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微生物对于人类的利弊

专业的生物回答,谢谢!

弊应该都知道,利比如利用转基因大肠杆菌发酵,菌体培养,医疗药物的提取等,一些实验可以根据微生物的反映映射出其他成果 对于人类一些作物、饲养业也有很多功效: 土壤中的微生物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却具有其他生物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些微生物在分解利用有机物时可以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有90%是由微生物产生的,这就给生长在土壤上的各种植物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和食物。 此外,土壤中的微生物能把有机氮变成无机氮。它们有两种转化功能:一种叫氨化作用。含氮的有机物经过微生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氨。农民将有机肥料进行腐熟的过程就是利用微生物把有机氮转变成氨来供给植物利用。另一种是硝化作用。它是把氨转变成硝酸的过程,而硝酸在土壤中能够形成溶于水的硝酸盐,可以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微生物还可以将一些有机体分解转化成各种物质元素,使这些元素又回到自然界中使构成生命的物质周而复始地得以循环。如果一棵死树或者一具动物尸体永久不被微生物分解掉,动植物尸体中的种种元就无法回到自然界,可以想象我们生活的地球将是多么丑陋不堪! 补充: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 真菌 以及一些小型的 原生动物 等在内的一大类 生物群 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 放线菌 、 立克次体 、 支原体 、 衣原体 、 螺旋体 。 有些人误将真菌当作细菌,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误解。尤其以8 0年代 以前未受过 系统生物学 教育者。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 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 疾病的预防 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 广谱抗生素 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 耐药性 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 流感 大流行 流感病毒 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 结核杆菌 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 结核感染 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 皮革 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 弗莱明 从 青霉菌 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 青霉素 ,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 抗生素 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 些微 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 乙醇 、食品及各种 酶制剂 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 降解塑料 、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 可再生资源 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 正常菌群 ,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 菌群失调 ,就会引起 腹泻 。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 专业术语 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 微生物学 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 人类基因组计划 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 大科学 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 间作 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 基因工程 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 新药 、 诊断试剂 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 工业时代 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 微生物发酵 途径生产抗生素、 丁醇 、 维生素 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 脱毛 、冶金、采油采矿等 生产过程 ,甚至直接作为 洗衣粉 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 微生物杀虫剂 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 枯草芽孢杆菌 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 乳酸杆菌 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 基因组学 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 葡萄糖酸 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 工程菌 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 生产成本 ,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 传统工业 、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 现代生物技术 的迅速发展。 农业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认清致病机制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 细菌性病害 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 柑橘的致 病菌 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 分类学 、 生理学 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 胡萝卜 欧文 氏菌、植物致病性 假单胞菌 以及我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 固氮 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 性药 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 虫媒 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 杀虫剂 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 固氮菌 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保护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找到关键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 全球环境 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 环境污染 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 可降解塑料 、 甲苯 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 磷酸盐 、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 纤维素 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 美国基因 组研究所结合 生物芯片 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极端环境微生物基因组研究深入认识 生命本质 应用潜力极大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 染色体 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 修复机 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 洗涤剂 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