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时期,官员是怎么产生的?就是怎么当官?

如题所述

九品中正制

东晋武官
太尉,一人.自上安下曰尉.掌兵事,郊祀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尧时舜为太尉官,汉因之.武帝建元二年省.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罢大司马,置太尉以代之.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
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大将军,一人.凡将军皆掌征伐.周制,王立六军.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将军之名,起于此也.楚怀王遣三将入关,宋义为上将.汉高帝以韩信为大将军.汉西京以大司马冠之.汉东京大将军自为官,位在三司上.魏明帝青龙三年,晋宣帝自大将军为太尉,然则大将军在三司下矣.其后又在三司上.晋景帝为大将军,而景帝叔父孚为太尉,奏改大将军在太尉下,后还复旧.
晋武帝践阼,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
有苍头字宜禄.至汉,丞相府每有所关白,到阁辄传呼“宜禄”,以此为常.
丞相置三长史.丞相有疾,御史大夫率百僚三旦问起居,及瘳,诏遣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养牛,上尊酒.汉景帝三公病,遣中黄门问病.魏、晋则黄门郎,尤重者或侍中也.魏武为丞相以来,置左右二长史而已.汉东京太傅府置掾、属十人,御属一人,令史十二人,不知皆何曹也.自太尉至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皆有长史一人,将军又各置司马一人,太傅不置长史也.
太尉府置掾、属二十四人,西曹主府吏署用事,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事,户曹主民户祠祀农桑事,奏曹主奏议事,辞曹主辞讼事,法曹主邮驿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转运事,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货币盐铁事,仓曹主仓谷事,黄阁主簿省录众事.御属一人,令史二十二人.御属主为公御,令史则有阁下、记室、门下令史,其余史阙.案掾、属二十四人,自东西曹凡十二曹,然则曹各置掾、属一人,合二十四人也.
司徒置掾、属三十一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五人.司空置掾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一人.司空别有道桥掾.其余张减之号,史阙不可得知也.
汉东京大将军、骠骑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九人,御属一人,令史三十人.骑、卫将军从事中郎二人,掾、属二十人,御属一人,令史二十四人.兵曹掾史主兵事,禀假掾史主禀假,又置外刺奸主罪法.其领兵外讨,则营有五部,部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曲下有屯,屯有屯长一人.若不置校尉,则部但有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军假候,其别营者则为别部司马.其余将军置以征伐者,府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焉.案大将军以下掾属与三府张减,史阙不可得知.置令史、御属者,则是同三府也.其云掾史者,则是有掾而无属,又无令史、御属,不同三府也.
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
骠骑将军,一人.汉武帝元狩二年,始用霍去病为骠骑将军.汉西京制,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
车骑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始用薄昭为车骑将军.鱼豢曰:“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晋、宋车骑、卫不复为四征所督也.
卫将军,一人.汉文帝元年,始用宋昌为卫将军.三号位亚三司.汉章帝建初三年,始使车骑将军马防班同三司,班同三司自此始也.汉末奋威将军,晋江右伏波、辅国将军,并加大而仪同三司.江左以来,将军则中、镇、抚、四镇以上或加大,余官则左右光禄大夫以上并得仪同三司,自此以下不得也.
持节都督,无定员.前汉遣使,始有持节.光武建武初,征伐四方,始权时置督军御史,事竟罢.建安中,魏武帝为相,始遣大将军督军.二十一年,征孙权还,夏侯敦督二十六军是也.魏文帝黄初二年,始置都督诸州军事,或领刺史.三年,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则总统外内诸军矣.明帝太和四年,晋宣帝征蜀,加号大都督.高贵公正元二年,晋文帝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晋世则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晋江左以来,都督中外尤重,唯王导居之.宋氏人臣则无也.江夏王义恭假黄钺.假黄钺,则专戮节将,非人臣常器矣.
