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文一篇 大学学习与人生 或 信息时代的学习

希望大家能快点帮忙找一篇 或自己写一篇 速度快点 我追加分

  信息时代如何学习是个很大的问题,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学习是所有人的事情,中国有13亿公民就有13亿个学习主体、学习者。每个学习主体都存在一个如何学习的问题,自从有人类就有学习的问题,今天我们提“如何学习”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就是因为我们在信息社会,学习出现了新问题。从前我们有一套很成熟的学习理念和方法,这套方法和理念在今天不一定合适,所以今天我们来讨论在信息时代,在21世纪我们怎样来学习的问题。
  (一)
  要讨论学习问题,有几个前提我们先得认识清楚,因为不认识这几个前提只是谈学习谈不清楚,我要先跟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信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叫信息社会?
  第二:当代教育发生了什么变化 ?
  我们都说现在我们处在信息时代,现在是信息社会,但信息社会究竟有什么跟以前不一样的规律,不一样的特点呢?信息时代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在信息社会之前是什么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农业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非常成熟,农业社会之后人类进入的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约50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电脑,那就意味着从那一时刻开始,我们就慢慢地进入了信息社会。
  三个社会有三个不同的文明规范,也就是说不同的文明规范下,它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不讨论农业社会,我们先讨论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的基本特点:
  1.实践对象主要是人以外的物质世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我们人类要生存和发展。
  2. 模具制造,批量生产
  几百年的工业社会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必须创造出可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条件和生产资料,现在看起来,人类在工业社会发展得很好。
  因为工业社会讲究生产的效率,必须大批量的制造出我们所需的东西出来,所以这种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都必须是统一的批量生产,大批量的制造,这一点在工业社会做得非常好!工业社会就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社会。我们现代社会的主体还在工业社会,工业社会这种根深蒂固的长达几百年的观念还在影响着我们,不仅是一般的影响,而且很多方面已经深化到我们的思想里,深化到我们的血液里。从判断事物的基本依据到在教育上,学习上,我们都深信不疑,但这里就有个规矩:如果社会不发生一个根本的变化,我们这种思维方式还是有效的,如果社会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以后就对我们提出了挑战,那么这就是信息社会我们要面临的问题。
  那信息社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1. 信息爆炸,信息成为有价值的东西。
  2. 互联网构造了“即时通讯”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间模式,形成的汇集知识、智慧和情感的海洋文化。
  3. 社会实践的主要对像从改造物质世界变成了提升人的世界。
  4. 信息文明发展,不可预测内容增多。
  工业社会是个很实在的社会,我们一定要看得见,摸得着、能用、好使、能吃、能穿才判断它有价值,信息不是干这个的,信息既不能吃也不能穿,而在信息社会它成了有价值的东西,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价值,有重大的价值,那么这是跟以前社会不一样的现象。
  “即时通讯”就是通讯可以成为一顺间发生的事情,信息传递非常的快,互联网不仅构建了即时通讯,它整个改变了人类的时间模式。
  以前的长周期,现在变成了短周期,以前,慢节奏变成了现在的快节奏。
  很多事情让我思考决策的时间变得很短,所以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没有“密秘”的时代,世界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了解到。这就是即时通讯,即时通讯的产生给我们人类带来重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凭的是时间,但现在没有时间了,一顺间大家都知道了,怎么办?过去我们可以小部分人先开会,定个调子,再发动群众一层一层的布置。现在来不及开会了,一下子大家都知道了,这对我们过去习惯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带来很大的冲激。而且互联网把全人类的知识、智慧和各地的事件都汇聚起来了变成了一个知识、智慧的海洋,人类所有的创造知识产品向你扑面而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纪。
