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运用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化理论具体分析案例。

一位班主任老师与一名打算退学的学生进行以下对话:
生:老师,我不想读书了,我想退学!
师:你怎么能这样想呢?
生:我觉得学习一点用处都没有……
师:谁说学习没用?你看那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准备考一个好点的大学,以后找一个好工作。
生:考大学有什么意思?你看报纸上说,读了大学,很多我连工作都找不到!
师:那你的意思是,不考大学就能找到工作啦?笑话!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你连本科学历都没有,你凭什么去找一个好工作呢?
生:我觉得未必。您看,不是也有很多没考上大学就取得了成功的人吗?比如80后作家韩寒只有初中文凭不也一样成功出名吗?
师:你觉得你能和他相比吗?他是特殊情况。而且,像他那样聪明的人,全世界都没几个,你就不要做白日梦了!
生:老师,我真的不想读书了!
师:你可不要拿自己的前途来开玩笑哟!还是继续读书吧。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不听老师的话,将来长大了,一定会后悔的。

首先要清楚社会化的概念。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就是个体吸收社会经验,由二者的分立走向二者的融合。社会化的核心与实质就是人对社会规范及社会价值观的吸收与内化。上述案例中学生表现出的状态是由于社会价值观相冲突导致而导致的迷茫和无所适从,这是在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阶段常见的现象。一方面,传统的价值观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将来就业才有保障,人生才能辉煌。然而当下我们身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鼓吹“读书无用论”的声音,文化水平不高但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案例也屡见不鲜,同时有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报道也已经司空见惯,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名牌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事件。眼前的一切似乎在向我们表明,上学没有什么必然的用处,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有很多。在这两种相对立的价值观影响下,尤其是在后来居上的后一种价值观的冲击下,上述案例中的学生逐渐对读书失去了热情。在青少年阶段,人的社会化尚未完成,由于缺乏判断能力,常常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来者不拒。而媒体提供的价值观仅代表一种时尚与潮流,并非完全正确,也不一定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上述学生的表现正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的一种。

(本人主修的是社会学而非教育社会学,如有疑问或需补充修正,欢迎追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