征东将军,一人.汉献帝初平三年,马腾居之.征南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岑彭居之.征西将军,一人.汉光武建武中,冯异居之.征北将军,一人.鱼豢曰:“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汉旧诸征与偏裨杂号同.”
镇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魏武帝居之.镇南将军,一人.后汉末,刘表居之.镇西将军,一人.后汉初平三年,韩遂居之.镇北将军,一人.
中军将军,一人.汉武帝以公孙敖为之,时为杂号.镇军将军,一人.魏以陈群为之.抚军将军,一人.魏以司马宣王为之.中、镇、抚三号比四镇.
安东将军,一人.后汉末,陶谦为之.安南将军,一人.安西将军,一人.后汉末,段煨为之.安北将军,一人.鱼豢曰:“镇北、四安,魏黄初、太和中置.”
平东将军,一人.平南将军,一人.平西将军,一人.平北将军,一人.四平,魏世置.
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以下,周末官,秦、汉并因之,光武建武七年省,魏以来复置.
征虏将军,汉光武建武中,始以祭遵居之.冠军将军,楚怀王以宋义为卿子冠军.冠军之名,自此始也.魏正始中,以文钦为冠军将军、扬州刺史.辅国将军,汉献帝以伏完居之.宋太宗泰始四年,改为辅师;后废帝元徽二年,复故.龙骧将军,晋武帝始以王浚居之.
东中郎将,汉灵帝以董卓居之.南中郎将,汉献帝建安中,以临淄侯曹植居之.西中郎将.北中郎将,汉建安中,以?焉陵侯曹彰居之.凡四中郎将,何承天云,并后汉置.
建威将军,汉光武建武中,以耿弇为建威大将军.振威将军,后汉初,宋登为之.奋威将军,前汉世,任千秋为之.扬威将军,魏置.广威将军,魏置.建武将军,魏置.振武将军,前汉末,王况为之.奋武将军,后汉末,吕布为之.扬武将军,光武建武中,以马成为之.广武将军,晋江左置.
鹰扬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曹洪居之.折冲将军,汉建安中,魏武以乐进居之.轻车将军,汉武帝以公孙贺为之.扬烈将军,建安中,以假公孙渊.宁远将军,晋江左置.材官将军,汉武帝以李息为之.伏波将军,汉武帝征南越,始置此号,以路博德为之.
凌江将军,魏置.自凌江以下,则有宣威、明威、骧威、厉威、威厉、威寇、威虏、威戎、威武、武烈、武毅、武奋、绥远、绥边、绥戎、讨寇、讨虏、讨难、讨夷、荡寇、荡虏、荡难、荡逆、殄寇、殄虏、殄难、扫夷、扫寇、扫虏、扫难、扫逆、厉武、厉锋、虎威、虎牙、广野、横野、偏将军、裨将军,凡四十号.
元帝太兴元年,始制九分食一
太傅,太保,太宰,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诸位从公.右第一品.
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
侍中,散骑常侍,尚书令,仆射,尚书,中书监,令,秘书监,诸征、镇至龙骧将军,光禄大夫,诸卿,尹,太子二傅,大长秋,太子詹事,领、护军,县侯.右第三品.
二卫至五校尉,宁朔至五威、五武将军,四中郎将,刺史领兵者,戎蛮校尉,御史中丞,都水使者,乡侯.右第四品.
给事中,黄门、散骑、中书侍郎,谒者仆射,三将,积射、强弩将军,太子中庶子,庶子,三卿,率,鹰扬至陵江将军,刺史不领兵者,郡国太守,内史,相,亭侯.右第五品.
尚书丞,郎,治书侍御史,侍御史,三都尉,博士,抚军以上及持节都督领护长史,司马,公府从事中郎将,廷尉正,监,评,秘书著作丞,郎,王国公三卿,师,友,文学,诸县署令千石者,太子门大夫,殿中将军,司马督,杂号护军,阙内侯.右第六品.
谒者,殿中监,诸卿尹丞,太子傅詹事率丞,诸军长史、司马六百石者,诸府参军,戎蛮府长史,司马,公府掾,属,太子洗马,舍人,食官令,诸县令六百石者.右第七品.
内台正令史,郡丞,诸县署长,杂号宣威将军以下.右第八品.
内台书令史,外台正令史,诸县署丞,尉.右第九品.凡新置不见此诸条者,随秩位所视,盖囗囗右所定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29
  东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但是此时的九品中正制已被破坏,实际上,选官的唯一标准已经变成了门第的高低。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 (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的现象,与要求参与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识分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创议后,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但当时察举尚未完全废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这种背景形势下产生的。
  魏晋之际,品第偏重门第已成事实。《晋书·郑袤传子默附传》曰:“初,(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晋以后批评选举专重家世之弊者不断。
  高门士族子弟往往弱冠便由吏部直接从家里铨选入仕,而不必经过察举。在此之前,均凭借门第而得中正高品。如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
相似回答