  农业社会也好,工业社会也好,我们的兴奋点就是开采大自然,把大自然所有的东西转变成我们需要的物质产品,这就是社会最根本的任务。但今天好像这个问题有了一些变化,实际上我们观察一下周围都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出这个结论,我们现在家庭的开支就是整个的“恩格尔”系数在下降,用于吃、穿、日常生活消费的比例在下降,当然我们还要买大件,比如我们要买房子,买车。现在越来越提升的是孩子的教育,是学习型家庭的建设。这些东西在我们过去看来不应该花那么多钱!教育怎么能花这么多钱呢?我们得花更多的钱得吃喝呀!得穿衣服呀!现在变了观念变了,这就说明从我们千家万户来看,我们也是把主要的工作从保证温饱转移到提升我们的素质。
  另外呢就是社会事件变化,不可预测的因素增多。不像在工业社会,工业社会我们做事情可以很从容地去做计划,再按计划去做,现在很多事情我们没法做预测,没法做计划。太快!我们过去执行一个计划都是五年计划,叫五年规划!就像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一做就是五年。但现在您在做一个五年规划试试?第二年你就得改,为什么?变化周期缩短了,再做五年计划,早就变了。所以变化的短周期、快节奏给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提出的挑战是最严峻的。大家知道,我们过去学习,教育要教材,过去出一本教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没有十几年,几十年,出不了一本教材。但我们想想出一本教材到学生手里使用的时候,已经过了十几年,那么这十几年里面社会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教材里讲的情况还是真实的吗?教材里面的数据还是可靠的吗?教材里的结论还是科学的吗?都不一定。现在人类知识的半衰期(就是有一半要淘汰)只有3、4年,甚至更短。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面要进行教育和学习的。这就是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的新的变化。谈论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现实出发,否则谈不清楚。
  以上是我们对第一个前提有所认识以后,来讨论第二个前提:科学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已经说了社会文明在变,我们又说了现代科学也在变,科学的内涵,科学的精神,科学研究的对像,科学发现的规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教育能不变吗?
  传统教育的特点: 1. 追求内容和过程的确定性
  2. 追求结果的标准化
  3. 追求人的批量生产。
  我说的传统教育是指从近代学校产生以来这一段的教育,为什么要这样?很清楚!教育是跟当时这个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社会就得有工业化的教育,工业化的教育是为工业社会服务的,适宜于工业社会要求的这样一种教育。我们前面讲过:工业时代的生产就模具制造、批量生产,所以工业时代的教育也必须用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把人当作物一样来制造,来生产。从流水线这一端输入进入经过这一流水线走出来一个标准件。我们用不着觉得这是一个很不人道的过程,因为那个社会就必须这样,必须这么做,这么做就对了,这么做就完成她自己特有的历史使命。但今天不一样,我们社会的实践对像、目标都变了,教育也要跟着变。具体怎么变,这里简单地讲一下当代教育的几个关键词,也就是说她朝什么方向变的,发生了什么质的变化。
  1. 服务
  我们知道现在我们国家服务业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我们过去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现在服务业是第三产业。但什么叫服务业呢?我们过去种庄稼、炼钢铁、存不存在服务业呢?不需要服务业。人以外的物质世界不存在服务的问题。谁为谁服务呀?不是为物服务,而是物为人服务,所以一说起服务业就是为人服务的那个产业,对人才需要服务,对物只是一个开发、开采的问题。那么我认为在今天信息社会,我们的教育要产生一个重大的变革是从塑造型的教育变成服务型的教育,教育的主题词是为学习服务。所以现在不存在一个削弱学校功能的问题,学校的功能用不着削弱,但她要改变一个方向:从塑造型变成服务型。
  过去我们描述老师的那些话都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或说制造业的痕迹。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园丁”,都是明显的工业社会的概念。包括什么“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一定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工业社会的概念。在信息社会都是落后的沉旧的概念。信息社会我们主张的是为学生成长服务。
