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

如题所述

孔融为人刚直,多次得罪曹操,后被曹操杀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讨乌桓,孔融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饥荒战乱,曹操上表请禁酒,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认为不要禁酒,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扩展资料:

孔融被杀后续

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

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号哭而止饮。

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时人都为之悲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24
说起孔融之死,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是被曹操杀的,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呢?孔融之死与自己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孔融,字文举,据说是孔夫子第二十世孙,由此看来是有些来头的,大家都知道孔融可是个大才子,他小时候便很聪明,那段令人津津乐道的“融4岁能让梨”的典故更是被视为教育孩子学会谦让的表率,十岁那一年,孔融随父亲来到首都洛阳,当时河南尹李膺名声极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后汉书�6�1李膺传》),可见拜访李膺是件多有面子的事情。但是他“不妄接宾客”,一般人是见不到他的。而孔融还是个孩子,却偏要见见李膺,他对李府守门者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请通报。”李膺请他进来后问他道:“高明(称对方的敬词)祖、父与仆有恩旧乎?”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在座的人听了无不惊叹,李膺也称赞他将来“必为伟器,不过,一个宾客陈韪却讥讽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驳说:“那我想你小时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陈韪被他一驳,羞得满脸通红,半天也说不出话来。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聪明机智,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孔融从小便比较会讽刺挖苦别人,这是他的性格。”十六岁时孔融为掩护受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死,被视为“义士”。于是孔融便名满天下,世人皆知,三十八岁时就当了北海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虽然孔融很有才,也曾自许大志,表示要济危靖难,匡扶汉室,但他却缺乏政治识见与匡济大才,有着读书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才华盖世,想干些大事,但大事干不了,小事又不干。所用的都是轻浮士人,只会饮酒做诗,高谈阔论,但干不了也不想干实际的事。在任北海相期间,他的主要政绩是在建立学校、表显儒术、荐举贤良、吊死问生等方面。至于说到用兵打仗,这位大名士可就出尽洋相了。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黄巾起义军和袁绍的人马所围困,以至于“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三国志�6�1崔琰传》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黄巾军管亥部所困,多亏刘备派兵救援才解围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率兵把孔融围在青州,一连数月,城内守兵只剩下百十来人,形势危在旦夕,而孔融却“凭几安坐,读书、议论自若”。结果只落得“城坏众亡”,自己仅以身免,妻子、儿女全都做了俘虏。一方面由于自视过高,议论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又因为所任非才,这样,在豪强纷争、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孔融虽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但终究是无所建树,充其量只能做个名士而已。所以他虽然有很高的抱负,可是他的干法却脱离实际,虽然在文化上有一些成果,但在经济上、军事上就不行,以至后来无处安身;在政治上更混乱了,看不出复杂问题的关键,也治不了狡猾的下级官吏;做事又很没条理,有时放松管理,有时“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这为怀恨他的人提供了击败他的口实。然而在当时,曹操还是很看得起孔融的,在他被曹操请到许昌,当了主管工程的将作大臣(建设部长),每次朝廷开御前会议,都是他作主发言人,其他卿大夫则不过挂名委员而已,即便如此,孔融依然不改本性,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孔融文才很大,名气大,脾气和架子当然也不小。一般来说,聪明人都有自视过高、瞧不起他人的缺点,尤其是听不进相反的意见。如果不能战胜这个弱点,聪明就成了一把自伤的利剑。