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的艺术风貌和文学特色

如题所述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与文士相处极欢洽。王粲死时,他率众文士送葬,说:“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声送他。”于是墓前响起一片驴叫声。著有现存最早的七言诗《燕歌行》;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这一时期的文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能力;他们不再拘束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而这些,都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南朝齐梁时,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5
一刚一柔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7
建安是汉献帝最后的年号,指公元196-220年间,建安文学实际上包含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三曹、建安七子的创作为代表。
建安时期的作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是在动乱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既有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建安文学的特色和成就清末民初之际,刘师培在所著《中国中古文学史》中,将建安文学的特色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四者。1927年,鲁迅发表了题为《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以“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来归纳汉末魏初文学所具有的“异彩”。他们都从其时诗文创作的整体风格立论,言简意赅而切中肯綮。
从建安文学的成因看:(1)时代的影响。鲁迅说:“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就是着眼于此。建国以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术界往往把刘勰“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成说加以强调、引申和发挥,认为建安文学的繁荣首先是决定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和诗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后来学者们渐渐意识到这种说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建安后期,“区域方辑”,在曹操统治的北方,社会已经比较安定,而这时恰恰正是邺下文人创作比较兴盛的时期,以往的说法由此得到了必要的修改或补充。(2)曹氏父子对文学创作的重视和奖掖。(3)社会思潮的影响。一般认为,汉末的社会动乱促使了儒学的衰微,进而使文学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获得了独立,文人们对文学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文学创作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比较自觉的阶段。(4)建安文人有着比较渊博的学问、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5)对以往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比较早期的观点多强调建安文人继承了《诗经》以来、尤其是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后来又有学者陆续指出,《楚辞》、汉赋、《古诗十九首》等也给建安文人以有益的借鉴甚至是十分重要的影响。
关于“建安风骨”的内涵,学术界迄今尚无定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建安文学作出了如下论述:“他们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说主要从思想内容着眼,在当时很有代表性,影响深远。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文史》第九辑)则认为“这种说法貌似有理,实则难以成立”,“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不是指什么充实健康的思想内容。”强调“必须把我们今天对建安文学的评价和对建安风骨这一概念的理解区别开来”。转而从艺术特色的角度阐释“建安风骨”,也得到不少学者的支持和赞同。此后谈论“建安风骨”的文章,大致可以看作是对上述两种意见的引申和折衷。
"建安风骨"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大体上“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于指骨格形态,二者密不可分,合而为一为风骨。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当然,“风”始终比较虚化,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但并非指内容和情感自身。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也就是说文章应该表现的刚健有力,“骨”是一个比较实的概念,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风骨这一概念很强调完整性,它们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两个概念来看。
建安风骨所指的文学风貌主要是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建安诗歌是从汉乐府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也讲究用辞和文采,但仍保持了乐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后来某些文人诗那般过分追求辞藻。此外,刘勰也强调:辞藻修饰与风骨良好的结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所以,从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风骨的人尽管各自的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一些不足,象辞藻过于华丽,用字过于艰深,风格软靡无力,内容或空洞或繁杂,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气,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风格明朗刚健等,这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风骨的主要特点有:
1. 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辞简洁,词气峭厉,少引经典,直抒胸臆,所以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家的感觉。
2. 通脱。曹操马背上打天下,于生死之间体悟颇深,同时作为汉臣却终于取而代之,用敢于打破传统用来评价他丝毫不过。如《让县自明本志令》,用简朴的文笔把他一生的心事披肝沥胆地倾吐出来,具有政治家雄伟的气魄和斗争的锋芒。文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些话是非曹操不能道的。这些都需要一种勇气或者说一种别样的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就表现为通脱大气,沉雄激荡。(“通脱”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通达脱俗,不拘小节。)
3. 骋词。建安时期思想束缚较少,诗人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表现自我,气盛词壮,无所不言。如曹植《薤露篇》说:“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
4. 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七子滥觞于后。如曹植《美女篇》模仿汉乐府《陌上桑》,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这一方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和自我艺术风格的形成,另一方面为后来的太康奢靡埋下了伏笔。
5. 悲凉。诗之独立为一种特殊文学形式时,从根本上讲就是悲伤的,沉郁的,悲愤才能成好诗。而且建安时代和汉武唐宗的国力国情完全无法相比,征战的意义完全不同。建安的战争叫做战乱,众人皆是乱世求生,苟且而已;汉唐时,“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和“天可汗”泽被天下,那才是真正的慷慨豪放,捭阖天下。那么,建安战乱中的乱世文学的基调可想而知。人民处在朝不保夕的惶惶之中,而这些诗人作为有机会和能力改变自身命运的人,他们的诗中充满了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以曹植前期的《白马篇》中形象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壮裂牺牲的爱国壮士的形象,充满豪壮的乐观的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但同时也难掩饰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理。如曹植后期名作《赠白马王彪》中“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就吐露了诗人在岌岌可危的处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唐刘勰和钟嵘反复推崇建安时期的文风;唐陈子昂盛赞“汉魏风骨”,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的诗句;当代鲁迅先生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