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日本篇观后感

如题所述

大国崛起》
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
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
该片描述了自
15
世纪开始
500
年的时间里,
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
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
失。
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
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
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
试图在
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
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
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
设的中国,
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
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
世界,
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

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
《大国崛起》

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
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
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
其中,
令我印
象最为深刻和最感兴趣的就是和中国一衣带水,
有着密切关系的亚洲强国——日
本。

一直以来,
中国人对日本人都是抱着一种敌视的态度,
感觉就像对日本的敌
视已经渗到我们的骨子里了,
因此我们对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种抗拒,
不愿去了
解和日本有关的东西,而政府也没有刻意地去改变这一点,就像日本对华援助,
如果不上这门中日关系,
我想我一直都不会知道有这样的事的,
在北京,
每天有
成千上万的人乘坐地铁,
但那其中又有几个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帮助呢?的
确,
日本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我们是不应该忘记,
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应该一直
沉浸在过去,
历史的车轮是不断前进的,
我们不能一直带着成见去看日本,
一直
不去了解他们,
我们也应该慢慢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日本,
看到他们的长处,
了解他们成功的原因,
从他们的例子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来促进和完善我们的发
展,这样,才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日本
,
我们的邻居,经济比我们发达的一个小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
太平洋的一个国土面积小的岛国,
国内资源贫乏,
能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依赖国
外进口。日本在
1945

8

15
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开国
门,受到极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经济又受到严重的破坏。
日本作为一个
2
战后的战败国,能在短短的
20
余年间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经济强
国,
直逼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美国,
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
将日本带出
了战败国的深渊中,
树立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为日本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从废墟中走过来的战败国能有如此的经济
成就呢?

首先,
日本重视科技教育、
善于学习创新,
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日本前文部
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
为世界所重视,
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
可归
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
“战后日本物质资
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
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
存在。”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
1872
年明治政府颁
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
hao123精彩资讯,每日最新最热随时
头条新闻 娱乐八卦 精彩视频


"
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
"
,接着,
1886
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
务教育,大约经过
30
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
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
而且从年代上看,
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
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比美国早
4
年,
比法国早
10
年。
另外,
日本在
1871
年也派遣使节出使欧美各国。
那些使节团成员对西方的文物制度吃惊和对西方的
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
让他们下定决心发疯似的学习西方一系列文物
制度,
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样强大。
这些使节团的成员后来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主
要力量,
为明治维新的进行、
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明治维新时期,

本在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
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
美、
法、
德等先进国
家留学。
这种大范围的教育给日本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选派留学生有
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
缩短与西方列强国家的距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实力和
经济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优秀人才,
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劳动者素质,切实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其次,
日本抓住了机遇,
发展工业。
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
业革命的机会,
致力于发展生产,
促进经济的腾飞。
在明制治维新时期,
日本大
力发展工业,为日本以后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夯实了基础。
1872
年,日本第一条
从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建成通车。
1874
年,大阪到神户的铁路建成。日本政府先
后创办东京缫丝厂和新町缫丝厂,成为日本缫丝业的模范工厂。
1873
年在维也
纳举行世界博览会时,
福冈县生产的生丝,
可以和欧美生产的生丝相匹敌。
政府
将这些官产卖给一些与他们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和新兴资本家。
著名的三井购买
了三池煤矿,
富冈制丝所。
三菱从政府手中购买了长崎造船所,
佐渡金矿和生野
银矿。
在购买这些企业时,
购买价远远低于财产估价。
有些企业几乎是无偿让渡。
为了保护这些私人企业的发展,
政府还给与他们经营补助金。
像三菱公司,
就是
政府一手扶植起来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够和外国的蒸汽船公司竞争。
1875
年的
时候,三菱有
37
艘轮船,
23000
吨的吨位,占有了当时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
开通了上海航线。
在竞争中击败了美国的太平洋邮政轮船公司和英国的半岛和东
方航海公司。
1885
年,三菱和共同运输公司合并,成立日本邮船公司,共有船