同时,一个聪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这个世界的,这也就是性格决定命运的最佳佐证。孔融就是一个这么聪明而且从不掩饰他聪明的人。孔融依仗自己的聪明,在说话上是持才傲物,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即使对方是权倾天下的曹操,也不例外,一有机会就找他的岔子,用讽刺挖苦和故意捣乱的方式来发泄他对曹操的不满,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天下人面前标榜自己的聪明才华一样。197年,袁术称帝,曹操便想公报私仇趁机杀掉与袁术有婚姻关系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说《周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曹操推托说,这是上面的意思。孔融心想,扯你妈的淡!嘴上也不饶人:莫非成王要杀召公,周公也说不知道?如今天下人敬仰您,只因为您聪明仁智,办事公道。如果滥杀无辜,只怕天下人都要寒心。首先第一个,我孔融堂堂鲁国男子汉,明儿个就不来上班了!曹操想想他说得也有道理,就不杀杨彪了,但心里肯定结了个疙瘩。曹操攻破邺城,曹丕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抢来做小老婆。孔融就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因孔融博学,以为真有这事,便问他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及至后来曹操为了节约粮食,下令禁酒,说酒可以亡国,由此非禁不可。孔融又跳出来唱反调,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人间有酒德,酒怎么可以禁?再说从古以来就有因女人而亡国的,怎么不禁女人?这些话,当然让曹操很不受用。但孔融来头大,名气大,曹操轻易也奈何他不得,但“外虽宽容,而内不能平”。从此恨上了孔融。 
如果孔融只是说些讽刺刻薄话,也许曹操忍一忍也就罢了。可惜孔融还要攻击曹操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纲领,对曹操的每一重大决策都要表示反对,这就使曹操不能容忍了。加上孔融和刘备关系非同一般,曹操又正好要用兵荆州。留着这样的人在朝中,如何放心得下?于是曹操便决定在消灭刘备之前,先消灭了孔融。杀孔融毕竟不是杀别的什么无名鼠辈,还得讲点法律程序。因此曹操便任命郗虑去当检察长(御史大夫),查一查孔融有什么问题。郗虑原本与孔融不和,对曹操的任命自然心领神会,很快就收集到孔融的罪证,并让一个叫路粹的人写了举报材料。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刘字。这便是谋反了,当然该杀,可杀。于是孔融很快就被下狱、处死、弃市,老婆孩子也统统受到株连。不过曹操杀孔融,用的却不是“谋反”的罪名,而是“不孝”的罪名。据路粹的揭发和后来公布的罪状,孔融有两条“反动言论”。一是说:父与子,有什么恩?论其本义,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又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二是说:闹饥荒时,有点吃的,如果父亲不好,便宁肯拿给别人去吃。这样的言论,当然是“不孝”。所以曹操在布告上恶狠狠地说:“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不但该杀,而且还杀晚了。这是典型的以言治罪,也是典型的专制政治。当然曹操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用心是很深的,表明曹操是极有心计的政治家,而孔融是意气用事的书呆子,汉王朝历来主张以孝道治天下,曹操杀孔融,说明他维护孝道,而维护孝道就是维护汉室,这就光明正大,用不孝的罪名杀孔融,不但能消灭孔融的肉体,还能诋毁孔融的名誉。你想,孔子的二十世孙居然主张不孝,他的人品还靠得住吗?一个连祖宗都背叛的人,难道还不该死吗?显然,曹操不但要整死孔融,还要整臭孔融,死了以后也翻不过身来,遗臭万年。
回过头来说曹操的杀孔融,与孝不孝的没有什么关系,却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知道,东汉末年,许多名士都以“清流”相标榜。譬如祢衡,这位孔融的好友,这些人中自然有洁身自好的高洁之士,也不乏沽名钓誉之徒。但不论何种“清流”,共同的特点,是才气大脾气也大,或没有才气脾气却很大。他们都自命清高,不肯与所谓俗人来往,也不肯与当局合作,或装作不与当局合作。如果只是个人生活闹闹脾气,还不要紧,然而他们还要把这种风气带到政治生活中来,而且弄得影响很大,这就不能不让曹操头疼,他确有正一正风气的目的,曹操是一个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他要专政,岂容别人天天说他的怪话?他要用人,岂容大家都不来合作?这就要杀一儆百,才能一正风气,而孔融正好是这样一只大公鸡。所以他要杀孔融,还要批判他。对另一个才气和脾气也很大,地位和影响却不如孔融的人,就不去动他,而是交给别人去杀。一个恃才傲物、不任世事的文化人生活在乱世是可悲的。他死后,曹丕向全国悬赏孔融的文章,有上交者“辄赏以金帛”。如果,孔融活在今天,那他会是一个优秀的评论家,一个人气指数很高的文化人,然而,而生在乱世,又遇到了曹操,以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必然不被当权者所容的命运。
今天,处于职场的我辈,看完孔融之死,当从中汲取教训,人贵有自知自明,君子为人处世自当审时度势,不可持才自傲,目中无人率性而为啊!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孔融让梨”的故事,千年以来一直都是传统幼教的典范,《三字经》中是这样说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意思就是告诫少年儿童要懂得兄弟之间的礼让。 

