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的治理

如题所述

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我国石漠化扩展趋势发生逆转,生态治理工程贡献率达72%
2012年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通报“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我国石漠化地区监测范围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粤等8个省(区、市)的463个县,是珠江的源头和长江水源的重要补给区,也是南水北调水源区、三峡库区,生态区位十分重要。1999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加大长江、珠江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投入,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二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土地石漠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遏制,由过去持续扩展转变为净减少,岩溶地区生态状况呈良性发展态势。截至2011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00.2万公顷,占监测区国土面积的11.2%,占岩溶面积的26.5%。与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净减少96万公顷,减少了7.4%;年均减少1600平方公里,缩减率为1.27%。而上世纪90年代末为年均扩展1.86%、“十五”期间年均扩展1.37%。
岩溶地区石漠化净减少,生态状况向良性方向发展,是因为我国实施了综合性举措。其中人工造林种草和林草植被保护等生态治理工程对石漠化土地逆转发挥着主导作用,贡献率达72%;土地压力减轻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的植被自然修复率为18%;实施农业工程与农业技术措施的贡献率为7%;其他因素的贡献率为3%。
实践表明,石漠化治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减贫的过程。通过治理石漠化,工程区保持了水土,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发展了林果业、木本粮油。统计表明,工程区农民这些年的人均收入年均以12.5%的速率递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