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到加拿大后才反思:我们为什么要移民?

如题所述

  通常,在人们的认知里,移民生活是岁月静好:徜徉于美术馆作品、漫步于黄昏沙滩、悠哉品尝下午茶。等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吗?为什么还有八成人会后悔?现在,飞际移民小编带大家走进华人在加拿大的真实生活。

 一、工作:即便是名牌大学出身,也很难找到工作

  华人在国外,尤其是北美地区,都饱受歧视。如果有一位华人、一位本国人,即便华人能力高于本国人,雇主也会优先考虑本国人。加拿大本国名牌大学毕业,或者刚移民过来的华人,就业情况确实不好,能够在披萨店找到收拾餐盘的工作就已经算不错了。

 

  二、饮食:中餐不仅贵,味道还不如国内

  虽然在国外,各种中餐外卖、馆子都随处可见,但纯正的中餐口味并没能真正传入外国,因为加拿大把这些中式餐都改良成我们没听过的菜。如果想吃正宗的中餐还得靠自己动手做。此外,在当地中餐厅吃一顿消费也不低,几个菜至少要四五十加币。


  三、住房:房价堪比北上广

  如今,加拿大大多数城市的房租都呈现上涨趋势,不少华人也都沦为房奴。在加拿大买高层公寓,每月都要缴纳管理费,这笔费用已经从最初的几百涨到现在的一个月一千多。大多数华人也是月光族。

 

  四、思维方式:思维差异导致很难结交外国朋友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小会被要求,优先考虑集体利益,其次才是个人的想法或偏好。但与之相反的是,加拿大社会更容易接受辩证思维。人们会选择忠于自己的需求和观念。这样的差异,若不融合,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比较容易吃亏。

  尽管,加拿大是国人移民的热门国度,但也不要人云亦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才能挑选出适合自己的移民国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04
为什么选择加拿大投资移民?
一、与其他移民国家的比较