58
艘。到
1893
年,三菱公司已经达到
11
万吨的船舶吨位。日本大力支持民
族企业和个人企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我国也需要在社会经济的
条件下,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
增强经济的活力,
进而加快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
日本受到美国给予很大的经济支持,
加上日本战前的雄厚的基础,
日本
经济迅速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二大强国。

最后日本崛起,
还得益于追求至善、
精益求精。
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
便
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
精益求精。
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
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
放胸怀。盛田昭夫说:
"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
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
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

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
"

日本,
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
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
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还有就是日本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与企业管理理念。

1.
重诚实讲信用

许多日本企业在
“社是”
中都强调诚实信用,
将此比作无与伦比的
“财富”

视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例如,伊藤洋花堂公司的“社是”提出,要使公司成为客
户、交易对方、股东、地区社会以及公司职员所依赖的诚实的企业。再比如,卡
斯密公司提出,
公司的基本姿态是诚心诚意的、
干流汗的、
不欺骗撒谎企业日本
的中国电气工事公司的“社是”干脆只有两个字,即“真心”
。真心地对待顾客,
真心地对待工作,
真心地对待员工,
真心地对待股东,
真心地对待地区社会。


“真心”
的精神对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所启发的。
长期以来,

们不少人总以为市场经济就是坑蒙拐骗,
损人利己,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所以
现在一搞市场经济就假冒伪劣遍地行,
一部分人不想老老实实地做生意。
可市场
经济条件下的日本企业,
却大部分以诚实信用为本。
仅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理解,
日本之所以在短短的二、
三十年间将经济建设搞得这样好的原因所在。
既然资本
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
“诚信”
二字,
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应该
以“诚信”为本。舍此,社会不能发展,人民生活不能提高,国家不能安定。

2.
端正的企业目标

以往我们总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赚大钱发大财,
企业的目标就是
“利润最大
化”
。然而看一下日本的企业却没有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比如,和泉电气
公司的企业目标是
“全体员工在尊重人性的同时,
通过企业发展为社会经济作贡
献,并使人生富于意义”
。再比如,太平制作所的企业经营理念提出我们不是为
了太平制作所而存在,而是为了我们太平制作所才存在大洋渔业公司甚至提出
“企业最重要的是人”
。日本建工学公司提出“我们公司是员工们共同追求人生
价值的场所。
”总之,企业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员工的生活更美好
更有意义、对社会经济更有贡献,进而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存在的。

当然,
企业是个经济性的社会组织,
不盈利亦无法生存。
那么日本企业对盈
利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日本企业的态度是,
盈利仅仅是通过企业成长发展而使人
们生活幸福的手段(和泉电气公司)
。具体如何盈利呢?高岛屋公司提出盈利必
须伴随顾客的满足,即给顾客带来服务使其满意之后才能盈利,

不能损害顾客
只顾自己的盈利其次,

三洋化成工业公司提出唯有创造价值才是产生永久利益
的源泉,
不能追求浮利再有,
东京电力在本公司使命中指出,
不能只追求公司一
己的私利,应同时谋求经济社会的健全发展最后,兼松江商等公司提出,

要确
保适当的利润,

即以适当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服务,不能谋取暴利。

以上,
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企业对待盈利的态度是端正的。
即首先不能损害
顾客,
其次不能追求浮利,
第三不能只顾自己,
最后不能谋取暴利。
总之追求的
不是利润最大化,
而是效益最大化。
正是由于绝大多数日本的企业能够有这样端
正的经营目的,
因而才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和进步。
像那些追求投机性一时性
暴利的企业都不可能长期站稳脚跟,获得稳定的发展。

3.
强调企业的责任。

在有了正确的企业目标的基础上,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其对各个方面的责
任。或者称作“公平对待”各个方面。

