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将你的具体做法进行归纳梳理,进行理论提

如题所述

新课程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必然会遇到许多突出的矛盾,请你分析这些将产生的矛盾?你如何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将你的具体做法进行归纳梳理,进行理论提升;将你的规划,你的设想,你的困惑等等写可出来。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很大程度的更新,课改的精神已经能够较好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中。一年多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当前的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与问题,因此,我就新课程语文必修教材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新课程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突出的矛盾,主要有:
第一、教学实际与教材编排的矛盾。新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是一种教材编写上的重构和创新,它力图通过对传统选文和单元结构编排的颠覆,把语文的工具性功能通过语文的人文性功能传递出来,这无疑给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但是按照专题编排的类似人文读本的教材缺少系统性和操作性,能否顾及学生理解能力的现状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与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吻合,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第二、教材选文的多样性与典范性的矛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方面是彰显语文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是“多、快、好、省”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提升。在教材的选文上,应该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时代性”和“典范性”,也应该体现“多元性”,比如有的必修教材当代文学选文多,现代文学选文少,且忽略了一些现代散文旗帜性人物的经典之作,这应该说是对“时代性”与“典范性”辩证关系的片面性认识。 第三、教材篇目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太多, 按正常的教学方式处理教材,根本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教材新,容量大,课时紧,教材如何选用,时间如何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这段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学生、教材以至学校、社会、自然环境这些课程的构成要素中,教师是一个关键的要素。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教师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开发、建构、实施等许多环节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二)教师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如何正确把握和驾驭语文必修教材的教学,关乎高中新课程的成败。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处理好整体感知与局部切入的关系,要做到整合教材,重点讲解。
   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的整体性,在目标中特别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建议”也提出“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这是基于阅读鉴赏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特点而提出的基本原则,是符合阅读鉴赏基本规律的总体要求。由于以往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肢解课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良倾向,这一强调具有现实针对性。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不能抓住课文的重点,不善于从局部指向课文整体,将整体把握变成大而化之、架空立论的倾向。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该通读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抓住关键句段或关键词语作为切入口,来带动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对文本的结构、作者的情感、表达所用的语言及修辞的研究,甚至段落的切分、标点的运用,一个字、一个词的推敲,常常会对深入理解整体意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对课文的解读把握好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地关系,要做到综合安排,专题研究。
基本理解是基础,多元解读是提高。把同类的文章放在一起作为一个专题研究,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节省时间。仔细分析研究必修一教材,我们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专题来教学:现代诗专题,包括现代诗的起源、演变、代表流派和作家,以及诗歌朗诵;古代历史传记散文专题,包括文言文基础知识,传记散文特点;写人记事散文专题,包括写人的手法(作为重点教学),记事的方法;新闻专题,包括新闻的相关知识,如何读新闻、看新闻;报告文学专题,包括报告文学的相关知识,如何写报告文学。 也由于此,课标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特别强调“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阅读是对话,对话存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同时受着读者和文本的双重制约,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文本的确定性是对话的前提之一。因此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敢于引导,善于引导。首先,要创设自然生成问题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其次,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判断,想一想它有没有价值,跟文本有没有关系,与教学目标有没有联系,值不值得讨论探究,然后作出调整。重视学生意见,不是“放羊”,而是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重视理解性阅读,主要鉴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从学生方面看,一般来说,学生还没有成长为一个“理想的”读者、“有能力的”读者,因此阅读教学的实施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视野、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选择展开对话的适当层面。从文本方面看,它有作者设定的特定空间,有自觉的创作意图,是具有某种确定性的,或者说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对它的理解还是有正误、是非之分的,要防止对文本的任意解读或明显的误读。
    三、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观点正确与感情真实健康的关系;
