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景德镇窑
中国瓷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 梅花、芙蓉、 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编辑本段多品种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此一时期著名的品种有: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年间的青花、红釉、青釉等,在元代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成为当时及后来景德镇窑的主要品种。成化(1465~1487)年间的斗彩、 正德(1506~1521)年间的孔雀绿釉及嘉靖(1522~1566)、万历(1573~1620)年间的五彩等新品种, 也以胎质细腻、釉色晶莹柔润、纹饰图案精美,而风靡于世。清代康熙(1622~1722)、 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年间的青花、五彩、红釉、天青釉、素三彩、粉彩、珐琅彩、窑变釉、广彩等,更是绚丽多彩,竞相争辉,产品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产地,有瓷都之称。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重获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五代烧制青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盘类为主,青瓷釉色青中带灰,白瓷釉色较白。采用支烧法,碗、盘器内和底有一周长形支烧痕。以胜梅亭,湘湖为主。 景德镇窑
  宋代时烧青白瓷为主,有名的湖田窑就在景德镇的湖田村,器型有碗、盘、合、瓶、壶、罐、枕等。装饰上有刻花、划花、印花、篦划纹等技法。纹饰有龙纹、凤纹、婴戏纹、海水纹、缠枝花纹等。
景德镇瓷窑,据元蒋祁《陶记略》记载,南朝时期即已有瓷业,唐代已烧白瓷,其时景德镇名新平,又名昌南镇。北宋初年,向京师贡白瓷,宋真宗景德年间贡瓷得到赏识,改镇名为景德镇,并设置监镇,由官监民烧,创烧出影青瓷。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监烧瓷器,创烧出卵白色的“枢府”釉瓷及釉下彩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代在此设置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控制了最熟练的工匠、垄断优质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规定了各道工序的规格,使 景德镇窑
制瓷水平大为提高。明代主要烧造青花瓷器,同时创烧出点彩、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等多种彩瓷品种。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帝王对瓷器的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窑瓷器,创造新品种,仿造其他手工业品及制作专供外销的外国形式的“洋器”等方面都获得成功。青花及多种彩瓷品种,闻名中外。清代御器厂的监窑官如臧应选、刘源、郎廷极、年希尧、唐英等对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提高,起了促进的作用。他们督制的瓷器,被称为“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其中尤以唐英的贡献大,他亲自参与烧造,并总结经验,编写出《陶成记事碑》和《陶冶图说》两部清代制瓷工艺史的重要资料。清末,景德镇制瓷业已趋衰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3
景德镇官窑最早可追溯至元代,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中,官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集中了大批的优秀工匠,而且在烧造中不惜工本,对提高景德镇的制瓷技术、瓷器质量,促进陶瓷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元代的景德镇官窑
“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唐朝代宗(763-779年)初设枢密使,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元代沿袭其制。元朝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元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具有“枢府”款的卵白釉瓷器。
