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搬迁避让新址

如题所述

应急搬迁避让是减少农村地质灾害损失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以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常常出现从一个隐患点搬迁到另一个隐患点上的现象,仍没有避开地质灾害的威胁,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的选择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重演。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可以从区域上和点上两个方面来研究:区域上主要是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工程地质区划,编制搬迁场址建议分布图,划分出适宜、基本适宜区作为建设新址的区域,为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宏观依据;点上主要是根据调查结果,遴选出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大的点,针对灾害点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应急搬迁避让的新址,为该点搬迁避让和应急搬迁避让提供点上依据。

一、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工程地质区划

调查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包括黄土梁峁和河谷两种地貌类型,地貌类型直接影响着本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而控制本区的建设场址的适宜性。

(一)黄土梁峁区

黄土梁峁区地形坡度较大,一般不具备新址建设的场地条件;相反,在此进行工程建设,因开挖坡脚、斩坡等改变斜坡结构及应力状态,极有可能引发新的地质灾害;梁峁区地层岩性为更新世黄土,具有湿陷性及崩解性,易受侵蚀,厚达数十米至百余米,下伏基岩。梁峁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频发,工程地质条件较差,不适宜直接建设城镇、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在有利点段,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后可作为乡镇、村庄、基础设施等建设场址,为建设场地基本适宜区。

(二)河谷区

地形坡度平缓,地势相对开阔,侵蚀作用较弱;岩性为全新统冲积粉质粘土、砂土及卵石层,下伏侏罗纪或三叠纪砂泥岩,地基承载力较高,不存在黄土湿陷、滑坡及崩塌等不良地质问题和现象,为建设场地适宜区(图7-3)。

二、重要灾害点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建议

(一)应急搬迁避让新址选择建议

(1)对有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若花钱少,经简单工程治理措施(如填堵裂缝等防水措施、清理危岩体)可以防止的,要及时治理;治理经费大或难以治理的,应采取搬迁避让措施。需要搬迁的,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在区、乡镇政府的组织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形破坏迹象明显时,应实施应急搬迁避让措施,组织险区的人员快速疏散和搬迁。

(2)尽量选择开阔的河谷地区作为应急搬迁避让新址。调查区黄土梁峁地貌区冲沟十分发育,下切侵蚀强烈,地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谷坡稳定性较差,极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区内地质灾害的集中发育地段;而开阔的河谷地区处于沟谷发育的中、老年期,地势较开阔,地形相对平缓,受河水侵蚀作用较弱,谷坡稳定程度较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低于黄土梁峁沟壑地区。

(3)避开顺坡节理和结构面发育地段。斜坡体内发育有顺坡向剪节理、透水性差异较大的岩性分层结构面,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这些地段是崩滑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地段。建设新址的选择应避开这些地段。

图7-3 场址适宜性分区及建议搬迁场址分布图

(4)搬迁避让新址的选择应进行实地调查和建设场地危险性评估。在搬迁工程方案审批前,应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和新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认不会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后方能批准施工。如不能完全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在设计和施工中,对可能产生滑坡、崩塌的斜坡地段采取必要的防治工程措施,如削坡和修建排水渠等。对于场址地基,应根据建筑物对承载力和湿陷要求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夯实和换土等。

(5)滑坡发生的地形坡度集中于30°~50°之间,其运动方式和速度因个体而异,滑坡滑距一般在70~120m之间,为滑坡的威胁范围区。在选择搬迁新址时,应尽量避开滑坡易发的坡度地段,尤其是避开滑坡所威胁范围区。

(6)崩塌体发生的地形坡度大多在50°以上,其危及范围与坡度和高差成正比。可按下述经验法推算:若崩塌体前缘地形坡度小于15°,崩塌体散铺的最远距离约为破裂壁顶点至坡脚高差的1.5~3.0倍;15°~24°时,最远距离为3~6倍;大于30°时,崩塌体在斜坡上作加速运动,直至减少到25°时才作减速运动。凡居住区后山坡在25°以上,山体上方又有崩塌隐患存在,就应划为崩塌危险区。在选择应急搬迁避让新址的时候,应避开崩塌危险区。