加拿大的移民政策最稳定,没有附加条件
从长远来看,加拿大投资移民政策是稳定的,对于来自中国的投资者而言,选择加拿大移民申请的成功率最高,获得的签证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在加拿大落地后,投资移民有权选择在加拿大做或不做生意。同时,加拿大投资移民对申请人无学历和英语、法语能力的要求;面试之后,才开始投资,风险为零。
加拿大魁北克省投资移民条例对申请人的净资产及投资额要求与联邦投资移民条例相同:净资产160万加币,投资额为80万加币。不同的是魁北克省投 资移民条例允许本省基金向移民申请人提供贷款:如果申请人提供22万加币的贷款利息,魁省基金将为申请人提供80万加币的投资款。选择魁北克省投资移民计 划的移民,必须选择加拿大魁北克省作为移民目的地,并参与魁北克省移民挑选程序(魁北克省拥有独立的移民挑选准则)。但是,由于加拿大允许居民自由迁移, 因此,移民并不需要定居在魁北克省,而可以选择任意省份居住。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来加拿大已经有七个月了。感受良多,很想利用假期这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一来当成自己的日记,二来给那些想出国的人作点参考。然则时间不长,不少事情看得还不全面,不敢随便进行合理想像,于是只能粗浅地讲点心理感受。
但是,无所谓归无所谓,刚刚落地之时,禁不住还是会认真地想一想,出国就一定是视野宽了?就一定是人生拥有更多的路可走,就一定比国内好吗?我在出国前对这些问题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过来人却告诫我:加拿大就这样啦,你是不可能混进这边的社会的,我们当初也尝试过,后来知道不行的。所以,这边是很难混的,最多就是混个国籍,差不多就要回国去混啦,大家都是这样的啦。
这盘冷水泼得有道理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用了这半年的时间,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看法。
先给我等大陆新技术移民画个像:一开始,我是新移民我怕谁,我到哪里都拍照;然后,语言不行,进语言学校,交了一班中国朋友;然后去打打工,或者进学校读书,以求能找到专业工作;哎,好不容易混到一份稍为满意的工作,日子就这么过啦,闷是闷了点,但是,想一想为了下一代吧。
语言障碍对于许多人来说最要命,它就好像一道墙,人如何穿得过去呢?不过还好,尽管讲得支离破碎,还是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之需,如购物、问路,不会吃哑巴亏。要想和那白人多讲几句,就是把牙根磨得噌噌作响,也挤不出几个字来。还是中国朋友好,能够很好地进行语言及情感的沟通,于是,就让咱们一起去玩吧?我们不跟白人玩,也不跟本地长大的华人玩,不跟香港人玩,我们不跟台湾人玩,印第安人都呆在自留地呢,很少能见到,要见到了也不跟他们玩。
你以为把不同的文化放在一起,他们就会自动溶合吗?把不同肤色的人放在同一个学校的班级,他们就能成为同学朋友吗?不会的。文化是很难溶合的,加拿大所谓的二百种语言的多元文化,在我看来其实只有一种,白人文化,即主流文化,其他少数族群的文化异同,就用来被同化的。中国人带来的文化,除了吃的文化外,其他方面都是用来被同化的。所以,新移民的文化弱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几乎是不可能的。许多新移民都把自己当成是弱势群体。
所谓边缘化,自然存在一条边界划分出不同的族群。当意识到这条界线的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活在一个小小的中国人圈子中,工作学习之余聚在一起,就一起咀嚼新鲜的人和事,享受着彼此的认同。当我们都把认同感放在这些朋友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在乎白人怎么去评价我们了,这个新鲜的社会的价值观是如何了,因为那与我们无关。我们就封闭在从国内带来的价值观中,在加拿大建立了个小小的中国。所以,在唐人街,福建老乡仍然是把垃圾往大街里扫,理直气壮。虽然他也知道,在别的许多地方,地面都干净得可以随处坐下来而不怕弄脏裤子。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来到自由的国度,我们的世界反而缩小成为一群人而已,虽然我们可以感受到媒体通畅的信息轰炸,但我们往往把这些信息用一个筛子进行过滤,只有与我这个小群体有关的才得以通过,进入我们的神经,这点可怜的信息加上朋友之间的咸杂八封,构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全部。虽然我们看到了许多国内生活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我们就像住在富人家里的保姆,虽然也同住在豪宅里,但一切的奢华都与她无关。
在国内,我们讲生活圈子,在加拿大,圈子似乎更加明显,韩国人有韩国人的圈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希腊有希腊的,他们也都与中国人一样,活在自己围居的藩篱内。往大的方面讲,法国人有法国人的圈子,只不过他们圈子太大,把整个魁北克都给占了,但本质上,他们也是把自己围起来,不是么。但相比之下,我们加拿大中国人生活的圈子就很小,要比在国内生活的圈子要小。因为国内生活圈子还有个外延,但在这边没有。再说吧,中国移民虽然在数量上也以百万计,但是,中国人彼此之间是很难走到一块的,譬如说,当过人蛇的农民与硕士留学生,虽然同在一家餐馆包饺子,但他们会成了一个圈子吧?另外,还有中国人的复杂的人际心理等因素。