第一、对消费者
(
顾客
)
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以优良的品质和服务对消费者负责,
追求顾客满足度最大化
(爱知丰田汽车公司)
。可以说,在日本,消费者已是真正的“上帝”
。这其中包
括尊重人性、
尊重员工、
重视人的培养、
能力的发挥和开发,
使员工在公司中身
心得到陶冶,保持健康,生活丰富多彩,
(
三得利公司
)
。一句话,要实现员工的
幸福最大化
(
爱知丰田汽车公司
)

在经营上相应地多主张全员参加,
大家是一家
(
福冈银行
)
。可以说,雇员绝不是单纯的劳动要素,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
企业不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购进劳动力商品,而是全体员工的“家”
,必须为大家
谋福利,
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的可靠保证。
在这样的企业中,
可想而知,
劳动者
怎能不一心为企业,一心为大家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对交易合作者、股东、工会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公平地对待各有关方面,取得信任,协调发展,共存共荣,
结成命运共同体。
日本的企业不少都以
“和”
为贵,
在通过竞争取得企业发展的
时候,

不忘有关企业、有关方面的利益。在这里,日本的企业文化解决了一个
重要的问题,即社会费用或称社会成本的问题。如果说合力大于分力之和的话,
那么,
一个社会可以说就是放大了的企业,
不发挥社会中每个企业加在一起的力
量,
社会效益则必然降低。
在竞争中如果只顾自己而挤跨了对方,
表面看起来自
己是赢了,
赚了。
可是破产失败的企业必然成为社会的负担。
到头来负担这部分
企业人员的费用则必须从成功的企业的盈利中扣除,
由成功的企业负担失败的企
业,
这就是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所以,
最好的办法是求得共同的发展,
相互顾
及对方的利益。

第三,对地区和社会的责任。

日本的企业文化认为,
社会是企业生存的基础,
只有对社会公平,
为地区社
会服务,
采取尊重社会公共性的经营,
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才是企业应有的姿
态。
企业的发展应该为国家产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作贡献,
而不是只顾自己一家
的发展,不顾环境、公害、生态平衡,以至于危害地区、社会及人类。这可以说
是日本企业的最高目标,
把一个企业的目标与整个国家、
社会、
乃至人类的福利
联系在一起,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获得极大的使命感、
伟大感和满足感。

4.
强调进取和创新

新大和工业公司有一句社长的话“消灭固定概念”
。大福公司的“社是”是
“日新”
,即“今天的我们不应是昨天的我们,明天的我们不应停留在今天的我
们”
。索尼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做前人所未做的,先人一步”住江织物公司要求
员工要
“贯彻不屈的精神”

总之,
日本的企业大多重视科学技术的钻研和创新,
以永不满足一日一进的进取精神来鞭策员工不断地努力,
以不屈不挠的奋斗来迎
接困难和挑战。

在上述经营特征的基础上,
日本企业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
即信任、
微妙
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
劳动生产率取决于信任、
微妙性和亲密性。
因为只有
具备上述三种特征的企业内的工人才关心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的问题。