“枢府”瓷的特征为: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为厚;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而近似鹅蛋色);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器,其碗为小底足。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的造型,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国家文物总局编文物教材,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第5次印刷,P499—450)。元代成功烧造出青花瓷,创造出了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装饰,其他色釉如红釉、蓝釉、金釉等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各种呈色剂的发色规律已有熟练的掌握,使景德镇瓷器装饰异彩纷呈,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把瓷器装饰推进到釉下彩的新时代,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瓷器之特色。
在元代,景德镇窑有官用、民用之分(但据前述,元代的官窑和明清时期的官窑有着本质的区别,此时的官窑可以说是蕴含在民窑之中),反映了等级观念和不同的生活趣味。 《元史,顺帝纪》记载至元二年(1336年)夏四月丁亥的禁令: “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等服”。反映在元朝景德镇瓷器中,则民间不得绘制和使用五爪龙纹瓷器。根据考古调查,在景德镇湖田“(南河)南岸刘家坞的折腰碗和小足盘足多外撇,内壁多印有‘枢府’二字,高足杯内壁的印花龙纹有五爪的,印证《元史》这类器物应为当时的官用器;北岸的在造型上虽较相近,但足壁多垂直,内壁无款识,龙只为三爪、四爪,当为民用商品” (刘新园等《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 《文物》,1980年11期)。 “枢府”器(卵白釉瓷)不仅元朝‘枢密院’等上层使用,普通百姓也普遍使用,这与元朝人的生活习惯与喜好有着密切关系。枢府器不单单是元朝人的生活器具,而且是元朝人的审美的重要对象,其本身也是元朝人审美时尚与情趣的反映。
二、明代的景德镇官窑
明代沿袭和继承并发展了前代从各地名窑给宫廷制造和供奉瓷器的做法,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给皇宫制造和供奉瓷器。关于御窑厂设立的时间,有三种说法:洪武二年、洪武二十六年、洪武三十五年。目前,以上任何一种说法,都没有得到公认。不过,一般持“三十五年”说,即建文四年。但三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即御窑厂设立于明洪武年间。初设时有窑20座,宣德(公元1426-1435年)间增至58座,明中、后期多时达80座。
明代御窑产品,按习惯皆冠以帝王年号,如洪武窑、永乐窑、宣德窑、成化窑等。其主要成就:一是制瓷工艺继续精进。据《天工开物》载: “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二是青花装饰水平有所提高。永乐、宣德官窑所产的青花瓷,瓷质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各异,纹饰优美,被称为我国青花瓷的黄金时代。三是釉里红装饰继续进步。尤以宣德窑生产的釉里红瓷最为成功,其色婉如色泽鲜艳的红宝石。四是烧成了玲珑瓷及青花玲珑瓷。永乐时,景德镇成功地烧出了玲珑瓷。成化时,又在碧绿透亮的玲珑周围配以青翠幽雅的青花装饰,造出了十分精细的青花玲珑瓷。五是釉下彩绘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化时创出了“斗彩”装饰,其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斗彩工艺,开创了我国彩瓷的新时代。此外还创出了“填彩”装饰技法,嘉靖时创出了青花五彩,正德时创出了红地金彩装饰。六是颜色釉装饰取得显著成就。永乐时烧出了“祭红”和“翠青釉”。宣德时烧出了“宝石红釉”和“天青釉”。成化时烧出了仿哥瓷。正德时烧出了“孔雀绿”。嘉靖时又烧出了“瓜皮绿”。七是烧出了大龙缸和薄胎瓷,这是明时景德镇瓷业高度技术成就和制瓷技师惊人智慧的体现。大龙缸,直径高度均达70厘米以上,通身饰以五爪龙须,形制巨大,气势宏伟,庄重肃穆,为帝王专用之物,他人不可僭越使用而显出它的神秘。薄胎瓷的制作,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制瓷技师的艺术匠心和智慧,最薄最细的薄胎瓷器,其厚度只0.5毫米,最厚的也只有1毫米,真正是“胎薄如纸”。
三、清代的景德镇官窑