如此一位天资聪明、乖巧懂事的小孩,长大后的命运和性格却是令人唏嘘不已,最终被曹操以“图谋不轨”、“不敬不孝“等罪名杀害。

愤青孔融,害死亲哥

孔融青年时代是一位极其意气用事的愤青,史书记载。孔融生活的时代,已是东汉末年,朝廷极其腐败不堪,孔融的一位好朋友,也是当时的名士叫张俭,在朝廷做官。因为看不惯当时的宦官把持朝纲,上书弹劾宦官的罪行。

熟读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年,刘氏汉家天下在外戚和宦官的双重摧残下,已经是风雨飘摇,几近覆灭。此时,恰逢十常侍作乱,宦官权势熏天。

张俭哪能得罪的起宦官,进而被宦官污蔑论罪下狱。 孔融听说后,愤慨不已。组织一帮人马,居然把张俭从监狱里劫狱救出。

官府追究下来后,孔融的哥哥孔褒念及兄弟情深,就自己抗下整件事情。孔母听说后,爱惜儿子,就跟官府请求说愿意代儿子赴死。

最后,这件官府权衡过后,只能让孔融的哥哥孔褒定罪入狱。

青年时期的孔融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劫狱,害死亲哥哥,但这件事引起非常大的轰动,孔融的名声名扬乡里。

交友不慎,举荐不察 

孔融一生官至渤海太守。在渤海太守任上期间。向曹操大力保举东吴盛孝章,还留下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盛孝章,本是东吴的大臣,因为得罪东吴朝廷,遭到排挤。盛孝章准备潜逃东吴,孔融得知后,立刻向曹操保举曹操,希望曹操能出面协调,保住盛孝章。

孔融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政治家,太过于意气用事,完全不考虑曹操的感受。曹操如果出面保护一个东吴的叛臣,曹操将会是怎样的外交处境。此时,孔融用各种天花乱坠的道理,道德绑架曹操。

另外,还向曹操举荐祢衡这种狂士,祢衡除了骂上司,从来没见过他有何贡献。如此云云都惹得上司曹操非常不满,终于有一天曹操爆发了,孔融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总结道理

孔融一次再次挑战曹操的心理底线,自己却浑然不知大祸临头。最终被曹操以“不孝”等罪名诛杀。身逢乱世,即使是名门之后,也难逃被杀的命运。

第3个回答  2011-09-23
  曹操为何一定要杀掉孔融?

  看过电影《赤壁》的人都知道,一开场,曹操打算出师伐刘备,继而进攻东吴。孔融在朝堂上道破曹操的狼子野心。曹操一怒之下,拿孔融祭旗,随后率大军出征。

  历史上,没有曹操出征拿孔融祭旗这一说。不过,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孔融的确是被曹操所害。曹操不仅杀了他,还将他的妻儿老小全部诛杀。

  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一提到他,就想起典故“孔融让梨”,4岁就知道把大个儿的梨子让给客人,客人笑称他为神童。是够神的,保不齐大个儿的梨子有虫,所以让给你。从小拿这典故教孩子,孩子不知这世道弱肉强食,到社会上吃够了亏,心里啐传统教育一脸唾沫。

  孔融吃过亏吗?他吃亏大了。也是有才,爱显摆。这一点从他写文章以议论为主可以看出来,孔融文章的内容大多为申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可是,在曹操手下当差,显摆才华的下场基本都不好,孔融算一个,杨修算一个,祢衡不算,那是玩脱口秀打嘴仗的,见到祢衡您就算看到不要脸本人了。瞧人徐庶多机灵,一言不发,透着沉默是金。

  实际上,孔融也是个义士。怎么说呢?在他16岁的时候,为了挽救被朝廷宦官迫害的张俭,与哥哥孔褒争相牺牲生命。这一事件,使孔融天下闻名。

  《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备举荐42岁的孔融为青州刺史。

  时隔一年,也就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打青州,孔融逃出青州。

  后来,孔融辗转到曹操手下。曹操这人比较复杂,既爱才又妒才,既君子又小人,是个矛盾综合体。他知道孔融有才,让孔融到许昌做了将作大臣。将作大臣这个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级。就是主管工程、建设。