信任可以使企业内的部门做出牺牲以顾全企业整体的利益信任可以使员工
坦率和诚实地对待工作和他人忠实于企业,这就是生产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7-30
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的是一代为伟人的领导,同时需要本民族的坚持不懈和求变的信念。明治天皇为了国家能强盛每天从自己的宫廷费用中省钱为了发展联合舰队买船,全国上下节衣缩食,相比之下中国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挪用海军造舰资金给慈禧太后卖胭脂,而国民呢有钱的忙着吸食鸦片,穷的麻木不仁。楼上说得不错一个民族的意识需要唤醒,不是单单是几个领导人的奋斗,更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努力。
从客观事实上看。日本的第一个起飞,是甲午战争之后依靠中国赔款的起飞。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勒逼中国赔款三亿两白银(硬通货)!三亿两白银是个什幺概念?有个网友算过账,如果以年息8%计算,到现在是9696亿两,折合美元10万亿!想想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外汇储备是多少,就知道10万亿美元是一个多幺巨大的经济能量!夕阳残照的中华帝国被生生挤去了自己的大笔财富,如何能不陷于贫弱交加?正是这笔对当时日本来说犹如天文数字的巨大硬通货,使日本一跃崛起,海军陆军全面改观。否则,仅凭甲午海战时的装备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后对俄国发动战争?对俄国战争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胜之后,日本在东北又开始了大规模掠夺。这些被掠夺的资源、劳工以及不计其数的其它财富,更是无法用数字具体衡量的。
请人们记住,1904年的日俄战争到1930年的9‧18事变,只有短短26年时间,到1937年全面侵华,只有短短33年时间。而从1894年的甲午海战到1937年中日战争,最长也是43年。如此短促的时间里,日本人在做什幺?在发展经济幺?绝对不是。日本人在连续大战,在全力以赴的准备更大的战争。那幺,战争的经费资源从哪里来的,日本人能魔法般的膨胀出来?
请人们记住,日本民族对掠夺中国乃至掠夺世界,是早有论证的,是理性的,绝非所谓右翼势力的狂热。早在1798年,本多利明就献上了《经世秘策》, 主张占领中国东北与库页岛。1803年又献上《贸易论》,主张以战争形式掠夺财富应该成为日本的国策。1823年,左藤信渊内阁制定《宇内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为皇国之郡县。万国君主皆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国始。”这条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国,而且要吞下世界,将所有的人间财富据为己有!这是个人的狂热幺?日本人可是认为,这是整个日本民族的最高利益。否则,战争罪犯如何能在全世界的指责中安享靖国神社?
这也是一个海上帝国和一个陆上帝国的差别吧,我们从来没有为生存担忧过,因为我们不担心温饱,相比之下资源短缺有人口众多的日本感受的是生存的压力,这也许正是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的动力所在。我们不应该居安思危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第2个回答  2017-10-07
看完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人真正做到了“放眼世界,胸怀祖国”。他们先求知于世界,尔后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1871年12月,日本新政权对外派遣“欧美使节团”。他们考察研究了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把对自己国家有益的都进行研究。

岩仓使节团的出访出动了当时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共51人,而这些人都是掌管具体实务的新政权骨干,可以说,这次出访相当于日本行政部门的全体出动。日本政府对“求知识于世界”的重视可见一斑。

岩仓一行的出访使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前所未见的知识。这次出访对日本政府的主要成员作了一次有效的“洗脑”,认识到当时自己国家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并开始准备想欧美国家学习。岩仓使节团的出访让日本新政权的主要成员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在历时良久的考察中,学校教育是最使岩仓一行感到惊叹的。所以,日本新政权在明治初年就把“重视教育”作为大课题。伊藤博文最先提出兴办近代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来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任何文化落后的民族,民智未开的国家,都是难以进入近代社会的。这种积极主张兴办近代教育的思想,为近代日本教育的兴起拉开了战略性的序幕。

教育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日本明治维新得以成功的原因,可以说是得力于教育。日本把教育作为国家之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国民教育的国家。

教育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要谋求中国的繁荣昌盛,也应学习日本高度重视教育事业。沈钧儒在《家庭新论》中说道,“要把十年以后的中国变成什么样子,就看十年前的青年和儿童受的是什么教训。“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育。

日本和中国,只有一水之隔,它从封建、落后的“蕞尔小国”变成了现今令人瞩目的“经济大国”,其过人之处让人佩服。惊叹之余,不仅感慨我们中国也应该放眼世界,汲取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借鉴古今中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以谋求国家的强盛。
第3个回答  2017-07-22
emmm观后感就是日本 还是没有中国好 我爱中国!
第4个回答  2014-07-23
自己写 nn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