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还是造型,装饰技法,或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几乎到了炉火纯青、出神人化的地步。 《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历代窑考) “国朝”篇评述臧窑和年窑时说: “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清代的御器厂(清代时亦称“御窑厂”)始建于顺治十一年,至雍正末年和乾隆初年达到兴盛,乾隆以后则走向衰落。
清代前期的御窑厂,名窑辈出,创新层出不穷。康熙年间著名的官窑有“臧窑”、 “郎窑”。臧窑的主要成就是单色釉,但青花、五彩,素三彩,釉里红均极为精巧。康熙青花色彩鲜艳纯净,莹澈明亮,层次分明,有“青花五彩”之誉,别具风格而“独步本朝”;康熙五彩发明了釉上蓝彩和黑彩而成了彩瓷的又一个转折点,基本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釉上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占主流地位的局面,而且,随着色彩的增多,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嘉靖在红、霁蓝等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而使康熙五彩鲜艳富丽,光泽透澈明亮。郎窑,为康熙四十至五十一年江西巡抚郎廷极在景德镇督造御窑时生产的瓷器。郎窑以仿明窑宣德和成化窑器而著称。郎窑的杰出成就是仿制明宣德祭红釉而创制的以郎窑红为代表的颜色釉——郎窑红。 “华而不俗,色正朱”,其深艳的色泽,犹如凝结的牛血一般鲜红(故也称其为牛血红),釉面透亮重流,器物里外开片,既像玻璃光泽般鲜艳夺目,又像红宝石一样瑰丽,极为名贵,为历代珍品。康熙时还烧出与郎窑红齐名的色调淡雅的豇豆红,也称美人醉,用诗“绿如膏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形容它极为贴切。在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于康熙朝始创的粉彩,到雍正年间获得空前的发展,并且有清一代,以此为甚。彩料中“玻璃白”的掺人,加上国画没骨法渲染手法的运用,突出了画面的阴阳、浓淡、深浅的立体感,同时粉彩的烧成温度较低,因而显得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烂雅丽,形象逼真,构图文雅隽秀,所谓“鲜娇殊常”。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集诗,文、书,画于一身的督陶官唐英主持下的唐窑,成就辉煌,既是乾隆一朝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制瓷史成就的代表。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47岁之身协理窑务,他以陶人之心主持陶政。胎质,釉面、器型品种、工艺手法、装饰形式、釉上和釉下彩绘,无论仿古,无论创新,无不登峰造极。
清代御器厂自建厂之初,就沿袭传统旧制,由宫廷派督陶官督理陶务。乾隆年间唐英《赴窑厂经理瓷务折》中记载: “窃照窑厂诸务,奴才承办有年,久所熟悉。其最关紧要之时,在春则二、三两月,秋则于八、九等月。盖二、三月间,当开工之时,所有器皿,各样俱须定准。至调停釉水,配搭颜料,皆于此时料理。其八、九月之候,风日高燥,于坯胎火候均为合宜,正当陶成各器之时,拣选讲究,尤在熟谙之人亲身经理。”此外,御器厂制瓷完成后的解运,一般是以水运为主。唐英《陶成记事碑》中记载: “厂器陶成,每岁秋冬二季,雇觅船只夫役,解送圆、琢器皿六百余桶。” 《陶冶图说》中说: “茭草直缚于内,竹蔑横缠于外,水陆转搬,便于运送。”
清代御器厂对次品的处理,不单纯是对产品的分配问题,而且牵扯到宫廷用瓷的体制特性。对次等瓷器的处理,明代和清初时将其贮存于御器厂的库房,且疏于管理, (下转第49页))以至“破损遗失,致烧成之器皿与原造之坯胎,所以数目俱无从查核。”至唐英督陶时,他考虑到“此项瓷器必须选落,不敢上供御用,但款式制度,有非民间所敢使用者”。于是打算一并呈进送京,或供宫廷赏赐,或在京变价出售,后在京来文,旨令次品就地变价出售的情况下,遂将“落选之黄器、五爪龙等件照旧酌估价值,以备查核,仍附运进京,或备内廷添补副余,或供赏赐之用,似可以尊体制而防越。至如馀外落选之款釉花样等件,凡属官选,向亦在查禁之列,不许民窑书款仿造,然于国家之制度等威,尚无关涉,似不防在外变价。奴才请将此项次色脚货,仍按年估计造册,呈明内务府。俟核复到日,听商民人等之便,有愿领销者,许其随外变价,仍不许窑户影射伪造,以杜滥觞壅滞,则此落选之无关定制者即以销售,而黄器、五爪龙之落选者亦得所用,不致流布民间,以滋亵越矣。”由此可见,清代宫廷对御用瓷器中次品的处理有一定分寸,既不象以往御用瓷器中的次品一律打碎,不得民间使用,又不是无所限制地散之民间,任意仿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