  孔部长上任以来,干得不错,常常在朝廷的御前会议中,表达自己的真知灼见。曹操一直都很重视他。

  可是,公元197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孔融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处处唱反调 自己埋下杀身祸根

  这一年天下不太平,袁术大言不惭地在寿春称帝,曹操很生气,想灭袁术一时又灭不了,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迁怒于太尉杨彪。因为杨彪曾经和袁术联姻。杀不了远的,搞个近的,曹操便诬陷杨彪,说他企图废黜天子,上奏疏请求收捕下狱,判杨彪大逆不道之罪。

  孔融听说了这事儿,朝服都来不及穿,就跑到曹操跟前讲道理。他对曹操说:“杨公有四代的清明大德,全国人民都钦佩。《周书》上说,父子兄弟,有罪都不能连及,怎么能把袁术的罪归于杨公呢?”

  曹操这时正在气头上,你提什么《周书》啊,这才华卖弄得忒不是时候了。可孔融的话又无懈可击合情合理,意思很明确——如果你曹操这样滥杀无辜,必定大失天下人心,以后谁还愿意辅佐你呢?

  可曹操还是不肯放过杨彪,他让许昌令满宠去审理杨彪的案子。孔融没办法,只得暗中活动,他请尚书令荀彧托付满宠,说审理杨彪时,请只录口供,不要拷打。

  满宠心头有数,说是审理杨彪,结果一句也不问,上来就按照法令拷打杨彪。几天后,满宠告诉曹操,说这杨彪经过拷打,一个字也没说,这个人在海内有名气,如果不把他的罪过搞清楚,就不能服众,就会失去民心,这对您非常不好。

  曹操没办法,当天就把杨彪放了。

  一开始,孔融和荀彧听说满宠拷打杨彪,还心生怨恨。这下才知道是满宠的计策,为的就是让曹操放了杨彪。

  杨彪领教了曹操的厉害,如今汉室衰弱,政权都在曹家,惹不起躲得起,他谎称双腿肌肉萎缩,连续十几年不能行走。最终逃离了曹操的魔掌。而孔融不知趣,阻止了曹操加害杨彪,他反而有点得意忘形,常常以讽刺、挖苦的方式和曹操唱反调。在绝对权力的统治空间里,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时时处处恃才傲物,说怪话讲酸话,是历史上不少自命清高之士的嗜好。仿佛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有智商,就显示不出自己卓然不群。讽刺挖苦倒在其次,否定重大决策更是对当权者的反叛和打击。譬如曹操颁布了一条禁酒令,说酒会亡国,必须严禁。其实,曹操的本意是为了节约粮食。要说这也是利国利民之策。可孔融不干了,跳出来高谈阔论,说自古以来,亡国的还有女人,怎么不把女人一起禁了?曹操无言以对。

  反对一回就算了,可孔融回回都反对,这就让曹操极度恼火,记恨在心。

  孔融罪名:不孝为主谋反为辅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七月,曹操要发兵南攻荆州刘备。他知道孔融和刘备的关系一向亲密。这家伙平时就一贯唱反调,关键时难保他不会下烂药。于是曹操决定,干掉孔融。但孔融是一个名士,不能说杀就杀,一方面,曹操可不想背负滥杀无辜的罪名;另一方面,如满宠所言,要服众,不要失去民心。

  那么,妥当的方式就是谋杀。

  谋杀的要领在于周密、严谨的部署和策划。曹操精细盘算,认为给孔融罗织罪名最为妥当。这罪名还不能是一个,要多个。

  于是,谋杀行动分为这两个步骤。

  第一步:这年的8月24日,曹操派光禄勋山阳人郗虑出任御史大夫。为什么要让郗虑做御史大夫呢?因为曹操很清楚,此人素与孔融不合。

  第二步:郗虑一上任,曹操就马上指使他搜罗孔融的过错。郗虑既乐意又卖力,搞别人兴致差点,搞孔融他来劲了啊!