(二)搬迁点危险程度及新址建议

1.赵家岸村滑坡

赵家岸村滑坡(坐标:N36°41′04″,E109°25′7.2″)位于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延河西侧黄土斜坡上,为一处黄土-基岩接触面老滑坡。赵家岸村共有27户包括一所小学,66口人分散居住于该滑坡体上,涉及资产55万元。

滑体南北宽350m,东西长200m,面积3.5×104m2。滑坡顶部标高1100m,坡脚标高为988m,相对高差112m,整体坡度30°。坡体前部由于人工开挖建房而变得较为破碎;滑体中后部陡峻,前部因人工开挖、修建地基平台而变缓。为解决延安市缺水问题,于2003年春季在该滑坡所在的坡体后侧修建了水库。2004年秋季完工并开始蓄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年秋冬季节引起老滑坡体上村民房屋地基和墙体渗水。继而产生地基沉降、墙体开裂、变形,窑洞顶部掉块和后掌面塌落等问题,窑洞因之损毁,无法居住,村民新建的房屋和一个职业技术学校房屋被迫废弃,同时也对其他的村民房屋产生了一定影响。2005年由于连续降雨,库水位上升至1018m,导致滑坡右翼同时出现地基渗水情况。

经调查,滑体上居民房屋已产生鼓胀变形和开裂,而且居民院内水井周壁塌落,出现渗冒混水迹象。以上迹象表明,滑体目前处于蠕动变形阶段。而人工斩坡、开挖使得坡体前部应力集中,加之地下水位上升,滑体静水压力及动水压力的增加和地下水对老滑面的侵润、软化作用,使得坡体稳定性降低,有诱发滑坡复活的危险,危及赵家岸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鉴于延安市用水问题、该滑坡的危险程度及工程治理费用相对于搬迁费用过高,建议该村整体搬迁(图7-4;表7-4)。

表7-4 搬迁新址一览表

图7-4 地质灾害应急搬迁新址地质剖面图

1—晚更新世黄土;2—中更新世黄土;3—全新世冲积物;4—中侏罗世砂岩;5—中侏罗世泥岩A—赵家岸村;B—南塔沟村;C—杨崖村;D—后庙沟村;E—毛家堡子村;F—韩家沟村

2.南沟塔村滑坡

南沟塔村滑坡(坐标:N36° 47′45.8″,E109° 25′34.7″)位于冯庄乡南沟塔村北侧斜坡上,为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南沟塔村滑坡点上分散居住14户84口人,涉及资产40万元。

该滑坡长200m,宽500m,厚20m,面积1×105m2,体积200×104m3,为大型滑坡。滑坡后壁顶部高程1226m,前缘坡脚剪出口高程1122m,高差达104m。滑体高差约80m,发育5条大冲沟,沿冲沟沟内及侧缘普遍发育落水洞,直径为1~5m,最深达10余米;垮塌现象普遍,滑体地形破碎,且滑体鼓包前缘曾发生多次滑塌,形成高差达20余米的临空面,坡度达50°。滑体前缘平台及小路发育串珠状落水洞,纵向与冲沟落水洞相连,横向则垂直滑体主滑向发育,并有发育成为拉张裂缝的趋势。滑体前缘沟内可看到剪出口,下伏泥岩反倾和错断,并有波状起伏。

南沟塔村民在滑体鼓包前缘滑塌体上及其前部斩坡、开挖坡脚建房等,进一步降低了坡体的稳定性,并使坡体更加破碎;滑体冲沟两侧垮塌体,不仅降低了坡体稳定性,而且形成了泥石流物源区,对下部居民建筑构成威胁;滑体落水洞的发育,使雨水更易集中渗入坡体,在增加坡体容重的同时,还不断对坡体进行侵蚀。滑体前缘串珠状落水洞横向发育和扩张,正逐步发展成为拉张裂缝,并有下错迹象。以上滑体变形迹象及特征说明,滑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且滑体前部鼓包高差达20余米的临空面,为滑坡滑动提供了条件;在雨季或其他开挖、斩坡等活动作用下,有诱发滑坡复活的可能。该滑坡稳定性差,且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居住适宜条件差,危险程度大,工程治理费用相对于搬迁费用过高,建议该村集体搬迁(图7-4;表7-4)。

