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基本内容:有关知识结构和知识本质的信念和有关知识来源和知识判断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在个体知识建构和知识获得过程的调节和影响作用,长久以来一直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0世纪70年代, William Perry首先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个体有关知识和知识获得的信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将其统称为个人认识论的研究。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个人认识论的理解有所不同,采用的术语也有所差异,但他们所研究和强调的核心却是一致的。

扩展资料

认识论反思模型 

这一模型包括四种完全不同的认识论设(assumption),分别是绝对的认知者(absolute knower)将知识看作是确定的,相信权威知道所有的答案。

过渡期的认知者(transitional knower)发现权威并不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开始接受知识的不确定性。 独立的认知者(independent knower)开始质疑权威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自己拥有的观点同样有效。

情境的认知者(contextual knower)通过对情境证据的判断来建构个人的观点,认为专家也应该得到评价,知识是发展的,知识根据新的证据和新的情境而不断重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认识论(哲学分支学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九、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八、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九、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十、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2-20
认识是指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认识客观世界,而且还需要认识主观世界。
第一节 认识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是主观世界,认识客体是客观世界。
客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会通过空气、光线等载体向外散发信息。当主体与客体接近或接触时,客体散发出的信息便会进入主体的一个或多个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感受到客体信息的作用、刺激和影响。
感觉器官具有信息转化能力,能够把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能经过神经网络传递的电子信号。当感知系统感受到客体散发出的各种信息的作用和影响后,就会把感受的信息转化为电子信号,并传送给主体的神经中枢。
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在神经中枢形成的认识意识,能够唤起思维系统对过去获得的有关信息的回忆,引起思维系统对记忆和现实中具有共同特征的信息进行联想和比对,使主体发现客体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发现主观意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思维系统就会根据主观意识的需要和能力,根据客体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主体的知识和经验产生相应的处置有关客体的意向、方法、方案和命令。
如果主观意识根据有关知识判明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就会产生放弃对客体实行主体行为的意向和命令。
如果主观意识根据有关知识判明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价值和意义,就会产生具体行为,消除或扩大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
认识意识是在思维系统对感知系统获得的信息分析处理后产生的,认识意识指挥感知系统主动收集客体的信息。认识意识发出命令后,各个感觉器官就会立刻行动起来锁定目标,并对目标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十分的警觉和关注。在认识意识的指挥下,每个感觉器官主动、有序、合理地进行收集有关客体的信息,并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随着认识的深入进行,在认识开始以前制定的认识方案也会有条不紊地自然展现出来,认识目的也会不断地得以实现。
人类是在自觉和自发中不断地认识世界。自觉认识比自发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自发认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自觉认识是主动的、积极的。自觉认识在认识发生之前会确立认识意向、认识方案、认识路线。
第二节 现 象
现象是指感觉器官直接观察到的现实情况。
有些现象比较简单,有些现象比较复杂;有些现象常见,有些现象罕见;有些现象可控,有些现象不可控。
面对各种现象,人们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等。要回答或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搞清楚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要搞清楚现象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就要认真观察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通过逻辑思维,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用于指导实践。
现象分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现象是指自然界中自发产生的现象。如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变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自然现象分为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等。自然现象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现象不可控,但人类可以掌握客观规律,改造生存状况。
社会现象是指社会活动产生的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积极社会现象和消极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社会现象可控,可以通过法律和风俗习惯来约束人的行为,从而防止某些消极社会现象的发生,如两极分化、通货膨胀、社会动乱等。
第三节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而产生的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各种现象的反映。人类在实践中接触事物,开始只是事物的各种现象分别通过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来。对各种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建立起的直接联系,没有这种联系,认识就没有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具体性。
感性认识可分为:感觉、知觉、表象。
1.感觉
感觉是对各种现象的具体反映。感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机体觉等。
现象能够被人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有些现象可以直接被肉眼观察到,有些现象则需要借助显微镜、天文望远镜、B超、X光等仪器设备才能观察到。
感觉是由感官、脑的相应部位和介于其间的传导神经组成的神经系统协同活动的产物。感觉是外部刺激向意识的初步转化。
感觉能力是指察觉外界环境,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能力。这是所有动物都具备的基本属性。探索感觉能力如何形成,感觉机制如何搜集外界信息,它们如何帮助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繁衍生息,又是如何将动物引向不同方向的,这些探索激发了人类特有的好奇心,并构建了人类独有的智慧。虽然所有感觉都依靠身体的神经系统,但是每种动物在适应其居住的环境时,都产生了独特的感觉能力。
2.知觉
知觉是对各种现象的综合反映。
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感觉所提供的各种特征和外部联系进行分析和综合的产物。知觉已经显示出事物的主要外部特征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整体联系。知觉的整体性结构是主体进行新的概括、形成表象的基础。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觉是类似的,但对同一事物的知觉是有差别的,知识和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善越全面。
知觉与感觉的区别: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不同于感觉。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感觉是单一感觉器官的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各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感觉不依赖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知觉受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
3.表象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存在的形象。表象是对事物的功能和意义的理解和概括。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是对静态的或动态的知觉的再现。想象表象是对知觉的概括和重组。
表象不是知觉的简单重复,它再现的不是客观事物的全部联系和特性,而仅仅是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对人的实践活动最重要的特征。
表象是对感觉和知觉的重组和加工,接近于理性认识,但它还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界线,仍是感性的具体形象。
表象与知觉的区别:知觉只有当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才起作用,表象则可以在这种作用消失后继续存在。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认识主体通过逻辑思维而产生的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认识事物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
理性认识具有逻辑性、抽象性。
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物的现象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只是如实反映了事物的各种现象,而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各种现象相互联系的认识。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了解和掌握了事物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逻辑,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理性认识能够指导人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1.具备丰富可靠的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越丰富越可靠,越容易上升到理性认识。
2.逻辑思维。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
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直观性、具体性。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逻辑性、抽象性。
第四节 深化和发展认识
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程度不同。人类对各种事物的认识程度可分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
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人类对客观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和发展。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同类型的事物、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逻辑性的区别。整个世界在广度上是无限的,人们应当不断地发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揭示事物的逻辑性,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事物共同的逻辑性。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以说,人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
从深度上讲,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人们的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讲,人们的认识必须向前推移。因而,认识总是发展的,认识永无止境,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检验,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知能力。
学习书本知识,就是学习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来的知识。在学习中,牢记某些知识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则是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逻辑。学习知识的过程,又是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过程。在学习中应当由少到多,由浅入深,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只有善于提出问题,层层深入,逐渐扩展,才能较好地理解前人总结出的知识。
科学是在实验与理论紧密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进展的基础在于理论能够解释现有的实验事实,并且还能够预言可以由实验证实的新问题。当科学中的一个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言相互矛盾时,就会发生理论的革命,并且导致新理论的产生。如果一个理论与实验观察的事实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存在。
认识的目的是要使人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达到真理性认识,并用以指导实践。认识是否是真理,需要实践检验。
认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发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的推动才能发展。
实践的需要和发展既不断地向人们提出认识课题,又不断为解决这些课题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和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实践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推动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认识客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因之扩大和加深,从而推动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