  2. 学习
  学习这个关键词是跟教育来比的,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提法,叫做:“教、学、半”几千年来我们人类的学习都是在教育的关照下进行的,或者说在教育和学习的关系上,学习始终处于次要的地位。教育是主要的。但今天学习这个小角色已经成了巨人,这个意义是告诉大家来之不易。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清楚的,我们一直认为教育很重要,我一点都不否认教育重要,可是我要说学习的问题比教育更重要。我们过去是不怎么研究学习问题的,起码在上个世界八十年代以前研究学习的文章很少,近几年才多了一点,但是多到什么程度,把教育摆在什么位置上,不是所有的人都那么清楚的。我要告诉大家的是:21世纪不是教育的世纪而是学习的世纪。教育是为学习服务的,21世界人类发展的核心就是两个字:教学。学习有多少人呢?教师很多,教师是个十分庞大的队伍;但是学习的队伍有多少呢?是个人他就是学习者,中国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少学习者。什么概念也比不上这个概念大。
  3. 个性化
  个性化不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班级授课,批量生产。
  4. 积极思维
  什么叫积极思维,我们在工业时代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养成了个毛病:就是特别爱批评人,我们的老师,我们做教育的,包括我们家长,在批评孩子上我们本事很大,这个本事我们已经掌握的几百年了,就是一代、一代的祖先传给我们的批评人的本事。
  为什么在工业时代我们要养成这个本事?跟那个时代还是有关系的。因为工业时代要的是标准化,一旦有了标准我们就很容易做事了,简单到凡是不符合模具的通通都是次品。所以只能保留这样符合模具的,其它的通通砍掉。就是批评、批判的办法把它除掉就完了,就这么简单,这个简单的逻辑是工业社会模具制造,批量生产的本性所决定的。
  但是在信息时代,科学是一个开放的探索的世界,科学是加入了人的情感,加入了人文关怀的世界。标准化的科学还在,但更大的空间,更大的领域是需要我们来讨论,它是一个开放的事情,是一个探索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惯用的那种工业时代的消极、批评的办法就不太好使,怎么办呢?在信息社会我们得有一套新的思维方法:就是积极思维。积极思维说通俗一点就是多鼓励、多表扬;少盯着缺点看,多盯着优点,亮点看。这一点也是观念改变的问题,许多老师和家长认为:缺点不说改不了,优点不说跑不了。这是工业社会的老话,但今天我们要改这个话,告诉大家,每个孩子心里面都有两个小人:一个是好孩子,另一个是坏孩子。也就是说都有优点和缺点,只是看你要什么?而你要什么这个处理的办法跟我们过去的处理办法正好是相反的。过去是:猛说他的缺点,然后把他的优点激出来。把那个坏孩子那个小人扼杀掉,正好做反了。我们要多呼唤好孩子那个名子,淡化那个坏孩子,使其逐渐遗忘掉那个坏孩子。是倒过来的,两个出路,两个办法,一个反应了工业时代的模式;一个反应了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这里有一个教育上的基本原理:皮克马利翁效应(见附录)。就是说你怎么看待你的教育对象,他就会根据你眼光对他的期待去成长。其实孩子本身是开放的,它是什么都有的,现在就看我们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子。你首先要把他假定成什么?我假定他就是天才,那他就是天才没有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太实在。工业社会形成的那种实在的文化在严重的束缚我们在信息时代的发展。
  (二)
  信息时代谁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在农业社会,农业问题的专家——老农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工业社会,工业问题的专家——老工人,七级工、八级工是最好的老师。但要问信息时代的问题,我想不出人来,为什么?因为信息社会就那么几十年,专家还没出来呢?七级工、八级工还没有,现在只一级工、二级工和学徒工。信息社会大家都是孩子。在信息社会没有长辈,但有长子,就是最擅于探索和研究信息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那一批人。不仅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那么怎么办呢?找不到老师就麻烦了,因为一说起学习,我们脑中就有个概念:要有老师吧,要有教材吧,教室吧?要有考试的题目,作业吧?如果你还抱着这样的教条来学习的话,你的学习就寸步难行。老师没了,教材没了,谁给你布置试题?自学吧!所以我们今天就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我也得去学习。这就是现实,没有办法。谁也不敢说我就是信息时代的老师,我就能教你信息社会遇到的一切问题,谁也不敢说这话。只有探索者,没有过去时代老师那个概念。所以说信息时代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都是相对的了,过去的那种绝对的,终身的那种老师真的没有了。所有的老师都不得不重新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当好自己的老师。

