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熊猫还珍贵的动物是什么?

如题所述

是朱鹮哪,十分美丽,日本的国鸟,但在日本已经灭绝。现在日本仅有人工饲养的,是日本政府多次请求后我国赠送的。据说,比大熊猫还要珍贵的。
“东方宝石”朱鹮

朱鹮曾广布于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录的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唐代诗人张籍在游终南山时目击朱鹮身姿后专门写了一首《朱鹭曲》:“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剪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避人引子入深堑,动处水纹开滟滟,谁知豪家网尔躯,不如饮啄江海隅。”诗人通过诗描述朱鹮的特征和生活习性,也表达了作者爱鸟护鸟的情感。诗中朱鹭现称朱鹮。
  至本世纪50年代,朱鹮还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和前苏联的亚洲东部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各国生态环境的恶化,到70年代末,朱鹮在朝鲜和前苏联已绝迹,到1985年日本也只剩无繁殖能力的二雄一雌,1995年仅剩一只。我国的朱鹮的生存状况如何呢?中科院动物所的刘荫增教授等人,历时3年,行程14省5万公里,终于1981年5月21日在秦岭南麓洋县八里关乡姚家沟发现幸存的7只朱鹮,其中2对成鸟,3只幼鸟。
  自1981年朱鹮被重新发现以来,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和有关国家的关注,1986年国家在洋县建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日本国政府也提供了50万美元的援助。1987年朱鹮被国家列入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992年12月我国实施《朱鹮拯救工程》,1994年1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朱鹮列入“极濒危动物”,级别高于大熊猫和华南虎。
  为宣传、保护朱鹮,国家邮电部于1984年5月15日专门发行了《朱鹮》特种邮票一套三枚,还于1998年发行了图案为朱鹮的电话IC卡一套,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朱鹮》电视专题片。
  当地各级政府为保护朱鹮也采取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特别是在朱鹮栖息地保护区禁止采伐、开荒,禁止在农田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群众为此损失达2000多万元,当地政府同时也为农民作了一定的补偿。多年来,当地政府还大力开展了植树造林、治理污染等活动,退耕还林10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人工育林40万亩,使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0%上升到78%。为保护朱鹮,科技人员在食物匮乏季节,通过定期向朱鹮觅食的水田投放泥鳅、小鱼等来补充朱鹮的食物,为保证成活率,科技人员还采取了野外取卵人工孵化、人工种群自然繁殖等办法,使朱鹮这一种群中的个体数量得以增加。现在我国已掌握了朱鹮的人工繁殖、饲养等关键技术。仅今年就成功繁殖朱鹮幼鸟102只。其中野生朱鹮繁殖成活55只,人工种群繁殖成活47只。目前,在陕西境内就达到了300多只。朱鹮巢区也由最初的一处增至几十处,活动范围达3000多平方公里。朱鹮这个岌岌可危的脆弱种群在中国政府和老百姓的呵护下,正在逐步摆脱濒临灭绝的不利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比大熊猫还稀少的动物是斑鳖。
斑鳖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比中华鲟更濒危的“水中大熊猫。背盘宽度仅略小于长度,几近圆形。躯体扁平,仅略隆起,背面平滑光泽,在相当于骨质背甲部分,黄色斑纹形成横竖交织的线纹或放射状纹。头、颈及四肢背面亦为黑绿色,具不规则的大小黄色斑。
斑鳖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极其珍贵,是龟类中最濒危物种之一,分布于东南亚、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太湖周围。之后苏州动物园雌斑鳖在授精后出现状况经抢救不幸死亡。至此,全球仅剩三只斑鳖,一只雄性目前在苏州动物园,另两只在越南。
它们的年龄动不动就是百岁以上,在鳖类中属于很年轻的,却会给繁殖造成一定的阻力,能够孕育的后代也十分稀少。因此,我们除了要对珍稀动物严加保护以外,对于这些传统的动物,也要按照加强资源保护,积极繁殖饲养,合理猎取利用的方针办事。
第2个回答  2011-11-12
骆驼
第3个回答  2021-01-27

这种动物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已经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第4个回答  2011-11-12

鼋是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
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中国古代即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中国安徽的鼋则可能于19世纪末期绝灭。江苏太湖以产鼋而着称,《太湖备考》中曾有“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无锡还有因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鼋头而得名的风景名胜“鼋头渚”,可以在此远眺和观赏湖中美丽的风光。
  由于鼋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药,且肉味鲜美,遭到了大量捕杀,现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不多。1000多年前,鼋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的江河湖泊和溪流深潭中,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加上人为的肆意捕杀, 鼋(图6)
如今为数不多了。瓯江作为鼋的故乡,曾有过辉煌:人们目睹有90只大大小小的鼋,排成一条长龙,由小溪向瓯江游去,时浮时沉,十分壮观。邑人为之津津乐道并引以自豪。据科研部门考察测算,瓯江水域中今尚存近200只鼋,数量居全国之最。它与大熊猫一样,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由于人们长期大肆捕杀,加上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其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除浙江的瓯江还有少量残存外,其他地区已经十分罕见 。
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鼋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雌性大多在夜间上岸,到向阳的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次产十几枚到数十枚不等,产卵之后用沙土盖好,还要在上面爬上几圈,作为伪装,然后从另一条路返回水中。由于鼋对于汛期内江水得涨落极为敏感,甚至似乎能够预知当年洪水的水位高低,如果洪水较大,就产卵于岸边的高处,反之就产卵于地势较低的地方,这也使得了解鼋的习性的人们借此来判断当年洪水的大小,以便制订防汛的计划和措施。它的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大约40—60天孵化出幼体。幼体出壳之后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浅水地带活动和觅食,体重达到1.5千克时再游到深潭中,俗称“沉潭”。大约长到体重为15千克左右时达到性成熟。
编辑本段相关文献
   鼋(图8)
鼋在中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在我国民间还称它为“癞头鼋”,并认为其十分凶猛,可以伤人,因为它的力气的确很大,可以驮数百千克重的物体而依旧行动自如。在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第23回中,宝玉言语不慎,惹恼了黛玉,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事实上,鼋偶尔有伤人的现象并非出于本性,而主要是为了自卫,尤其是对那些恶意在岸上围困和捉弄它的人,只要被它一口咬住,就会宁死不松口,而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不会主动向人进攻的。有趣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动的人,有时会被鼋误认为是“尸体”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却从未有被鼋咬伤的现象发生。   在浙江第二大水系——瓯江流域内,有时出没着一个椭圆形的背甲。它呈暗绿色,四缘长着宽厚柔软的肉裙;头部较小,吻短尖,有磊块;背部中间平或下陷;腹部、前肢外缘和蹼部均呈白色。这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学名叫鼋。东汉许慎着的《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鼋其貌不扬,头部常散生着疣状突起,因此被人戏称为“癞头鼋”。   鼋,性凶悍,力气大。唐朝《宣宝志》一书中,记述着宣州江中的鼋上岸与虎搏斗的情景。曾有人在80公斤的鼋背上放一块重达150公斤的花岗岩石,还站上5个彪形大汉,它仍能自如地爬行。据文献记载:鼋生存至今已有1.75亿年了。历史上,鼋也是一种神力的象征,庙宇的石碑和帝王的墓碑,一律由石雕的鼋驮着,身负千钧,依然昂首挺足。   (图片:[1][2][3])    《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梁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従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