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感人事迹2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抗美援朝的感人事迹如下:

在1953年朝鲜战场夏季反击战中,美军938.2高地主峰的前沿阵地被我志愿军某部某连夺取,志愿军某部三连迅速跟进,接替了友军的防务。阵地对面不到百米处就是美国鬼子,他们不甘心高地被我军夺取,天天向我方阵地实施狂轰滥炸。

那时,山沟里的炊事班送饭到前沿阵地,三天两头有伤亡,两三天才能送上一次饭。吃饭难,还有压缩饼干啃几口,可以抵一阵子饥饿,而饮水难,却时刻威胁着战士的生命。

炎热的夏天,三连战士为坚守阵地与敌军激战,还没到下午一壶水早已喝光了。捱到晚上,大家唇干舌燥难以忍受。上阵地后的第四天,天刚黑下来,指导员余发荣来到3排10班的猫耳洞,对班长钟樟彩说:“没有水喝,有的人已经接小便喝了。

情况危急,要给你增加一项紧急任务,到山沟里找水源。只要找到了水,拼上命也要把水背上来。”钟樟彩是个讨饭放牛长大的农村娃,矮墩墩的他非常勇敢机灵。战斗中,他发现不管美国鬼子的武器多么先进,炮弹多么威猛。

但每次飞过来的炮弹没有重复打入同一个炮坑的,所以每次炮弹密集飞射无处躲身时,他就毅然跳入刚炸开的弹坑,像青蛙一样隐藏,每次都幸运地活了下来。指导员走后,他立即收集了30多个军用水壶,然后背上冲锋枪,离开猫耳洞奔往前沿阵地的山沟。

在泛着少许白光的小路上,钟樟彩仔细辨认路痕,确认没有埋着地雷后,加快速度走几步,又低下头仔细查看一段,赶紧再走几步。就这样辨认一段,走上一段,当走出大约一百米时,山坡上已逐渐有些灌木和青草了,他放慢了速度,仔细搜索,特别注意听水流的声音。

猛然间,他发现不远处的小树丛里横着两段似原木一般的东西……他猫着腰,手提冲锋枪,警惕地向那边走去。待走近了,才看清是已经牺牲的两个穿志愿军服装的年轻战士,身上背着枪和一些水壶,其中一个手里拿着军用水壶,半举在空中。

他判定这两个战士是到这里灌水时,遭敌人机枪扫射而牺牲的。钟樟彩心里一阵难过。他又仔细一看,在紧靠上面那具尸体边的岩缝里,向上喷涌着一股清水,水量还不小。钟樟彩顿时又兴奋起来。他连忙趴下喝足了泉水,又急速卸下身上背着的全部水壶,很快将所有水壶灌满,背了回来。

自从那天背水成功后,他就每隔一两天去背水。每次都遇到定向、定点打到泉水附近的子弹和炸弹,但钟樟彩都根据美军打枪放炮的规律避了过去。后来,钟樟彩因背水荣立了三等功

抗美援朝事件经过: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从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进行了五次战略性战役。其特点是: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急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4-18
杨根思(1922--1950)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
邱少云(1931年--1952年)四川铜梁(现为重庆铜梁)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11月11日,邱少云所在连队在朝鲜平康前线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并奉命于夜间在距敌60米的山脚下潜伏,以待次日傍晚发起突袭。12日11时,他的潜伏地不幸被敌盲目发射的燃烧弹击中。为了不暴露部队的整个行动计划,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巨痛,在5个小时的时间里一动不动,直至牺牲。
黄继光(1930年--1952年)原名黄积广,四川中江县人。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
许家朋(1931-1953)安徽省绩溪县人,1951年5月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23军第67师第200团第9连战士。 1953年7月6日夜,在反击石砚洞北山战斗中,他所在的突击排突入敌阵地后,为敌暗堡猛烈的机枪火力所阻,爆破手爆破未成,英勇牺牲。
张桃芳(1931-2007)江苏兴化人。22岁的年轻战士,志愿军214团8连狙击手张桃芳,就是他在金化郡上甘岭狙击战中,用442发子弹,歼敌214名,创造了朝鲜前线我军冷枪杀敌的最高记录。 1954年,24军选拔战斗英雄支援空军飞行员队伍建设,经过体检,214团仅张桃芳一人合格,进入徐州第5航空预备学校和济南空军第5航校1团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空军高密第1训练基地担任歼击机飞行员,飞行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歼击机,但在随后换装新式歼击机后,身体不适应高空缺氧,由空军司令刘亚楼亲自批示,转到防空兵,任防空兵某部营长,后来历任坊基地警卫连副指导员、上海空军政治学校学员、山东潍县基地警卫连指导员、济空地空导弹第九团司令部副参谋长、地空导弹九团副团长等职务。 1985年6月,张桃芳退职休养。
吕松山,山东省牟平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原先是一个油脂工厂的技术工人。美国帝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朝鲜战争以后,他便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在一个战斗连队里,当了一个名符其实的“战斗小组长”,屡立战功,2007年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3
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保住了队友,牺牲了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