  (三)
  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1.学会享受学习
  我们以前“学海无涯苦做舟”,“苦做舟”怎么是享受学习呢?“苦做舟”是工业社会的逻辑,今天我们要换一种心态来学习,学习没有那悲观,没有那么消极,没有那么可怕!谁不爱享受?谁都爱享受,一想到享受这两个字的时候,我们就很轻松,所以用享受的心态来对待学习。
  2. 学会快速学习
  在工业社会是精益求精的学习,而现代社会需要一种快速的, 粗糙的,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信息社会不掌握这样一种学习方法真的很难。并不是否认精读,精读的同时要学会快读。什么时候用精读,什么时候用快读?要看阅读的对象,有的对像需要我们精读,下功夫,一年读透一本书;有的时候很多书用不着那么读,一年读十本、二十本、甚至一百本。不一样要看学习的对像,也要看学习的目的,究竟为什么读。在信息社会大量的阅读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信息太多了。
  3. 学习既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跳跃的、超前的
  学校教育搞出一个体系,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这个体系就为工业化服务来说很有道理,不够!所以说要两条腿走路,两种学习方法并行。
  4. 学会“减法”学习法
  过去我们接受了一个理念:学习就是不断往脑子里加东西。我们很乐于接受加法的学习,甚至是乘法的学习,今天我要告诉大家在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所以不要太留恋已经得到的东西。不断的清除垃圾,要学会减法的学习,甚至是除法的学习,整个一块你都可以换掉。家里藏书三五年不看的,除了工具书和权威的书外就得放弃。
  5. 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
  说极端一点儿,互联网上应有尽有,只是我们没有找到好的路径。互联网是人类知识、智慧的汪洋大海,你不上网、不冲浪,那你是落后于时代了!那么现在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担心孩子在网上学了一些不好的东西,陶醉于游戏等,这当然也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但总体来讲“互联网”利大于弊,大得多,所以还是要鼓励孩子上网。
  6. 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我们新课改也是提倡自主的学习,就是要培养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小就开始培养。我给家长提的建议就是:你把你希望孩子看的东西买下来摆在那儿,不说话让孩子自己去挑,挑上什么是什么,因为孩子的选择肯定是跟他自己的接受能力,跟他的个性特点有关联,那么他挑了就说明这里有他挑的道理,这里他哪天挑过去看了,就是最好的选择。这是自然进行的而不是你强加给他的,强加给他的很难有最佳的效果。孩子做的事情我告诉大家都是有道理的,这个道理就在孩子自己的生命、智慧里头,他说不出来,但在他的生命智慧起作用。我们经常是用大人的小道理去束缚孩子生命里的大道理。鼓励孩子做自己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自主的意识。
  对孩子是这样,对所有的学习者——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校长、我们的老师也都是这样!这里我说过我们信息社会没有现成的老师了,我们自己要做我们学习的老师。当全国13亿公民都成为自己学习的老师的时候,学习化的社会就建立起来了;学习型家庭就建立起来了;终身学习就建立起来了,这时候这个世界发展的动力就无比的强大。
  附录: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个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在实验中,他们随意抽取一组一年级学生,尔后告诉这些学生的老师,这些学生经过特别的测验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无穷潜力。以后,师生们在各方面对他们另眼相看,老师们积极、恰当地引导。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自尊心、自信心倍增,各方面分外努力。结果发现,当教师期待这些学生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智慧进步时,他们果然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比对照组学生高得多的智商分数。研究者解释说:这些学生的进步,主要是教师期待的结果,即这一效应就是由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而产生的“罗森塔尔效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