  很快,郗虑就搜罗到给孔融定罪的证据——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这就是谋反的论调。而且,从前孔融在北海的时候,看到王室不安宁,召集徒众,要想图谋不轨,后来和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

  要说这罪名够大了。可曹操认为,仅此一项罪名还不够猛,命郗虑继续秘密调查搜罗。

  于是,郗虑又收集到孔融两大不孝的言论。

  一个是不尊重先哲。孔融曾和祢衡互相吹嘘,祢衡赞孔融,说你是“仲尼不死”;孔融则回赞祢衡,说你是“颜回复生”。俩哥们儿脸皮确实够厚的。

  另一个是不尊孝道,闹饥荒的时候,孔融对别人说,“如果父亲不好,宁肯把东西让给别人吃,让父亲饿死”;对于母亲,孔融认为,母亲和儿子没有什么爱,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后双方就毫无关系了。

  得,两大罪名,不忠不孝。一个鼻孔流血,只是火旺,两个鼻孔一起流血,你死定了。实际上,一条谋反言论就足以干掉孔融了。为什么曹操偏偏要两项罪名呢?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其一,汉朝是主张以孝道治理天下的。曹操的精明和奸诈就在于,以不孝为罪名强加于孔融,不仅杀了心头之患,而且表明自己遵循孝道,维护汉室。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笼络人心的角度,都让自己获得利益,可谓是一箭双雕。

  其二,以不孝定孔融的罪,可以充分掩盖谋杀动机。在不孝的后面,再加上一条谋反的“副罪”,孔融便更加罪有应得了。

  其三,将不孝罪放在谋反罪前面,作为“主罪”,也显示自己的大度,你孔融通敌刘备,也可以不杀你,你也可以去投奔他,我曹操爱才,决不滥杀人才。但你不孝,就必须处死。属于“挥泪斩”。

  其四,以言论治罪,也给恃才傲物或者沽名钓誉者一个警示,不许妄自尊大,不许讲怪话——讲怪话、讽刺、挖苦绝不是活跃政治空气,而是作乱。在专制的政权里,你们应该是沉默的大多数,没有*,更没有话语权。

  其五,这两大罪名,可证明孔融人品有问题。肉体杀掉,还消灭你的名誉,让你永世不得翻身,让陈寿写《三国志》也不敢给你立传。这就叫踩死你,还踏上一万脚。

  因此,曹操在布告上写道:融违反天道,败伦乱礼,虽肆市朝,犹恨其晚。

  这个没打红钩的布告,充分表达出曹操的愤怒——“犹恨其晚”,杀你还杀晚了。

  于是,此时已是太中大夫的孔融被处以死刑,不是祭旗,而是在街市上行刑,连同孔融的妻儿一起诛杀。

  以前,京兆人脂习和孔融交好。脂习曾多次告诫孔融,不要过分刚直,长此下去,必定遭到祸害。这下,孔融真的死了,许昌没有一个人敢去为他收尸。只有脂习去了,抚着孔融的尸体痛哭,说:“孔文举舍弃我而死,我还怎么能够独生呢?”

  曹操知道,立即下令搜捕脂习,本想杀掉他,后来又赦免了他。
第4个回答  2017-05-10

孔融?不是那个“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小孩吗?这么可爱的小孩怎么会被曹操杀的呢?看到这个题目第一反应都是这个吧,冷静下来之后,才想起曹操是为什么要杀死孔融。


曹操,“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句话让他成为了一代枭雄,坐上了一国之君的宝座。

孔融,他也不再是小时候学会让梨的小孩了,他勤奋好学,在曹操身旁辅佐,有着读书人都有的性质:爱卖弄才华。

曹操因为袁术在寿春称王而生气,就把怒火发泄到了杨彪身上,想让他死,孔融成功的救下了杨彪。之后孔融在曹操面前得意忘形,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都,天天和曹操唱反调。曹操为了要节省粮食就颁布了禁酒令,对外说是酒会亡国,不能喝,他却不理解曹操的做法,他就说把女人也禁了,都是会亡国。这样唱反调的事有很多,曹操越来越不爽,就派人去找孔融的茬,抓住了孔融的小辫子,给孔融判了不忠不孝的罪名。最后杀了他。


说白了,孔融如果不那么自大,说话稍微收敛一点,曹操也不至于去杀了他,祸从口出啊。孔融被杀了之后就他的好朋友去收尸,都没人敢去给这个“不忠不孝”的人收尸。曹操杀了孔融,不仅解决了心头之恨,还获得了民心,一举两得。只可惜了孔融啊,一肚子的墨水,脑子都被墨水灌满了,却不知道祸从口出这个道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