文化藩蓠与文化认同
泼够了冷水,来点热的吧。
蜗居不是所有新移民的宿命,自然是有少数破萤而出者。在这里,由于我认识这样的人太少,我没有把握妄作结论,只能说一下这样做不容易。
文化差异从浅层次来说,就是英文所谓的culture shock。我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一次,我的白人老师要到中国去出差,临出去前想找我帮他补习点日常用语,他说会付给我钱,我马上就说“不用不用”,后来他就不敢找我了。
更深一点,就是共同话题了。特别是工作学习之外的共同话题,你觉得容易找吗?再往深处,就是情感交流。我想必需到了这个地步,才有可能说与加拿大主流文化的人交上朋友。不少新移民来加一两年都还处于culture shock阶段,万里长征才栽第一个跟头,还早着呢。
在这里提醒一下,我所讲的都是针对成年人的,中学生因为年龄不同情况完全不同。
在英语学习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却最经常没引起人们注意的方面,即acculturation(心理学课本上讲的),我译作“文化认同”吧。我的理解是:“文化认同”就是把自己想像成为一个白人,并且像白人那样思考和行为。其理由是:语言只是文化系统中的一环而已,如果能够理解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系统的其他环节,当然会帮助掌握语言了。国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只要生活在一个讲英语的环境,英语就会突飞猛进。我认为其实不然。不信你去看看有多少个学成回国的留学生英语能说得溜的。关键在于,能够生活在一个说英语的环境还不够,还要能够做到“文化认同”。要做到文化认同,就是上面所说的,要能做到突破圈子的藩蓠,与主流文化的人多打交道。圈子中的人,就是陷入了恶性循环:语言不太好,于是少了创造“文化认同”的机会,因此语言的进步也就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停滞不前了。中学生少了文化藩蓠,这是他们语言学得快的一个原因。
想出国的人,经常想打听的就是,那边天气怎么样,吃的怎么样,住的怎么样,人好不好打交道,我是否有经济能力,等等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具体的答案,俺就不说了。我上面讲的,就是在尝试为“我能否在心理上适合新环境,我会不会孤独困惑”这个非“yes or no”的问题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说到底就是语言和文化的问题。而知道这些问题的所在之后,我们是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就要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出国,我来这里是干什么的?
各人有各自的出国理由。想来坐移民监或是留学渡金的,想来扎根或者半扎根的,还是为了子女,为了转移资产的。我想最多的年青人还是抱着“明天会更好”的期望出来的,满怀抱负。来了之后,因为人的懒性,却不愿踏出小小华人世界,这样的人我见得很多。我个人是这样想的,我们既然出来了,不去了解世界是怎么样的,那多亏啊。相信许多人,出国前都做了不少努力才出来的,那岂不白费了?
到国外去看看,这种原始冲动是不少人都有的。但是,我们想看什么?我想,不是为了看这里的城市建筑有多宏伟,不是为了看看江山美景,不是为了吃汉堡,不是对比这里的月亮是否更圆,不是为了了解一些稀奇的东西回去给朋友们吹。我想,是为了看看这里的文化(这里的意思偏向于“文明”)。西方社会的发达,绝不仅仅是GDP,而更多的是文化。发达的文化能够开启眼界,开拓思维,能够让人变得更聪明(信不信由你)。我个人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上来了,文化却如一些知识分子所说的,是绝望的,是可悲的。不少人说:在国外,素质最低的就是中国人,最坏的就是中国人,自己人害自己人。这其实就是落后的文化的一个表现。我觉得在这边混几年,然后就回国去骗人,倒不如承认自己需要吸收文化营养,踏踏实实地学些东西,提高自己素质,这样世界才会变大,而不是变小。有些时候,功利心真是不应该放得太重。
我当时出国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觉得国内的潜规则没意思,我想去一个自由的国度。我来了,我就自由了吗?其实没有,以前觉得我像个手脚被人绑紧的拳手,现在松绑了,可以自由挥拳了,却没人跟我打。也就是说,心理想得到的东西,还是没得到满足。再举个例子,把一个不会英语的大学教授拎到多伦多街头,他是享有了自由平等的一切权利,但有谁会把他当一回事?他去买东西时听不懂售货员的话,说不定还被怀疑有智障呢,他会觉得这里寂寞的生活比国内爽吗?这里面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属性,我们的宿命。那么,读完书或者拿到加拿大护照之后,是选择回去,还是选择留下?我呢,是选择改变自己的属性,留下来。说不定以后会经常跑回国内,但至少是把心留下来,把寄托放在这边。既然命运是这样安排,那么我就把这里当成新一轮生命的开始。我忘记了年龄,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初入学的好学学生。激励我的是,我要改变作为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宿命,因为在国内,我没有能力像一些人那样能够足够左右自己命运。我要为自己而活,要活得像自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