  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学习目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感情真实健康是第一位的。我们应重视课标规定的目标中“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等要求,为此,强调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感而发”“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相对过去大纲在作文教学方面只笼统地要求“做到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充实”,显然更为突出地强调了对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的要求。课标“教学建议”也指出:“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但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课标根据新的理念,界定写作“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写作知识和理论的堆积,或单纯写作技巧的演练,所以特别强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这样,自然就把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成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写作心态和良好的写作状态,在写作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四、在语言表达上,处理好基本功与有创意地表达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有个性地表达,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这与重视语言表达基本功并不矛盾。表达与交流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实际的表达交流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课标“教学建议”中所说的:“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教学要重视表达实践,把力气花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实际能力上,夯实观察生活、体验情感、搜集素材、调整思路、遣词造句等表达的基础;不要过多地传授写作知识和理论,而只需在写作过程和关键处适当点拨。
      五、 处理好课堂内外结合与课外延伸学习的关系;
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就使教学时间无限延伸开来。“梳理探究”是人教版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可如果教师连看都没看一下,殊为可惜。要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有办法的。一般教师习惯于阅读课文学完以后,再处理其他内容。探究梳理内容放在模块结束以后进行,有些匆忙。每个模块学习初始,有计划的安排专题研究,每个模块学完之后进行交流总结。比如,对于“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我们就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新词新语并整理;然后,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本组收集到的新词新语,其他小组作记录,时间可安排在早读,这样就不占用教学课时了;最后,各小组将自己搜集和全班交流时记录的新词新语整理归类,相互交流整理,再写成论文,每组交一篇,教师批阅后,进行小结。以上学习均安排在课外,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并提高了作文能力,可谓三全其美。
 六、把握好读、背、写、说相辅相成的关系;
 多读: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 150万字。
多背: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现在的学生不重视积累,我们定期举办“默写考查”或“记忆竞赛”,及时验收,做到段段清。
多写:多写首先包括对汉字书写的要求,我们举办了“钢笔字段位测试”,一段时间后,重新认定,督促学生写好汉字,优秀的书法作品展出,激励大家练好字。
多说:实行自由、开放式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联想、想象和表现的欲望和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理状态处于开放状态,为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
课程改革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内化沉积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创新的过程。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创造者,检验一位教师是否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执行者、完善者以致创造者,很大程度体现在其课堂上。
(三)下面谈谈我对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 :
一、如何让学生在热闹的阅读教学中收获更多?由于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空前发挥,凡是已经接触新课程的老师都会亲身感受到,现在的阅读课堂气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活跃。这一热闹的景象在进入新课程之初,曾让我们兴奋了好久,但后来却出现了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意外现象:许多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动起笔来往往是抓头挠耳,笔不成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常见的活跃分子,在考试中做阅读题时往往一蹋糊涂、一败涂地。于是,一个不得不让我们共同深思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如何让学生在热闹的阅读课堂中收获更多?
二、如何让学生的低起点渐近新课程的能力高要求?新课程还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课内的整体感知、文本赏析与探究到课外的阅读体验与积累,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其具体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是好事,但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能力基础普遍较差,语文的阅读能力层次普遍低下,要想在短期内达到新课程的能力要求,我们教师要做的还有很多,有时我们更多的感爱是无所适从,前途茫然。
三、关于自主、合作、探究问题。
1、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流于表面,每堂课非得老师给一个框架才行动起来,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即使给框架也无法动起来。
2、怎么指导学生去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肤浅,讨论的答案单一,没有新颖独到的见解,学生发言面不广,所以导致合作活动成了徒劳。老师在合作学习中指导能力欠缺。以前语文教学收的太紧,现在又放得太开,老师的知识贮备,组织能力还待提高。
3、怎样指导学生去深层次的探究,往往所谓的探究游离于文本,有时钻牛角尖,甚至一些毫无价值的话题,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水平,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的。
语文教学,我们在传承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同时,更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师是语文新课程的建设者,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直面这些矛盾,探求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积极稳妥、合理有序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当然,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尊重个性发展、提倡开拓创新的时代!中学语文教材肩负着这个时代赋予它的历史重任,要做好这项工作确实很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成功自然会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越来越优化,教学质量就会逐步提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10
这是一个语文老师的提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