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越的鸭绿江的江面宽度是多少?

我想知道的宽度是指解放军从跨越地点到江对面的宽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跨越的那一段江面的宽度是多少

抗美援朝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跨越的鸭绿江的江面宽度约为660米左右;

这个值是根据现在的鸭绿江断桥位置的宽度测得,因无法考量当时的水位情况,所以不能很精确只能采用约来表示,但具体的作战位置是确定,可以根据以下的历史记录及现存遗址来判定: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英明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则成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中方一侧残存四孔。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

  第一座大桥被炸断的同时,与其相邻的第二桥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畅通,安东铁路分局职工和驻军部队冒着敌机不断骚扰、随时轰炸扫射的危险,全力以赴抢修大桥,使鸭绿江大桥成为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同时,由安东军区防空司令部所属高炮17团,503团和13团第3营担负起守卫任务,组成完整的防空体系,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敌机来袭鸭绿江大桥共5391架次,多则每天3次以上,大都每批20至90架,大机群就达10多次。防空部队保卫大桥对空作战219次,击落敌机22架,击伤75架。敌机对江投弹虽逐次增多,但命中率却由10%降至7%以下,有力地保卫了鸭绿江大桥的安全。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从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全部撤出,从鸭绿江大桥凯旋回国,大桥头的“凯旋门”前,安东人民热烈欢迎光荣的志愿军。战争胜利后,朝鲜将第一大桥所属6孔残骸拆除,而我方所属4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傲然屹立江上,供人凭吊,抚今追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4

丹东附近的江面应该在九百米左右。因为鸭绿江大桥桥长944.2米。

鸭绿江上本无桥,1905年,日本人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1909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同时采取了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迫使中方同意建桥,次年4月,在朝方工程过半的情况下,迫于日本人的压力,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日本人在中国一侧建桥,同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竣工通车。大桥总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为便于船舶航行,中方第四孔架设旋转式“开闭梁”,这便是鸭绿江上第一桥。第二桥建于1937年4月,在第一桥上游,与第一桥相距不足百米,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

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25日,志愿军打响了驻军朝鲜后的第一仗。

2、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3、从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这个阶段,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其特点是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1
  鸭绿江上本无桥,1905年,日本人确定在江上架设大桥,1909年5月,在朝鲜新义州一侧开始了基础施工,同时采取了边施工边与中国清政府交涉的办法,迫使中方同意建桥,次年4月,在朝方工程过半的情况下,迫于日本人的压力,腐败的清政府不得不同意日本人在中国一侧建桥,同年5月在安东(今丹东)进行施工,次年10月大桥竣工通车。大桥总长944.2米,宽11米,共12孔,为便于船舶航行,中方第四孔架设旋转式“开闭梁”,这便是鸭绿江上第一桥。第二桥建于1937年4月,在第一桥上游,与第一桥相距不足百米,即现在的“中朝友谊大桥”,与第一桥并称鸭绿江上的“姐妹桥”。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内战,美国即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英明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彭德怀临危受命,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则成了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的交通大动脉。由于大桥在援朝战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美方便千方百计对其进行破坏,1950年11月8日,美空军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轰炸机,对大桥狂轰滥炸,大桥被拦腰炸断,朝方一侧钢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军用轰炸机34架,再次轰炸大桥,朝方三座桥墩被炸塌,至此大桥瘫痪,中方一侧残存四孔。被人们称为鸭绿江断桥,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见证。

  第一座大桥被炸断的同时,与其相邻的第二桥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为保卫大桥的安全畅通,安东铁路分局职工和驻军部队冒着敌机不断骚扰、随时轰炸扫射的危险,全力以赴抢修大桥,使鸭绿江大桥成为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同时,由安东军区防空司令部所属高炮17团,503团和13团第3营担负起守卫任务,组成完整的防空体系,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8月,敌机来袭鸭绿江大桥共5391架次,多则每天3次以上,大都每批20至90架,大机群就达10多次。防空部队保卫大桥对空作战219次,击落敌机22架,击伤75架。敌机对江投弹虽逐次增多,但命中率却由10%降至7%以下,有力地保卫了鸭绿江大桥的安全。

  1953年7月27日,美国侵略者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从此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朝鲜全部撤出,从鸭绿江大桥凯旋回国,大桥头的“凯旋门”前,安东人民热烈欢迎光荣的志愿军。战争胜利后,朝鲜将第一大桥所属6孔残骸拆除,而我方所属4孔残桥带着累累伤痕,傲然屹立江上,供人凭吊,抚今追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7-15
鸭绿江(朝鲜文:압록강, Amnokkang)古称坝水,汉称为訾水,唐朝始称鸭绿江,因其水色青绿、恰如鸭头而得名。沿中朝边界向西南流,汇集浑江、虚川江、秃鲁江等支流。从中国丹东西南注入黄海。全长约800公里。流域面积6.4万多平方公里。上游流经峡谷,中国临江以下中游河床较宽,水流渐缓。集安以下沿岸平原较开阔。流量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建有水丰、云峰等电站。冰期长约4个月。十三道沟以下可通航,并用以流送木材。沿岸有丹东、新义州等工业城市。

鸭绿江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南麓,先后流经吉林省、辽宁省的长白、集安、宽甸、丹东(此段约300公里。江面宽阔,两岸风光秀丽,在入海口一带,盛产大银鱼)等地,向南在辽宁省丹东市东沟附近注入黄海,全长795公里,流域面积6.19万平方千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鸭绿江造桥历史很早,可上溯到辽代,20世纪初,鸭绿江上始建铁桥,先后在丹东和朝鲜新义州之间建了二座。第一座建于1909年,是座开闭式桥梁。1950年朝鲜战争中被美国飞机炸毁,桥墩至今犹存,现辟有端桥游览区。第二座桥建于1940年,为铁路、公路两用桥,全长940米,属中朝两国共管。它是中朝两国的交通要道,也是游人观光览胜的景。在鸭绿江边坐船,就可以看到朝鲜新义州的景色,有时还可以看到有朝鲜人向你招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