3.杨崖村滑坡

杨崖村滑坡(坐标:N36°37′25.5″,E109°26′5.5″)位于枣园镇杨崖村冲沟西侧斜坡体上,该滑坡是于2006年6月15日晨老滑坡体复活形成的新滑坡。

新滑坡体长60m,宽120m,厚3~5m,面积7.2×103m2,体积2.9×104m3。滑坡造成数幢新建楼房开裂,8户72间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168万元。目前,该滑坡体坡度约45°,松散堆积于老滑坡体上,且滑体无植被覆盖,仍存在滑坡失稳、复活的危险,对坡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杨崖村滑坡为多期滑坡,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新滑坡造成居民房屋开裂,形成危房,无法居住,且新滑坡体仍存在安全威胁。建议该滑坡体前沿村民集体搬迁(图7-4;表7-4)。

4.后庙沟村不稳定斜坡

后庙沟村不稳定斜坡(坐标:N36°55′48.4″,E109°31′32.1″)位于蟠龙镇后庙沟村沟东侧边坡体上,为人工斩坡、开挖建房而形成的高陡边坡。后庙沟村村民50户205人,集中居住于坡体前部,涉及资产90余万元。

该点为宝塔区监测点。坡宽300m,坡度75°,坡高20m。整个边坡高70m,平均坡度35°。坡体冲沟发育,植被覆盖率约30%;由于前部人工斩坡、开挖坡脚建房,使得坡体支离破碎。冲沟内及侧缘落水洞发育,最大直径7m,深10m。由于坡体垂直节理发育,加之人工斩坡、开挖坡脚等工程活动,坡体稳定性降低,曾三次发生塌方。

该边坡较陡,地形破碎;落水洞普遍发育,雨水更易入渗和侵蚀,坡体容重也不断增大;人工前部斩坡、开挖坡脚,使得坡体前部形成高20余米的临空面。以上迹象和特征表明,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雨季或不合理开挖、斩坡等工程活动作用下,有发生垮塌或滑坡的危险。该村地形复杂陡峻,居住适宜条件差,尤其是边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一旦发生危险,有掩埋村庄的危险。鉴于工程治理费用相对于搬迁费用过高,建议该村集体搬迁(图7-4;表7-4)。

5.毛家堡子村不稳定斜坡

毛家堡子村不稳定斜坡(坐标:N36°30′15.9″,E109°17′46.2″)位于万花乡毛家堡子村冲沟西侧斜坡体上,人工斩坡、建窑形成多级平台。坡体上共居住有15户63口人,涉及资产50万元。

边坡宽200m,高23m,坡度陡峭。坡体曾多次发生崩滑现象,地形破碎,土质不均,剥蚀、塌土现象严重。坡体上部平台土体垂直节理、顺坡节理发育,窑体渗水、变形、塌土严重,形成危窑;坡体前部受挤压,民房出现鼓胀现象,局部已开裂。

毛家堡子村不稳定斜坡陡峻,地形破碎,局部已出现失稳变形现象,坡体稳定性差,有发生滑坡或崩塌的危险,威胁毛家堡子村民生命财产安全。鉴于毛家堡子村所处地质环境条件恶劣,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建议该村集体搬迁(图7-4;表7-4)。

6.韩家沟村崩塌隐患

韩家沟村崩塌(坐标:N36°30′15.9″,E109°17′46.2″)位于韩家沟村太阳湾沟北面斜坡上。坡前有14户48口村民居住,涉及资产24万余元。

崩塌隐患点坡高15m,宽250m,坡度在75°以上。坡体垂直节理及剪节理发育,沿节理面的滑塌现象多有发生。边坡新发生的一处崩塌体积在100m3以上,造成4间房屋被毁,没有人员伤亡。坡体顶部发育落水洞,导致坡体土窑侧壁或顶壁在雨季出现渗水;多数土窑墙面及顶面出现开裂、塌土现象,最大裂缝宽度在8cm以上;坡体顶部局部发育拉张裂缝,进一步扩张、延伸,有发生崩塌的危险。

韩家沟村崩塌隐患点坡体稳定性差,且村民土窑多出现局部破坏现象,一旦发生崩塌,将难免造成人员及财产的损失。鉴于恶劣的地质环境条件,建议该村集体搬迁(图7-4;表7-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